3月8日,《自然》(Nature)雜志發佈一則突發消息,著名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宣佈將中斷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關系,撤出在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領導工作。2004年,在中法領導人見證下,中國科學院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簽署合作共建上海巴斯德所,同年10月1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
截止2023年,該機構已運行近20年。
01.終止或許是革舊鼎新,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據《自然》雜志報道,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發言人稱,該組織決定於2022年12月開始停止與中科院共同領導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未來不再參與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一切活動和領導工作。他解釋道,“做出這樣的決定是為找到一種更有效的合作方式去改善兩個組織的關系。”
據悉,未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將由中科院全權管理,並更改新的名稱。
“兩個研究所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友好合作關系,中科院也由衷感謝巴斯德研究所和法國科學傢一直以來作出的貢獻。”中科院發言人表示,“未來也將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方案,而不是采用這種“聯合研究所”的形式,以更好地應對傳染病研究的全球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和中科院都沒有回答關於合作終止後資金分割的問題。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巴斯德網絡中的重要一環,其33個成員機構橫跨五大洲,遍佈26個國傢和地區,與近代歷次重大疫源地重疊。
“因重大病原發現、免疫機制研究有10人次獲得諾獎,是當今國際社會一支不可或缺的傳染病防控與公共健康國際科技組織與力量。”巴斯德研究所介紹時常寫的一句話。
02.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見證近20年中法科研友誼
2004年,在中法兩國領導人見證下,中國科學院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簽署合作共建上海巴斯德所,同年10月1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
2004年10月,法國時任總統希拉克出席研究所揭牌儀式。
秉持著巴斯德價值理念,上海巴斯德所遵循三大宗旨:求高水平的研究、積極參與公共健康、致力於科學教育與培訓,並著手研究和聚焦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動規律、重大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
近20年的發展,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以科學和公共衛生使命為紐帶,和不同地區的組織積極開展著國際科技合作。截至2022年8月,研究所在職員工已達146人,博士後29人(含聯培博士後5人)。
研究所還設有中科院分子病毒與免疫重點實驗室,微生物、發育與健康研究中心等學術單元,並開設生物學、基礎醫學2個專業一級學科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培養點。
如今,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面向公共健康領域理論創新和核心技術短板,在重大傳染病病原致病機制、免疫應答與調節機制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成果。
因此,在新冠疫情剛結束後,宣佈終止合作有些令人不解。
03.來自科學界的不同聲音
有關中法科研機構合作中止的原因尚不清楚,但這一消息讓中外科學界感到驚訝。
曾與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合作的香港大學自然保護生物學傢愛麗絲·修斯(Alice Hughes)表示,“這可能標志著科學夥伴時代的結束”。
修斯認為,過去中國在許多研究領域並不領先,為此需要引入外國組織的支持,共同領導中國的研究。而目前中國已然成為科技強國,中科院可能看不到繼續與法國共同合作領導這個機構帶來的價值。此次關系的中斷表明中國研究領域“國際化時代”的結束。
2013年4月,法國時任總統奧朗德出席研究所嶽陽路新大樓啟用儀式。
但也有不認可上述觀點的聲音。
武漢大學病毒學傢藍柯,曾在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工作,他並不認可這一觀點。藍柯教授曾於2006年至2016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2011年至2016年任該所副所長。
藍柯表示,“這僅是個案。中國仍然鼓勵國際間的科學合作,對傳染病學領域更是必不可少。”
過去的20年裡,中國基礎科學高速發展,同國外諸多學術機構建立廣泛的合作,從麥戈文研究所到冷泉港會議中心,都能見到國際合作的身影。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建立之初的確在傳染病研究、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方面領域發揮重要的引領工作。
但近年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光環逐漸褪去。希望在下一個發展階段,它能續寫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