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到追捧也爭議不斷的預制菜,又一次站上熱搜。根據“3·15”晚會的披露,在梅菜扣肉預制菜的主要產區之一的安徽省阜陽市,有個別企業用未經嚴格處理的槽頭肉制作梅菜扣肉預制菜。
作為豬肉中公認品質差、價格低的部位,槽頭肉位於豬頭與軀幹連接部位。由於該部位淋巴較多,也常被稱為淋巴肉。不僅僅是淋巴,該部位還常常含有大量脂肪瘤和甲狀腺,屬於豬肉中必須進行嚴格“整修”的部分。也正因如此,未經嚴格處理的劣質槽頭肉批發價一斤僅3元左右,較正常五花肉12元一斤的價格相差較大。
在3·15晚會的報道中,記者在多個預制菜生產企業車間內,均發現大量用槽頭肉做好的熟肉制品。其中,安徽廚先生食品有限公司的操作環境更是令人咋舌,室外露天擺放著大量冷凍槽頭肉,室內的操作工則將加工好的槽頭肉切片,並與梅菜一起進行封裝。
對於這一情況,安徽阜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當地已第一時間安排執法人員分組去往曝光的企業現場進行處理,有結果後會第一時間對外公佈。
在劣質梅菜扣肉的背後,是整個預制菜行業的持續火熱。
在此次調查報道中,這些梅菜扣肉企業的負責人均表示,其產品在市場上產銷兩旺,一年到頭,從早到晚忙不停。而銷售的主要渠道,就是作為預制菜出售。
而從市場數據來看,也的確如此。據賽迪顧問統計,中國618個縣(市、區)重點發展預制菜產業,2023年預制菜產業規模將突破4800億元,增速超過13%,近三年預制菜產業規模持續增長。2023年,預制菜相關企業新增數量為4026傢,截至2023年底,預制菜相關企業數量達8萬傢,企業數量仍逐年走高。
但行業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一定的混亂與粗放。天眼查天眼風險顯示,從事預制菜相關的業務企業中,9.24%的相關企業曾出現法律訴訟,10.97%的相關企業曾出現經營異常,4.55%的相關企業曾出現行政處罰。天眼查司法案件數據顯示,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占比20.46%,著作權屬、侵權糾紛占比16.34%,名譽權糾紛15.56%。
深陷質疑的預制菜
關於預制菜的爭論由來已久。
最近備受爭議的事件,便是預制菜進校園的問題。2023年,由於部分地區中小學以及公立幼兒園采用中央廚房配餐,從而引發關於飯菜口味不佳、食品健康問題的大規模討論,引發全社會對於預制菜的廣泛質疑。
為此,教育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鑒於當前預制菜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認證體系、追溯體系等有效監管機制,對“預制菜進校園”應持十分審慎態度,不宜推廣進校園。
與此同時,關於餐廳使用預制菜是否合理的討論始終沒有停歇。
作為一種運用標準化流水作業所生產出來的產品,預制菜原本是提供給餐廳,實現標準化、降本增效的重要供應環節。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預制菜行業最大的需求來自於餐飲企業,占比高達80%。其中,小吃快餐店、連鎖店、主打外賣的餐飲店、團餐食堂等均是預制菜應用的主要場景。
所謂預制,最初實際上是餐飲行業的前置環節,將一些可以由中央廚房預處理的工作提前做好,比如食材的切洗等,減輕餐廳前廳的壓力。過往的預制菜並不是TO C的概念。不過今天所說的預制菜,涵義外延已經擴大許多,在某些情況下,預制菜開始與半成品等同。
特別是近年來居傢用餐需求的提升,以及餐飲行業的快速復蘇,使得在B端、C端的共同作用下,從2020年開始預制菜行業便開始迅猛發展,成為擁有萬億市場潛力的“新藍海”。
根據《中國烹飪協會五年(2021-2025)工作規劃》顯示,國內預制菜滲透率已達10%至15%,預計2030年將增至15%至20%,市場規模可達1.2萬億元。
在中國烹飪協會發佈的《預制菜產品規范》中,對於預制菜做如下定義:以一種或多種食材為主要原料,配以或不配以輔料和調味品(含食品添加劑),經洗、切、搭配等加工或炒、炸、烤、煮、蒸等技法烹調後制成的即食、即熱、即烹、即配菜肴或主食。其中,包括四種類型:
即食產品 Ready-to-eat products,已完成殺菌熟制,能直接入口,開封後可直接食用的產品;
即熱產品 Ready-to-heat products,經過簡單復熱即可食用的產品;
即烹產品 Ready-to-cook products,已完成對主要原料的一定加工過程,配以或不配以輔料,進行烹調後可食用的產品;
即配產品 ready-to-process products,經過清洗、分切等簡單加工,配以或不配以輔料加工而成的產品。
這個定義實際上參考日本的3R食品的定義,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延展。不過,對於標準這件事,整個預制菜行業仍舊處於眾說紛紜的狀態。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各地政府部門、產業組織和企業發佈數十部預制菜相關標準。並且,全國各地也早已推出多種文件和相關標準。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25個省份出臺各自的預制菜高質量發展相關文件和地方標準。重慶、河南、甘肅、廣西等多個省份更是將“支持預制菜產業規范有序發展”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
不僅如此,關於預制菜的政策紅利還在持續釋放。一方面,“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另一方面,工信部等三部門出臺《輕工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將預制化食品列為培育壯大的新經濟增長點之一。
並且,在工信部答復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第1557號建議中還提到,“加強產融對接,引導有關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對預制菜在內的傳統產業金融支持力度”。
雖然政策和產業層面的支持源源不斷,但市場的隱憂仍未消除。
如何才能規范預制菜生產?
針對圍繞預制菜的普遍爭議,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便提出不少關於預制菜的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認為,預制菜產業化是社會快節奏發展、多樣化消費、鄉村振興和食品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謠言目前主要體現在固有認知誤區被反復炒作、對食品領域“新興產業”的報道解讀易“以偏概全”、個別直播間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等方面。
他建議,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牽頭,協調多部門聯合開展行動,從國傢層面梳理、發佈食品安全與健康領域的頑固謠言清單;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科技社團等發揮食品領域科學傢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界共識的方式對謠言內容進行科學、全面的解讀;加強開展廣泛、深入、持久、多媒體科普宣傳。同時,加大對不實信息、謠言的清理整治力度。
這是一場從觀念、標準到供應鏈的漫長重塑過程。
首當其沖的便是標準問題。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認為,理論上整個餐飲業都可以不同程度的預制化,因此制定一個統一的國傢標準是不現實、不可行的。餐飲和食品生產都已經有相對完善的法規標準體系,足以滿足預制菜的安全管理,再做一套標準出來是沒必要的。
在他看來,預制菜並非沒有標準可依。食材有相應標準,比如蔬菜有農殘標準,肉蛋魚有獸藥殘留標準等等,米面有真菌毒素限量等等。預制菜的生產企業需要拿許可證,這就有“良好生產規范”等多個標準法規門檻。這些基礎標準已經涵蓋食品原材料、加工制作等各個環節,無論是宮保雞丁、魚香肉絲還是番茄雞蛋,都需要遵循同樣的標準。
由此看來,預制菜市場的亂象背後,缺乏的並不是標準,而是監管執行的力度,以及市場對這一復雜產品的客觀理性認知。
但是,對於公眾而言。作為一個覆蓋B端、C端需求,產品復雜多樣的產品種類,普通消費者往往很難將日常快捷操作的“預制菜”,與提高餐廳標準化和時效性的“預制菜”予以區分。於是很多問題仍舊懸在大眾的心頭。
學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問題,究竟是“預制菜”的問題,還是由於中央廚房的技術能力、生產資質不足所導致的?
傢庭購買的“預制菜”存在高油高鹽不健康等隱患,究竟是“預制菜”的問題,還是生產廠傢研發生產能力不足,對消費者需求洞察不到位所導致的?
安徽省阜陽所生產出的問題梅菜扣肉,究竟是“預制菜”的問題,還是當地市場監管不力,生產企業明知故犯所導致的呢?
這是預制菜的問題,但也遠遠不隻是預制菜的問題。(作者|謝璇,編輯|房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