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拼多多大殺四方,Q3財報發佈後,股價一度沖過阿裡巴巴,成為中概股第一。喜訊來得太猛烈,KOL們快要高攀不起,很多暴罵過它的人紛紛走上“質疑、理解、成為”的道路。畢竟,就在四年前,五環以內都沒人願意正眼看它。我們見證太多2018、19年指責拼多多劣質、割韭菜的大V,這幾年突然集體精分,大談百億補貼多麼質優價廉。
所謂“質疑、理解、成為”,無非是“質疑、理解、合作”。敢繼續死磕假冒偽劣、壓榨商傢、員工猝死、後門醜聞的,不知還剩哪些有錢不掙的笨蛋。
平心而論,拼多多的成功確實是有道理的,將這種成績歸結為趕上經濟形勢風口,太小瞧它的戰略眼光。早在2018年,黃崢接受央視財經采訪,把拼多多的“多實惠+多樂趣”定位闡述為“Costco和迪士尼的結合體”。
在堅持五年之後,拼多多用實力向所有人證明:逆練九陰真經,還是可以打敗所有人。而當一個人贏,他做什麼都是對的。
01
如今,隨著“砍一刀”成為過街老鼠,直播業務增長乏力,拼多多離迪士尼越來越遠,卻在媒體口中離Costco越來越近。
Costco是標準的硬折扣流量生意,用低價換流量,用流量換議價能力,再用議價能力壓縮供應鏈換低價。憑借這個模式,Costco穩紮穩打,做成美國第三大零售商、沃爾瑪的心腹大患、芒格死都要誇一句的零售明星。
到這步為止,拼多多跟Costco不能說毫無關系,隻能說一模一樣。
主要的差別出在後面。
Costco是站在知名品牌肩上的渠道商,手握全球七千萬高凈值人群,全店約四千個SKU都是精挑細選,就連愛馬仕也舍不得說它調性低。
自營品牌Kirkland的供應商們也來頭不小,復用許多大牌的供應鏈,很多商品就是品牌商的換牌產品。已披露的有星巴克、金霸王電池、伊藤園綠茶、果凍糖豆大佬Jelly Belly、好奇尿佈等,在美國都是一頂一的大牌。
為把這些平日裡牛哄哄的品牌商變成代工廠,Costco提出的品質標準甚至更高,但單位價格必須低20%左右。經常被提到的例子是Kirkland的伏特加與灰雁伏特加在盲測中沒有差別,而前者的價格隻有後者一半。
對於各大品牌商來說,本來自傢利潤就夠厚,即便讓利給渠道換來市場空間也有利可圖,不這麼做則會帶來損失。食品巨頭卡夫亨氏曾經供應Costco賣場裡大部分的堅果,但當Costco邀請他們為自營品牌供貨時拒絕,現在銷售額倒被Kirkland反超。
Costco沒有辜負自己的壓價能力。商品薄利多銷掙來的錢幾乎全給供應商,自己的利潤主要來自會員費,消費者找到實惠,一舉三得。
這就是拼多多最不像Costco的地方。
Costco“欺負”的是國際知名品牌,拼多多則是騎在中國中小企業脖子上。
拼多多的搜索排名以價格為第一大權重,能做到同款低價,自然流量就給得多。隻有白牌工廠店才能在這種內卷中活下來,利潤最薄才有市場份額,甚至一兩種低價商品能通吃整個市場。
11月30日,拼多多濕巾品類的前9名占到前50銷量的53.2%。百潔佈品類第1名的銷售額是第10名的五倍,從第15名往後,每天就最多隻有兩百多單,利潤都不夠給運營人員發工錢的。
正是這些能夠忍受無限內卷的中小工廠,為拼多多的利潤作出主要貢獻。國信證券的一份研報就指出,拼多多收入提升主要由白牌商傢貢獻,因為白牌可替換性強,與平臺利益高度綁定。而對於好不容易拉攏過來的知名品牌,拼多多則是百般討好,又是流量補貼,又是各種免費的資源位、大促活動坑位,從品牌身上賺不到什麼錢。
除卷低價,白牌還要應付沒完沒的“僅退款”、亂扣推廣費、亂罰款、強行從商傢賬戶裡劃帳給消費者、商傢申訴反遭降權等等,這些早就已經成抖音上的索馬裡電商老梗。
經過這麼多輪虐粉提純,拼多多剩的一千多萬商傢為什麼不走?
因為沒得選。
世界馬上就是拼多多的。
02
一份財報有三張主表,但這次對拼多多,眾多媒體和分析師選擇隻看其中一項,就是表現最耀眼的營收。
總營收 688.4 億,其中“廣告費”在線營銷服務為 396.9 億元,同比增長 39%。“傭金”交易服務為 291.5 億元,同比增長 315%。
電商平臺如今大多不公佈GMV,但從DAU、DAC來看,拼多多在國內的生意盤達到平穩,今年營收的迅猛增長來自海外。Temu從去年進入美國以來,已經靠燒錢壓低價擴張到全球48個國傢/地區,把SHEIN打得找不著北,連亞馬遜也要怕它三分。
世界著名的《Wired》(連線)雜志算過一筆賬:Temu每往美國發送一個包裹就虧損30美元,今年還將投入14億美元用於廣告宣傳,明年預計增加到43億美元。考慮美加澳新等主要站點的訂單量,Temu一年要虧150億美元。
一個基本常識是,燒錢,得先有錢可燒吧?
首先在國內主站鼓勵商傢多投廣告。多傢媒體報道,2022年,拼多多的整體貨幣化率已經達到4.35%,超過國內主流的貨架電商平臺。
廣告費能漲,一大原因是全站推廣從按點擊付費改成按曝光付費。之前別人點你一下才扣費,現在別人看你一眼就要收錢,商傢的廣告投入自然跟著水漲船高。
拼多多也一直在悄咪咪地漲傭金,今年二季度多多買菜傭金漲,百億補貼傭金漲,財報跟著好看。第三季度國內業務的傭金實在沒借口再漲,但Temu的服務費依然可以漲,薅的是國內同一批中小企業,帶動財報的交易服務收入增長百分之三百。
Temu此前反復站出來辟謠,稱賣傢協議中白紙黑字的“千分之5,退款不返還”的托管服務費是個誤會。
同時,Temu的買手經理利用價格抓取軟件進行比價,直到將賣傢供貨價壓到1688同款批發價以下,哪怕之前簽過價格協議,貨已經到倉庫,還得繼續壓幾輪。
有媒體曝光,今年5月16日,部分Temu賣傢突然被告知:以後每周進行一次同款商品競價,全平臺同款最低者勝,不參與直接出局,貴一分錢也直接出局。
賣傢阿武曾向媒體“電商在線”透露,自己在Temu經營將近兩個月,供貨價壓得很低,最多的一個月有4萬多元銷售額,但實際的毛利不到6000元。
瑞幸是割華爾街的韭菜請同胞喝咖啡。拼多多是拿著中國小工廠的血汗錢,拿著中國打工人僅有的一點油渣,去補貼美國窮人去。
看看Temu美國站的“best sellers”(銷量最高商品),哪怕是拼多多老用戶都得流口水。一美元的眉筆,兩美元的唇膏,4.79美元的運動鞋,12.49美元的觸屏手表同時兼容Android和iOS。
不說美國人掙的是美元,就算乘上匯率,在國內版拼多多上恐怕都買不到這麼便宜的同款。
這些商品雖然便宜,但都有嚴格質檢。在國內,拼多多不會對第三方商傢的貨物進行質檢,隻對樣品進行審核。海外全托管模式的貨物則要入庫,全部貨品都進行質檢。
為保證質量,Temu認為不合格的商品會被退供,退供的標準也同樣莫名其妙。有電商博主寫到:“不同的倉庫質檢標準和要求完全不一樣,同樣的產品有的倉庫入庫,有的倉庫退供,讓人無法琢磨”。
經過拼多多的努力,老外買東西不僅比我們便宜,質量還比我們用的牢靠得多。小時候的課文儼然成為現實,我們造福萬惡資本主義國傢水深火熱的人民。
仿佛都能看見黃老板坐在大沙發上,瞇著眼睛,說——
中國中小商傢真是全世界最吃苦耐勞的,“本分”。
03
這樣的平臺能贏,實在是架不住普羅大眾用腳投票,覺得這就應該是中國乃至世界零售的未來。現在,未來已來,拼多多一統全球電商江湖的好日子馬上就要到。
華爾街太喜歡拼多多,既把它推成中概第一股,又手握它的種種後門黑料,進退都拿捏自如。他們不想看到中國智造,隻想看到中國小作坊永遠制造下去,把“世界工廠”一直當下去,沒有品牌、沒有科技、沒有設計、沒有營銷,也不應當有錢做這些事情。
中國制造本來在向著中國創造努力,拼多多這麼一搗騰,中國制造就永遠都是中國車間。
從底層邏輯來看,拼多多可能是最不希望中國產業升級的。
隻要中國還有人口紅利可供消耗,能持續產出利潤極薄的商品,它的1萬多員工就能繼續每人每年收割1000萬,給洋股東提供源源不斷的利益。
而要想利潤薄,很簡單,隻要縱容抄襲就可以。
在企查查平臺上,可以看到拼多多運營方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96978條開庭公告、60721份裁判文書,共有54465條立案信息,其中大概一半是侵害商標權糾紛,其餘的裡面還有五分之一是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
轄區內攤上這麼一傢平臺,上海市長寧區法院辛苦。
用戶想白嫖可以金退款,商傢虛假發貨、態度不好、引發誤會、臨時取消活動……都會被罰個底朝天,隻有買到假貨是不處理的。
“聚美麗”曾報道,美妝品牌Oddity不名所創始人芝士稱:“拼多多上有些店在賣我們的眼影,鏈接銷量比我們品牌店鋪sku的還高,也不知道是哪兒來的……我們全公司人都投訴,但拼多多客服的回答是‘親親,這邊建議您可以換一傢店鋪購買’,客服態度很好,就是沒有實際的處理。”
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新品一上線,幾十傢代工廠就迅速拿圖打樣,鋪出來的鏈接直接比原廠便宜一半。
2018年,拼多多曾宣佈發起“新品牌計劃”,提出2021年至2025年要訂制10萬款新品牌產品,帶動1萬億元銷售額。
到2020年湧現的第一波“拼品牌”包括:南方生活、貝嬰爽、傢衛士、三禾、 凱琴廚房。後來幾年間繼續湧現出的“拼品牌”包括:甄簡良品、JVC、東菱、浩迪、自然使者、棉致、可心柔、聯圓世傢、卡洛森、君聖馬。
拼多多還一度聯合珀萊雅、歐詩漫、上美、百雀羚、丹姿集團,打造一系列平臺定制美妝護膚品牌,包括:芮加、百花萃、花而生、束而。
報完菜名,我忽然很好奇,要是這些都算品牌,那在拼多多的定義下什麼算白牌?
最後我想清楚一點。拼多多不生產任何新品、新品牌。他們隻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道理很簡單,想從拼多多把品牌做起來的商傢統統呆不下去。初代“拼工廠”品牌中做面巾紙的植護,如今主戰場在抖音達人帶貨。
第四次經濟普查顯示,我國的全部企業崗位中80%的就業是中小企業提供的,它們大多沒有資本撐腰,賺一塊才能給員工發五毛。
現在拼多多即將一統天下,產業帶中小企業的利潤被壓縮至極低。打工人加薪無望,隻能繼續上拼多多。
同時,所有人互相抄襲,中國沒有品牌。
沒有品牌、沒有質檢,商品質量沒有保障。但Who cares?打工人隻追求便宜。
就算質量能保證,商傢也沒有足夠的利潤去擴大再生產,很多行業產能不再擴增,說不定還要來個萎縮。
賺辛苦錢的商傢更沒有錢用於研發投入,新品不再有。五光十色的個性化消費市場逐漸消失。
最終我們進入偉大的計劃經濟時代,隻不過老大成拼多多。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