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的出貨量跌至冰點,高通也交出一份“寒氣”逼人的財報。2023年2月3日凌晨,高通披露2023財年Q1財務報告,營收94.63億美元,同比下跌12%;凈利潤22.35億美元,同比下跌34%。這還不是終點,針對2023財年Q2,高通預計,公司營收將達87-95億美元之間,91億美元的中值,不光低於分析師預測的95.5億美元,同比也將下跌18.5%。
圖源:高通
這樣一份財報,自然難以令投資者滿意。美東時間2月3日的常規交易中,高通股價下跌1.89%,盤後繼續下跌3.03%。
由於以手機芯片為主的芯片業務QCT是高通的重要營收支柱,在智能手機紅利緊縮的背景下,高通的業績下滑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在智能手機已成明日黃花,而智能汽車、IoT等產業方興未艾的背景下,高通也沒有描繪出具備想象力的“第二條曲線”,這或許才是資本市場看衰其股價的主因。
營收、凈利潤增速放緩
其實不隻2023財年Q1,自2022年Q1以來,高通的業績就持續承壓。
財報顯示,2022年Q1-2022年Q3(自然年),高通營收分別為111.64 億美元、109.36 億美元、113.96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40.69%、35.68%、22.07%;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9.34 億美元、37.3億美元、28.73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66.52%、84.02%、2.68%。
結合2023財年Q1的業績來看,過去一年以來,高通的營收和凈利潤均呈下跌態勢。
圖源:高通
高通業績增速放緩,與芯片業務QCT和技術許可部門QTL兩大業務線不景氣有直接的聯系。2023財年Q1,高通芯片業務QCT營收78.9億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手機芯片營收57.5億美元,同比下降18%;技術許可部門QTL業務營收15.2億美元,同比下降16%,該部門營收的主要來源是收取蜂窩專利使用權。
高通的芯片業務QCT和技術許可部門QTL業務線營收下跌,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智能手機行業的紅利已經消失殆盡。
圖源:IDC
IDC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2.1億臺,同比下跌11.3%,創2013年以來的最低記錄。在財報電話會上,高通首席執行官克裡斯蒂亞諾·阿蒙對2023年智能手機市場持有更悲觀的看法。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同樣聚焦智能手機芯片賽道的聯發科的業績並沒有如高通般一瀉千裡。
財報顯示,2022年,聯發科營收5487.96億元新臺幣,年增長11.22%,年營收首度突破5000億元新臺幣大關。其中2022年12月,聯發科營收386.85億元新臺幣,月增長7.09%,連續兩個月業績攀升。
這或許說明,在智能手機行業天花板漸顯的背景下,高通的應對策略出問題。
高通被迫“內卷”
2021-2022年底,高通罕見地在一年時間內,接連發佈驍龍8 Gen 1、驍龍8+ Gen 1、驍龍8 Gen 2三款處理器。
這一方面是因為驍龍8 Gen 1因發熱限頻率而遭遇滑鐵盧,急需新產品穩住市場情緒,另一方面,或許也是高通面對聯發科步步緊逼的無奈選擇。
2022年,聯發科接連發佈天璣9000、天璣8100、天璣8000等中高端芯片,對高通形成合圍之勢。
以天璣9200為例,其於2022年11月發佈,采用臺積電第二代4納米制程工藝,Cortex-X3超大核主頻達3.05GHz,CPU單核提升12%,GPU性能提升32%,基本達到驍龍8 Gen 2的水平。
圖源:Counterpoint
也正因此,2022年,眾多智能手機廠商紛紛拋棄高通,轉投聯發科的門下。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2022年Q2,在全球手機芯片市場,聯發科的市場份額為39%,同比增長6%。
雖然2022年下半年,高通推出綜合表現力不俗的驍龍8+ Gen 1處理器,但不能忽視的是,在中低端智能手機芯片市場,高通處理器出現產品的缺位。2022年,高通隻推出三款7系處理器以及一款6系處理器。由於性能不強,隻有少數手機采用這些處理器產品。
為在中低端市場抗衡聯發科,高通推出上代高端產品中端化的策略。隨著搭載驍龍8 Gen 2新旗艦的問世,驍龍8+ Gen 1逐漸被安放在起售價3000元左右的中端手機之上,代表機型包括Redmi K60、榮耀80 Pro、OPPO Reno9 Pro+等產品。
圖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一方面推出更穩定的高端處理器,另一方面,將此前的高端產品中端化,高通終於穩住市場份額。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2022年Q3,高通的市場份額環比提升3%至31%,反觀聯發科的市場份額則下跌3%。
不過不能忽視的是,2023財年Q1,在運營成本幾乎沒有變化的背景下,高通的凈利潤出現下跌的情況。這也從側面說明,簡單粗暴地將高端產品中端化,會影響公司的創收能力。
當然,即使高通能通過適當的產品策略穩住手機相關業務的營收,也不能逆轉智能手機行業大盤觸頂的時代趨勢。因此,高通最緊要的任務,還是描繪出“第二條曲線”。
手機之外的新故事
其實隨著智能汽車、IoT等產業的發展,高通也開始積極佈局相關業務。2023財年Q1財報顯示, 高通芯片業務QCT下的汽車業務以及物聯網業務營收分別為4.56億美元、16.82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58%、7%。
圖源:高通
對此,克裡斯蒂亞諾·阿蒙表示,“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我們實現與指導方針一致的業績,包括QCT Automotive和IoT的同比增長。推動我們實現數字轉型的差異化技術和解決方案需求的長期趨勢依然完好。我們相信,我們有能力在短期內駕馭住局面,並繼續專註於執行我們的多元化戰略。”
雖然IoT市場具備一定的想象空間,但由於入口標準不統一、升級進程緩慢,IoT相關產業的商業價值已經引起企業的質疑。比如,2021年後,小米就不再強調“手機×AIoT”戰略,而是深耕智能汽車市場。
無獨有偶,財報顯示,2022年Q2-Q4(自然年),高通芯片業務QCT下的IoT業務增速分別為61%、31%、7%,也從側面說明該業務的後續成長不太理想。
至於智能汽車業務,憑借基帶優勢以及不俗的算力,高通的車芯確實俘獲眾多新能源汽車玩傢,但這並不意味著高通將在智能汽車賽道復刻智能手機時代的商業神話。
因為智能汽車不僅僅需要靈敏的通訊技術,還需要更強的圖形、AI等算力,以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這也意味著高通將面臨專業玩傢的競爭。
圖源:英偉達
比如,英偉達在GPU賽道居於領先位置,憑借這種得天獨厚的資源,其可以駕輕就熟地推出具備核心競爭力的自動駕駛芯片。2022年9月,英偉達公佈新一代“DRIVE Thor”計算平臺,最高算力達2000 TOPS,是Orin芯片的8倍。
作為對比,高通8155芯片的算力和Thor存在萬倍的差距,即使是8295芯片落地,也不過是驍龍888的水平,和Thor采用的2022年ARM最新的波塞冬架構幾乎差一個時代。
圖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這也決定高通在智能汽車行業還不具備可觀的市場聲量。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全球汽車MCU市場中,排名前三的企業為瑞薩電子、恩智浦和英飛凌,分別占據30%、26%、14%的市場份額。
一方面,傳統的智能手機業務觸頂,另一方面,新型的IoT、智能企業業務又面臨巨大挑戰,資本市場也開始謹慎看待高通。截至2023年2月3日,高通股價僅為135.85美元/股,相較於2022年1月188.69美元/股的高點,下跌28%。
如果不能盡快扭轉業績的頹勢以及“第二條曲線”的疲軟,高通未來在資本市場或許將面臨更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