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聯網的造梗能力,不光傳播的快,還越來越抽象……這兩天在小紅書上刷到一個叫作“達爾文效應”的標簽,底下好幾頁的推文裡,都配上陽光穿過雲層或樹葉的照片。
順帶還貼上這麼一句話: “ 當達爾文效應出現的時候,光就有形狀 ” 。
等等,達爾文?效應?光線?快速檢索一下自己知識儲備淺薄的大腦,還算解達爾文是一位偉大的生物學傢。可他老人傢生平除研究物種起源之外,也沒有做過什麼和光學有關的研究啊? “ 鳥的事我都可能管,但這玩意兒和我真沒關系…… ” ▼
就當以為這是什麼我不知道的新梗的時候,托尼老師從我身後走過,說這麼一句話。
“ 什麼達爾文,這不就是‘丁達爾效應’麼?攝影老法師都知道的,耶穌光嘛! ”
被他這麼一點,好像有點明白這是咋回事……咳咳,在盤清楚這事兒之前,咱們先來重新回顧一下這個中學物理的知識點。
丁達爾效應( Tyndall Effect ):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裡出現的一條光亮的 “ 通路 ” 。
事先聲明哈, “ 丁達爾效應 ” 本身是一種物理現象,它和達爾文、丁真、塞爾達、達芬奇、達克寧這些抽象詞匯沒有任何的關聯。
這個現象最早是由愛爾蘭物理學傢約翰丁達爾,在 1860 年代所提出的。老兄這大胡子倒是和達爾文一模一樣……▼
丁達爾本身是一個登山傢,他在阿爾卑斯山度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因為經常在爬山的時候看到日出日落這些自然變化,他就想要用科學的方式來解答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
對,沒錯,丁達爾效應的提出,實際上是為想解決這麼一個幼兒園中班優等生級別的 “ 十萬個為什麼 ” 。然而這個問題問出來容易,想要解答並不簡單。
丁達爾想證明的一點是,天空的顏色是太陽光散射在高層大氣中粒子周圍的結果。
他拿來一個簡單的玻璃管來模擬天空,並在遠處放一盞燈來模擬太陽,接著他慢慢用煙霧來填充玻璃管。當年他用的玻璃管是這樣的……▼
這時光線從玻璃管的側面看上去是藍的,而從遠端看則是泛紅色。沒找到原始實驗的素材,和下圖水缸裡用光線照射凝膠的效果類似。▼
所以在當時他得出的結論是,光會從大氣中的塵埃或水蒸氣顆粒上散射出藍色,就像光從玻璃管中的煙霧顆粒透出來一樣。
雖說這個實驗沒毛病,但他得出的結論是錯的。天空的藍色是可以解釋為由光散射引起,但本質上形成影響的是空氣中的分子,而不是體量更大的塵埃顆粒。
簡單來說,同樣都是光散射,人傢天空的顏色是分子級別的事兒,和水蒸氣或者塵埃這樣大尺寸顆粒物質關系不大。真正聊清楚天空顏色的是後來的瑞利散射▼
但這個實驗也不是完全沒用。
丁達爾在實驗中還發現,光線在透過不同物質的時候,所產生的光線散射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在通過膠體( 一種較均勻混合物 )時,會讓光線的照射路徑清晰可見,所以丁達爾效應也經常被用來分辨膠體和溶液。
而我們在自然界中看到的 “ 耶穌光 ” ,其實就是空氣中的灰塵、霧氣以及雲層形成的膠體。
在太陽被均勻厚度雲層擋住的時候,類似從雲中放出萬丈光芒的丁達爾效應是最明顯的。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丁達爾效應在生活中還是比較好找到的,比如像下雨天汽車的前大燈、從窗戶射入室內的光線、陽光照射樹林的縫隙等等。
原則上隻要滿足空氣中有足夠的均勻懸浮顆粒以及束狀光就行。至於在拍照的時候,註意不要順光,盡量采用逆光、側逆光或者頂光的角度去拍,這樣最容易拍出效果。
不過說這麼多,還是沒搞明白,人畜無害的 “ 丁達爾效應 ” 為啥會被網友們說成 “ 達爾文效應 ” 。就算是把物理知識還給老師,要生物老師來背這鍋是不是不太合適?當然,也可能是如今的互聯網流行玩抽象文化,是沖浪不積極,都什麼年代還在做傳統實驗,多沒勁。
但話又說回來,對於一件錯誤的事情,明白真相的人適當玩梗沒問題,如果真要是以訛傳訛,讓不知真相吃瓜群眾當真,就不太好。
總的來說,如果你想捕捉到丁達爾效應,那就多多留意濕氣大的地方,一般在雨天、海邊、山洞、霧天、溪林等氣候和環境,會比較容易拍到。
玩梗要是能配上漂亮的照片,說服力還是要更足一點。
圖片、資料來源:
https://www.rigb.org/explore-science/explore/collection/john-tyndalls-blue-sky-apparatu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Tyndall
YouTube :Scattering of light & Tyndall effect
谷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