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在烈日下才會中暑嗎 辟謠:室內高溫高濕不通風環境也會中暑


7月7日消息,微博話題並不是隻有在烈日下才會中暑”引發關註。

據媒體報道,中暑跟人體所處環境的溫度、濕度、通風條件有關,並不是隻有在大太陽底下才會中暑,即使是在室內,如果處於高溫高濕、不通風的環境中,同樣會中暑。

據解,高溫、高濕、強熱輻射天氣可造成人體的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改變,一旦機體無法適應,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亂,則可能造成體溫異常升高,從而導致中暑。

以下是高溫中暑急救方法:

1、立即將病人移到通風、陰涼、幹燥的地方,如走廊、樹蔭下。

2、使病人仰臥,若衣服被汗水濕透,應更換幹衣服,同時開電扇或開空調(應避免直接吹風),以盡快散熱。

3、意識清醒的病人或經過降溫清醒的病人可飲服綠豆湯、淡鹽水等解暑。

4、用濕毛巾冷敷頭部、腋下以及腹股溝等處,有條件的話用溫水擦拭全身,同時進行皮膚、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散熱。

5、一旦出現高燒、昏迷抽搐等癥狀,應讓病人側臥,頭向後仰,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立即求助醫務人員給予緊急救治。


相關推薦

2022-07-20

拿房”24小時不間斷供應。在此也提醒大傢,一定要註意中暑熱射病,嚴重會導致人死亡,尤其是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戶外作業及老人、兒童等體質較弱的人群,更要加強防范。如果有人在戶外中暑程度較嚴重,出現體溫超高

2022-07-13

熱射病死亡。通俗地理解,熱射病就是最危險、最嚴重的中暑,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肌肉組織、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等全身性問題,極易引發多器官衰竭。醫生表示,熱射病死亡率可高達70%-80%。熱射

2022-07-17

有的中暑都能認定為工傷,認定工傷必須是職業性中暑,隻有被診斷為職業病的中暑從業者,且符合社會保險參保繳費條件才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傳統的工傷認定根據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原因進行綜合認定。而職業性

2022-07-21

桑拿房”24小時不間斷供應。面對高溫,大傢要警惕重癥中暑,也就是熱射病,可致人死亡。熱射病主要是由於人體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身體調節功能失衡造成的,產熱大於散熱,會導致核心溫度迅速升高。

2022-08-01

日子裡,地表溫度可以輕松地達到50-60℃,而同時氣溫則隻有30-40℃。眾所周知,空調室外機都是掛在外面用,而不是埋進地裡用……所以上圖裡用地面溫度來說明遠超空調使用溫度,屬於危言聳聽,不必理會。可能有些讀者朋

2022-07-16

死亡的地步。那麼熱射病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疾病呢?他和中暑又有什麼區別?其實在 2019 年國傢衛生健康委員會發佈的《職業性中暑的診斷》,就有很詳細的說明中暑和熱射病之間的關系。在這份文件中,將中暑的癥狀由輕度到

2022-07-13

左右,在此提醒大傢,盡量呆在室內,多補充水分,謹防中暑、熱射病等高溫引發的疾病。據介紹,熱射病屬於重度中暑,患者會出現頭暈、惡心、接近40℃的體溫,要立刻送醫救治,否則死亡率高達70%至80%。

2023-06-18

者午後帶孩子在戶外活動回傢後,曾出現頭暈乏力等先兆中暑的癥狀,但她並沒有及時采取調適措施,而是繼續處於沒有開空調的悶熱、西曬房間內。對此,醫生提醒,出現先兆中暑、輕度中暑一定要及時加以幹預,否則癥狀將

2024-06-17

高溫天氣不僅令人不適,還可能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如中暑、熱射病、心腦血管疾病和急性腸胃炎等。特別是老人、孩子和戶外工作者,他們對高溫的耐受性較低,更容易受到高溫的影響。老年人由於體內水分較少、對溫度不

2023-11-29

壓、水害等各類災害並存。礦工處於“蒸籠”工作環境,中暑、脫水、患濕疹、皮膚潰爛現象時有發生,有時礦工幹活衣服都能擰出水,特別容易感到疲憊,對礦工身體健康危害影響很大。2020年,平煤神馬集團向董明珠提出需

2022-07-16

在酷熱的環境中,如果繼續穿著醫用防護服,會大大增加中暑的風險。對此,華山感染團隊提示,與在方艙或定點醫院病房中救治新冠確診患者不同,如果在沒有空調環境中進行普通人群的采樣等工作時,工作人員原則上隻要“

2023-05-31

性天氣。專傢提醒,高溫天氣註意防暑,同時要警惕心理中暑”。氣溫較高的天氣容易影響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主要表現為心煩氣躁、思維紊亂、愛發脾氣,這就屬於心理中暑”,醫學上稱之為夏季情感障礙。醫學專傢

2024-08-04

7月份,高溫日數就多達24天。專傢提醒,溫度越高,發生中暑的風險越大,尤其是持續3天以上達到35℃的高溫天氣,如做不好預防措施,中暑概率會明顯增加。因此,避免在一天中最熱的時間外出,外出時穿戴輕便、寬松的衣物

2024-07-18

身攜帶解暑藥: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以緩解中暑癥狀。註意飲食健康:選擇清淡易消化、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油膩和酗酒。增強防護意識: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應避免高溫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