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團隊在“華山感染”公眾號上作出上述提示。事實上,被汗水浸透的“大白”防護作用也已經大打折扣。今年入夏以來,熱浪幾乎席卷大半個中國。然而,伴隨著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在全球的持續流行,我國多地也出現不少本地病例的流行和傳播,疫情防控不能放松。
但在酷熱的環境中,如果繼續穿著醫用防護服,會大大增加中暑的風險。
對此,華山感染團隊提示,與在方艙或定點醫院病房中救治新冠確診患者不同,如果在沒有空調環境中進行普通人群的采樣等工作時,工作人員原則上隻要“一級+”的防護措施應該就能足以防止被感染,近距離接觸時可以在N95口罩的基礎上戴面屏防護,而不應該再鼓勵或規定必須穿著“大白”。
“至於普通的防疫工作者(非采樣人員),尤其在炎熱夏天的戶外環境,我們推薦正確規范佩戴口罩,並註意手衛生就可。”團隊寫道。
此外,對於必須在炎熱的夏季工作的防疫人員,也應註意階段性休息與飲水,工作時間不應過長,如有中暑癥狀應該及時暫停工作,轉移到陰涼通風的環境中補充水分。
華山感染團隊特別指出,高於41°C的溫度幾乎總是異常和有害的。在高溫條件下,核心產生的代謝熱量必須轉移到皮膚,這一過程涉及皮膚血流量的大幅增加。
一旦環境溫度上升到35°C以上,防護服就不可能通過傳導、對流或輻射來散熱。而在此時,當一個人穿著“大白”時,“大白”會包裹住全身,而當汗液直接從身體上滴下,並且所有的散熱途徑都被阻止時,人體的溫度會急劇上升,進而導致中暑。
中暑是一種可以威脅生命的病理生理狀態,如果發現不及時、處理不正確都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損傷,乃至死亡。醫學上,根據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不同,中暑通常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團隊近日也提示應警惕高溫天氣下出現的中暑,並警告嚴重中暑是一種致命性急癥,發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繼而無汗、呼吸淺快、脈搏細速、躁動不安、神志模糊、血壓下降,逐漸向昏迷伴四肢抽搐發展;嚴重者可產生腦水腫、肺水腫、心力衰竭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中暑其實是一種表現為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喪失過多為特征的疾病。”中山醫院團隊寫道,“如果有人發生中暑,要立刻脫離高溫環境,迅速轉移至陰涼通風處。將中暑者平臥,頭部抬高,松解衣扣。”團隊還建議,高溫天工作時間不宜過長,強度不宜過大。
7月14日,江西省南昌縣發佈視頻,報道人民醫院的護士謝春華,因為穿著防護服在38℃的室外天氣下連續數天從事核酸檢測工作,導致重度中暑,也就是熱射病。
視頻中,她躺在搶救室的病床上,四肢不停地抽搐。據社交媒體中一位署名白衣山貓的浙江某外科醫生稱:“這是癲癇發作癥狀,說明她的腦部已經受到熱損傷。熱射病病人,即使能夠搶救回來,病人的腦損傷也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