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長客自主研制的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成功試跑 時速160公裡


在位於長春的中車長客試驗線上,中車長客自主研制的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成功進行運行試驗,以時速160公裡滿載運行,實現全系統、全場景、多層級性能驗證。傳統列車依靠化石能源或者從接觸網供電,氫能源市域列車則內置氫能動力系統,每公裡平均能耗隻有5千瓦時,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款列車應用多儲能、多氫能系統分佈式的混合動力供能方案,以及中車長客自主開發的氫電混動能量管理策略和控制系統,最高續航可超過1000公裡。

中車長客在完成氫能源市域列車氫動力系統及其關鍵部件耐久、高低溫、振動、電磁兼容、防火安全等方面試驗驗證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不同速度等級下能耗、續航裡程、可靠性、牽引、制動、動力學等整車試驗,首次驗證氫能列車在-25℃至35℃環境溫度下的實際性能,各項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

c4e66697-819c-402e-b744-ced93d1528da.png


相關推薦

2023-01-23

12月28日,中車長客股份公司聯合成都軌道集團共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位於成都新津的成都中車長客生產基地下線。據解,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采用“復興號”關鍵核心技術,四輛編組,

2023-06-18

場聯絡線項目模型車最近正式亮相。據介紹,列車是國內首列時速160公裡市域C型動車組,基於復興號智能動車組技術平臺,結合公交化運營的特點,在車輛工業設計、安全舒適、智能化等方面做大量創新。設計方面,列車以流

2022-07-05

埃及當地時間7月3日上午,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電動車組載著乘客從開羅市的阿德利·曼蘇爾車站駛出,標志著中國企業承建的埃及齋月十日城鐵路通車試運行。這是“中國造”電動車組首次開進埃及。中車四方股份公司

2023-03-02

今天上午(3月2日),國內首列自主研發制造的氫燃料混合動力鉸接輕軌列車,在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下線。據介紹,氫燃料混合動力鉸接輕軌車作為新一代輕軌列車,采用無網供電技術,以“氫燃料電池+動力電池”為動力源

2022-08-26

8月26日,“光谷光子號”空軌首列車在青島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成功下線。這是我國首列用於商業運營的空軌列車,開創我國懸掛式單軌列車商用的先河。空軌是一種新型低運量軌道交通工具。與傳統交通方式不同,其軌道由立柱

2022-09-05

1000公裡,比飛機還快,國內也有機構在研究,不過中國中車已經否認。中國中車在互動平臺回應網友提問,表示公司目前沒有研發每小時一千公裡的真空超導列車。1000公裡時速的超級高鐵雖然沒有,但是600公裡時速的可以有—

2023-04-01

據中車長客官方消息,日前該公司自主研制的國內首套高溫超導電動懸浮全要素試驗系統完成首次懸浮運行。此次懸浮運行對超導磁體、直線同步牽引、感應供電及低溫制冷等超導電動磁浮交通系統的關鍵核心技術進行充分驗證

2023-02-12

2月11日,在葡萄牙波爾圖市中心的特林達德地鐵站,中國中車唐山公司舉行首列地鐵列車交付儀式暨“公眾開放日”活動。這是中國城軌車輛首次出口歐盟國傢。葡萄牙環境部部長Duarte Cordeiro、葡萄牙環境部國務秘書Jorge Delgado

2024-12-30

CR450動車組樣車包括CR450AF和CR450BF兩列樣車,分別由中國中車旗下四方股份公司與長客股份公司生產。樣車采用8節編組,4動4拖的技術方案,試驗速度時速450公裡,運營速度時速400公裡,為全球行駛速度最快的高鐵列車。中國中

2023-07-16

首批交付東南亞地區的智軌電車。值得一提的是,該車由中車株洲所自主研制,首次采用氫能源動力系統,具有續航裡程更長、加氫時間更短、更低碳節能環保的優勢。整車通過智能化設計升級,高度契合馬來西亞力求實現零排

2023-03-01

裝與調試等收尾工程值得一提的,地鐵11號線是蘇州首條市域軌道交通線路,也是中國縣域首條全城穿越的地鐵線路,還是首條與上海軌道交通線網對接的線路。據悉,地鐵11號線起於蘇州工業園區唯亭站,與蘇州地鐵3號線換乘

2024-04-21

朔黃鐵路肅寧站出發後,順利到達黃驊港站。列車由4臺中車株機公司與國傢能源集團聯合研制的國能號”八軸電力機車牽引,總功率38400千瓦。列車編組324輛,總長4088米,總重32400噸,是我國鐵路編組最長、載重最大的重載列車

2024-04-22

朔黃鐵路肅寧站出發後,順利到達黃驊港站。列車由4臺中車株機公司與國傢能源集團聯合研制的“國能號”八軸電力機車牽引,總功率38400千瓦。列車編組324輛,總長4088米,總重32400噸,是我國鐵路編組最長、載重最大的重載列

2022-07-30

化示范的條件。據介紹,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課題由中國中車組織、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牽頭承擔,匯集國內磁浮、高鐵等領域的30多傢優勢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組成“產學研用”創新“艦隊”聯合攻關。該課題歷時6年,攻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