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蘋果正式發佈iPhone14系列手機。和以往的iPhone不同,蘋果在iPhone14上做一個大膽的嘗試——這是第一款采用雙eSIM方案的iPhone,用戶無須、也不能使用實體SIM卡,必須通過eSIM載入號碼的方式入網。
從好的方面看,這種設計對多卡和經常國際出行的用戶非常友好,且手機丟失後也不用擔心自己的SIM卡被插到別的手機裡接收驗證碼。但另一方面,不支持實體SIM卡的設計也讓部分不提供eSIM服務的運營商備受打擊。
當然,備受打擊的還有國內的美版水貨市場。
圖片來源:Apple
從iPhone 3G開始,美版iPhone就是國內iPhone市場的“重要組成”。由於某些原因,中國聯通引入國行iPhone 3G的時間落後接近一年,直到3GS發佈前夕才正式發售。這將近一年的空檔期為國內空出巨大的水貨手機市場,也掀起國內美版iPhone的浪潮,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消費者認為美版iPhone質量更好。
但到iPhone 14系列,美版iPhone在國內可以說真正遇到挑戰:eSIM的寫號機制和過去V版CDMA手機的寫號機制並不相同,而斷卡行動後運營商也收緊關於查詢手機五碼的審核。而在前段時間推出的iPhone 15系列中,Apple直接為美版iPhone配備沒有SIM卡座的主板,在國內使用美版iPhone搭配國內手機號似乎成為不可能的事情。
圖片來源:Apple
但很顯然,在絕對的差價面前,國內水貨商的創意是沒有極限的:前段時間,一款為美版iPhone 15 Pro外掛SIM卡的設計就將美版改卡這個話題重新帶到大眾眼前:商傢在iPhone左側中框處打孔並安裝五個金屬觸點,並將外置卡槽嵌入到手機殼當中,讓美版iPhone也能用上實體SIM卡。
SIM卡、外置、手機殼,不知道這三個字有沒有喚醒一些Apple老玩傢的共同回憶——這不就是13年前的蘋果皮嗎?
蘋果皮重出江湖?
2010年前後,一款名為“蘋果皮520”的配件在國內iPods Touch玩傢群中流行。簡單來說,蘋果皮520是一個配備SIM卡卡槽、麥克風、聽筒、電池和數據接口的“手機殼”,可以讓iPod Touch擁有最基本的電話、短信功能。從現在的眼光來看,蘋果皮的誕生和使用場景可能讓人有些困惑,但考慮到當前iPod與iPhone間巨大的價格差異,不少預算有限的數碼愛好者依舊選擇用“物美價廉”的蘋果皮方案。
而這次的“iPhone 15蘋果皮”,四舍五入也算是蘋果皮的“精神續作”:兩者同樣將手機殼和外置SIM卡結合在一起,但在細節上,蘋果皮2.0顯然有更多的創新之處。
圖片來源:衍生科技
首先,蘋果皮2.0不再需要挾持系統App:從結構上講,蘋果皮1.0本身就是一臺功能完整的手機,通過挾持iPod的撥號界面獲取對應的手機號,實際通話短信等功能都在蘋果皮中運行。而蘋果皮2.0則是以外置轉接的方式,讓外置的SIM卡通過iPhone註冊入網,在系統層面上和原生SIM卡沒有區別。
這麼做的好處有兩個:首先,和獨立SIM卡設備相比,原生SIM卡方案擁有更高的系統穩定性,長時間使用也不容易“掉卡”。其次,原生SIM卡也意味著iPhone可以直接利用SIM卡上網——沒錯,蘋果皮1.0中的SIM卡是無法為iPod Touch提供數據網絡的,想上網還得靠Wi-Fi。
事實上,“蘋果皮2.0”並不是“華強北”對iPhone SIM的第一次嘗試。拋開“卡貼機”不談,早在iPhone 6時代,國內線下市場就出現外置熱切換的iPhone“雙卡單待”方案,iPhone 8時代更是有能插4-6張SIM卡的外置SIM卡模塊。不過因為這種多卡設備常被用於電信詐騙等黑產,所以很快也被有關部門取締,改卡行業也暫時銷聲匿跡。
圖片來源:Apple
2018年,Apple正式支持eSIM,部分美版iPhone也還是使用實體SIM+eSIM的組合,比如美版的iPhone XR就采用單面SIM卡卡槽+eSIM的設計。這也是國內改卡行業遇到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挑戰:在這些單卡+eSIM的主板上,Apple並沒有安裝背面第二個卡槽與讀卡設備,改卡需要以換板的方式“補上”缺失的第二個卡槽,同時對系統基帶配置文件進行修改,讓系統“承認”新安裝的卡槽是正常可用的卡槽。
但對iPhone 15來說,這些方式都不適用。
首先,美版iPhone 15沒有“卡槽”這一概念,商傢想要改卡,首先需要在手機中框上開出安裝相關硬件的孔位。但開孔隻不過是iPhone 15改卡的第一步:在iPhone 15系列中,Apple首次在雙eSIM機型中應用不同的主板佈局,將原本放置在SoC背面下方的ROM轉移到其他版本主板SIM卡座的位置。
電路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飛線解決,而如何在寸土寸金的iPhone中找到容納卡座的空間,卻成改卡的新挑戰。有的人看上手機背面的空間,在手機頂部開槽放置卡座;有的人看上iPhone的電池空間,想通過更換小體積電池的方式從手機中“偷”出卡座空間。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搞機王騰霄
但從完成度的角度來看,@搞機王騰霄 發佈的這個外置觸點“蘋果皮”方案顯然更勝一籌:不僅有更高的空間利用率,同時對手機外觀的影響也最小,甚至換卡操作也更加方便。
隻不過這麼費盡心思給美版eSIM iPhone改實體SIM卡,真的有必要嗎?
是工程奇跡,但沒有意義?
從技術或炫技的角度,小雷我個人還是很喜歡這個觸點連接的外置SIM卡方案的,畢竟這種“魔改”手段確實太有意思。 但話說回來,從實用性的角度考慮,至少我自己是肯定不會考慮這種“魔改”的美版iPhone。
首先,這些iPhone改裝肯定不受Apple承認,同時也是名副其實的“私改”,這意味著這臺iPhone無法申請任何原廠保修,無論保內、保外還是全球召回。不過考慮到有這種需求的iPhone一般都是賣到國內的美版手機,本身對售後的需求也不怎麼強,所以“失去保修”這樣的代價也還可以接受。
其次,“私改”iPhone很可能會對手機帶來更多不可控的風險。“魔改大師”的焊接、飛線手藝我們暫不評價,但這種將SIM卡排線直接外漏在手機殼裡的做法在我看來極有可能對排線造成損壞。
沒錯,壞我們隻要重新買一個手機殼就好,但除非你有穩定的手藝,能在自己買來的手機殼上準確開出對應的劉海,否則你就隻能將排線和卡座放在並不“合身”的手機殼裡,萬一哪天排線再拆殼時斷,那重新等排線的時間成本就隻能由你自己承擔
圖片來源:Apple
另外價格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和過去的改卡方案相比,“蘋果皮2.0”因為引入更多的工序,改卡的價格自然也更高,此外這種“硬件改造”也會顯著影響手機二手出售時的殘值。為美元和人民幣之間不足600元的匯率差,買一臺二手殘值“打骨折”的手機,這一切真的值得嗎?
當然,考慮到成本問題,大多數店傢也可能拿公開版的美版iPhone改卡,需要經歷改卡的一般也都是有網絡鎖的機器、官換官翻機和BS資源機。但在我看來,考慮到近幾年iPhone的提升確實不明顯,要是真的預算有限,上一代的國行iPhone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再加上Apple和中國聯通也開始在國內試點用於iPad的eSIM,說不定在未來國行iPhone也會全面支持eSIM生態。當我們不再使用實體SIM卡時,改卡這手藝也是時候“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