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又砸130億搞混動 難道我們錯怪豐田?


原來混動才是香餑餑。最近大眾汽車做一個決定,在巴西斥資18.3億美元,折合130億人民幣,來開發新的混合動力平臺和新車型,隻為在該國實現電氣化。但這個計劃不局限在巴西,大眾是想基於巴西工廠向美國以及歐洲市場輸出新的混動車型,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已經2024年,為什麼還要花如此大的財力和物力投入混動車型?

數據不會說謊。憑借混動技術,豐田在2023年銷量達到創紀錄的1120萬輛,連續四年全球居首位,其中約三分之一的車型是混合動力汽車。

一直重倉押註純電的大眾,緩過神來?

01、兩條腿走路

傳統車企追趕特斯拉的隊伍裡,大眾是走的最靠前的一傢,不止在中國,全球范圍內都在加速。

去年7月,大眾汽車表示,到2026年將在巴西投資10億歐元(約10.9億美元),目標是到2027年在巴西實現40%的增長,未來幾年間,會推出15款新的電動以及混合動力的車型。

而這次追加的投資,是屬於去年已承諾的70億雷亞爾投資之外的投資,這也意味著,大眾汽車在2022年至2028年期間,在巴西的總投資規模將達到160億雷亞爾(約32億美元)。

根據最新的投資規劃,這些錢主要用於開發一個全新的車型平臺,專門為推出可使用汽油與乙醇雙燃料的油電混合動力汽車打造,從而幫助其生產首款巴西制造的混合動力汽車。

全新平臺將覆蓋大眾汽車在巴西的四傢工廠,分別是安切塔、聖卡洛斯、陶巴特和聖何塞多皮尼亞伊斯工廠。


新的車型規劃也比原計劃更多,未來四年內,大眾汽車計劃為巴西市場帶來16款新車型,其中就包括本地首款混合動力車型,一款全新電動車以及一款皮卡車型。

大眾表示,新計劃的皮卡車型將在巴拉那州生產,新款的混動車型將在聖保羅州聖卡洛斯市的工廠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大眾會給巴西帶來不少的純電車型,但都不在本地生產,大眾汽車巴西公司首席執行官Ciro Possobom表示,“我們將引進一些進口的電動車,但目前還不打算(在巴西)生產任何電動車。”

這也意味著大眾在巴西本地生產的新能源車型,隻有混動。

按說大眾本該為電氣化轉型忙的焦頭爛額,為什麼反其道行之,搞起混動?

其實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大眾的發展思路並不算滯後,在上一任CEO迪斯在位期間,全力發展純電是集團首要目標,即便是現在,大眾在國內的純電戰略仍然沒有動搖。


但現在來看,或是對自己的品牌溢價過於自信,或是冗雜機構繁多而導致的決策效率不夠高,導致旗下ID.系列車型在全球市場上的銷量並不算理想。

在去年的2023世界新能源大會現場,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在演講時公開表示,將進一步推廣混動車型的發展,也是整個大眾集團少有地把發展混動路線作為公開的規劃對外宣發。

不僅在海外,就在不久前,大眾中國CEO曾發佈“2030目標”戰略,具體到產品規劃上,未來大眾品牌、奧迪品牌、大眾安徽旗下車型將分別基於MEB/MEB+平臺、PPE平臺、CMP中國市場主流車平臺、SSP平臺打造。

其中,MQB Evo和MLB Evo平臺則將成為其燃油車和插電式混動車型的基礎,到2027年,提供30款本土生產的燃油及混動車型。

眼下,巴西就成大眾要兩條腿走路的突破口。

02、 一起去巴西“跳桑巴”

大眾多次加碼巴西,很大程度上是巴西汽車市場對待混動車型的態度。

從巴西的國情來看,生物乙醇產量大,作為燃料,除價格便宜外,污染排放比傳統汽油低90%,在巴西正舉全國之力,推行乙醇燃料,減免稅率的前提下,已經取得不小的成績。

根據巴西電動汽車協會(ABVE)的數據,2023年輕型電動汽車的銷售量創下新的紀錄。

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市場銷量共計達到9.39萬輛,與2022年相比增長91%。僅在去年12月,也是對這類車輛征收進口關稅之前的最後一個月,銷售量同期就翻三倍。


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在巴西汽車市場更是獨占鰲頭,這種車型是一種既可以使用其內燃機所驅動的發電機充電,也可以使用插入外部電源為蓄電池充電的混合動力車輛,這一類別車型占去年全巴西電動汽車總銷售的56%,超過傳統混合動力車。

不止大眾,當下已有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把新能源車引入巴西,並建設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通用汽車前不久也宣佈一項在巴西投資70億雷亞爾的新計劃,期限與大眾汽車的投資計劃相同,即2024年至2028年期間進行投資。

有媒體爆料稱,另一個巨頭斯特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將會在2月底宣佈其在巴西的新投資計劃。

加上大眾汽車這次的90億雷亞爾,巴西自2021年以來,車企們的投資總額已經達到414億雷亞爾,其中有一半是在近3個月期間宣佈的。

除此之外,比亞迪也投資45億人民幣在巴西建廠,將在卡馬薩裡市建立一個由三座工廠組成的大型生產基地綜合體,包括一座新能源乘用車整車生產工廠、一座主營電動客車和卡車底盤的生產工廠以及一座專門從事磷酸鐵鋰電池材料的加工工廠。


整條汽車生產線的設計年產能為15萬輛,涵蓋純電動、插電式混動車型,計劃在2024年下半年投產。

另外,長城汽車也早已經宣佈在巴西投資18.5億美元,用於生產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去年下半年第一款車就已經投產。

至於以混合動力為主的豐田,更是早早地進入巴西市場,在巴西當地制造的傳統混合動力車型豐田Corolla Cross(可同時使用乙醇作為其內燃機燃料),已經成為去年巴西最暢銷的新能源汽車,單款車型銷量達到1.21萬輛。

緊隨其後的是中國產混合動力車型哈弗H6,銷售量達到1.07萬輛,更是被稱為“巴西特斯拉”。

根據巴西電動汽車協會(ABVE)發佈的電動類車輛品牌銷量榜單,豐田位居榜首,其次是比亞迪、奇瑞巴西(Caoa Chery)、長城汽車、沃爾沃、寶馬、路虎、起亞、保時捷和奧迪。

其中沃爾沃和奇瑞在巴西銷量最好的也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

從排行榜上不難看出,在巴西汽車市場上位居前列的車企們,大多數都會針對性的使用混動技術。

03、混動成香餑餑

眾所周知,豐田汽車董事長豐田章男一直都不喜歡電動汽車,甚至一度唱衰,我們經常會聽到一種聲音 ——“豐田純電動車發展緩慢,遲早會被競爭對手淘汰。”

但實際情況卻剛好相反,一向被詬病電動化轉型遲緩的豐田,正依靠燃油車和混動車,創下銷量和利潤新高。


2023年豐田集團全球銷售的總計為1123萬輛,不僅銷量全球第一,總交付量還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財務方面,豐田凈利潤也創下紀錄。

作為“最會賺錢的車企”,豐田仍然是寶刀不老。

從動力類型來看,豐田燃油和油電混動車銷量分別為602.76萬、310.36萬輛,二者為豐田貢獻97.5%的銷量,而純電車型隻有可憐的10萬輛,還不到總銷量的1%。

豐田銷量上的強勢,正是來自北美、歐洲和本土對其燃油和混動產品的需求。

以美國市場為例,2023年1月至11月,豐田普銳斯等傳統混合動力汽車(HEV)的增長速度超過純電動汽車,在美國的銷量為120萬輛左右,占美國汽車銷量的8.3%。與去年同期相比,這一份額上升2.8個百分點。

根據海外知名統計機構GlobalData預計,2023年混動車將占據美國汽車市場9%的份額,而純電動汽車將占據8%。


特別是自2020年以來,美國市場混動車銷量增長一倍多,今年銷量預計將增長35%。

GlobalData汽車業務執行副總裁傑夫·舒斯特(Jeff Schuster)表示,汽車行業不可能一下子改變所有事物的運轉方式,而混動車是“大眾市場逐漸轉向電動汽車的一種方式”。

雖然混動車型目前的市場份額不高,但是純電車型增速已經開始越來越慢。

盡管總量上,2023年美國預計將創下電動車年銷120萬輛的新記錄,但從增速來看,前11月同比增幅僅為1.7%。


Cox Automotive預計,美國電動車增長將繼續放緩,“未來一年,甚至或將出現三年多來季度銷量的首次環比下滑。”

增速不及預期,加上企業自身盈利能力受到挑戰,讓許多主流歐美車企暫緩擴張電動步伐,先顧好眼下。

就好比福特汽車直接發佈一則震驚行業的消息,直接宣佈打算關停所有電車生產。

其表示電車市場的競爭過於激烈,公司需要專註於具有優勢的領域。福特表示,他們將把資源集中到內燃機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上,以保持公司的競爭力。

誠然,相比純電動汽車,福特更願意加持自己的油電混動技術,因為在海外市場,福特純電動車型並不多。


從去年長安福特引入蒙迪歐混動版和銳界L混動版中就不難看出。對福特來說,油電混動汽車不僅能延續福特在燃油車領域的地位,同時也是在響應節能減排的號召,打破美系車給用戶留下的高油耗標簽。

為吸引更多客戶,福特計劃將已上市三年的混動版F-150皮卡產量提高一倍,並將售價下調1900美元,使其與燃油版車型價格接近,比2022年推出的純電動車型便宜近10%。

福特還打算在未來五年,將混動車銷量提高兩倍,並將混動技術應用於所有產品線。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在今年7月份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實話說,混動車的受歡迎程度讓我們感到驚訝。”

04、讓子彈飛一會

純電車不受待見,歸根結?還是因為價格和配套設施的原因。

根據Edmunds的數據,2023年美國純電動汽車的平均價格約59400美元,而傳統內燃機汽車的售價為44800美元,傳統混合動力汽車的價格更低,平均售價僅為42381美元。

不光在美國,英國和愛爾蘭最大的汽車數字市場AutoTrader表示,目前,英國市場電動車的平均售價,也要比傳統燃油車高出33%。

為應對電車需求的疲軟,價格戰儼然已經從中國蔓延至海外,今年一開年,歐洲就打起價格戰,大眾、通用、特斯拉等多傢車企在歐洲紛紛下調旗下電動車型的售價。


但可惜,即便是特斯拉這樣的降價常客,在面對海外純電動汽車的價格相對較高,再加上缺乏充電基礎設施的普遍問題,仍無可奈何,消費者們並不買賬。

特別是在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德國,德國汽車行業協會已經預計,由於補貼削減、市場需求放緩,今年德國的純電動汽車銷量將跌落,或同比下降14%。這意味著德國市場的電動汽車份額將從2023年的18%下滑至16%左右。

而據彭博社此前報道,由於對電動汽車需求放緩,2023年12月,歐洲車市銷量出現近17個月以來的首次下降。

一個最明顯的信號就是,海外知名的汽車租賃機構赫茲租車(Hertz)改回采用汽油為燃料的汽車,計劃出售2萬輛電動汽車,這次大批出售電動車,意味著赫茲租車持續幾年的新能源車轉型行動開始動搖。

電車需求的下滑,讓豐田這類混合動力車型為主的企業樂壞。

去年10月,豐田章男在談到電動汽車市場的現狀時就表示,“人們終於看到現實”。

不過現在談混動車型成功還為時尚早,百年汽車行業的轉型已經不可逆,不如讓子彈飛一會。


相關推薦

2023-11-02

路線走得並不順暢,有的開始下調預期,甚至放棄目標。大眾削減歐洲ID.4的產量;通用主動取消2024年電動汽車的產量目標;奔馳純電車型推出大幅折扣,降價促銷;福特放棄未來200萬輛電動汽車的生產目標;本田停止開發經濟

2024-05-06

神車品牌”,到如今真正將中國市場需求放到核心地位,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正在推進“蛻變”。於是在2024年北京車展期間,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CEO施文韜(ThomasSchäfer),與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孟俠(StefanMecha),一起

2024-03-13

到沖擊。不過和日系車面對電動化轉型消極的態度不同,大眾的ID系列純電車已經全方位佈局,而且大眾也在積極聯手江淮、小鵬等中國車企轉型電動化。對電氣化轉型踟躕不前的日本車企,該拿什麼拯救自己?01軒逸們的反擊

2024-01-04

有這樣的成績在,確實有資格對車市指點一二。第二名為大眾汽車,去年賣出880萬輛,雖然不及豐田,但依舊碾壓一眾競爭對手,不同於豐田,大眾對新能源的接受度較高,目前已經擁有多個純電平臺,集團下的各個品牌也都擁

2023-08-16

年的降價潮,目前已有至少10個品牌官宣降價,這不上汽大眾又來添把柴。從官方獲悉,上汽大眾帕薩特380TSI豪華版、380TSI旗艦版開啟限時購車政策,即日起截至2023年8月31日,選購這兩款車型可享至高綜合優惠40000元,同時可享

2023-08-16

年的降價潮,目前已有至少10個品牌官宣降價,這不上汽大眾又來添把柴。從官方獲悉,上汽大眾帕薩特380TSI豪華版、380TSI旗艦版開啟限時購車政策,即日起截至2023年8月31日,選購這兩款車型可享至高綜合優惠40000元,同時可享

2023-08-16

年的降價潮,目前已有至少10個品牌官宣降價,這不上汽大眾又來添把柴。從官方獲悉,上汽大眾帕薩特380TSI豪華版、380TSI旗艦版開啟限時購車政策,即日起截至2023年8月31日,選購這兩款車型可享至高綜合優惠40000元,同時可享

2022-10-21

主角,燃油車企動作稍慢幾步,不過也在奮起直追,強如大眾、BBA都放下身段開始觸電,但燃油時代的另一方霸主日系車,卻一直存在感不強。此前,大傢還能給日系車企的新能源失速找出很多理由,比如還沒有完全發力、前期

2022-07-30

項功能在國標中並沒有強制規定車企標配,但有不少車像大眾 polo、沃爾沃等都標配,大夥挑車時可以詳細問問。但無論如何,這些被動安全還是在事故發生後盡可能的保護我們,更有效的措施是盡可能避免事故的發生。所以歸

2023-12-05

。梅賽德斯-奔馳最近稱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殘酷”;大眾汽車則因為訂單達不到目標開始裁員、暫停生產,並取消新建電動汽車工廠的計劃。雷諾汽車則將電動汽車業務的上市計劃推遲至明年。哈裡森說:“刺激因素還沒有

2022-09-10

、威蘭達、途嶽、皓影、星越L進入前15。前15車型中,僅大眾途觀1款車型同比下滑,但埃安Y、長安CS55等車型跌出榜單。具體情況如何,讓我們一睹為快吧!TOP 1:比亞迪宋8月銷量:42477輛作為比亞迪的銷量擔當,比亞迪宋傢

2022-07-18

大部分均呈兩位數的跌幅。跨國車企在華整體份額下降,大眾仍是銷冠根據各車企官方公佈的數據,蓋世汽車整理出10傢跨國車企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其中僅豐田銷量跌幅小於10%。就具體銷量來看,大眾集團仍然是中國市

2024-03-21

排放車輛至少要占據新車銷售的一半,包括電動車、插電混動以及氫燃料車。但值得註意的是,美國環保署此次並沒有對具體車型排放作出硬性規定,隻是對車企設定整體的減排要求,意味著隻要車企能夠提供足夠多的電動車等

2024-03-21

排放車輛至少要占據新車銷售的一半,包括電動車、插電混動以及氫燃料車。但值得註意的是,美國環保署此次並沒有對具體車型排放作出硬性規定,隻是對車企設定整體的減排要求,意味著隻要車企能夠提供足夠多的電動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