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完成空間站的在軌建造,轉入應用階段,取得舉世矚目的航天成就。
新年到來之際,中國載人航天官方刊文,回顧我國空間站的研制、建造進展過程。
據介紹,中國天宮空間站作為世界上第3座多艙段在軌組裝建造空間站,采用符合我國國情的適度規模設計,註重突出中國元素和核心內涵,充分采用當代先進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註重應用效益和運營經濟性,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一、天宮空間站系統方案
天宮空間站定位為我國的國傢級太空實驗室和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平臺,其任務主要包括3個方面:
一是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型的多艙段空間站的組裝建造,並長期在軌可靠運行;
二是保障航天員長期在軌健康生活、有效工作;
三是開展多領域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推動空間科學技術發展。
總體方案:
天宮空間站基本構型為三艙T字構型,3個艙段分別為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
天宮空間站設置有前向、後向和徑向3個對接口,載人飛船主要對接於前向和徑向對接口,貨運飛船主要對接於後向對接口。
關鍵技術:
天宮空間站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前期的技術基礎上,重點突破空間機械臂、高效電源系統、物化再生生保、在軌推進劑補加等關鍵技術。
二、天宮空間站研制歷程
天宮空間站是我國首個分次發射、在軌組裝建造的大型復雜航天器,其研制流程具有統籌規劃、多線並舉的特點。
基本過程:
2010年9月
中央專門委員會批準實施載人空間站工程。
2012年3月
天宮空間站完成立項綜合論證,轉入方案設計階段,首先將空間站組合體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方案設計,得到對各組成艙段的技術要求,然後再據此開展各艙段方案設計。
2014年6月
天宮空間站結束方案設計階段工作,轉入初樣研制階段,首先開展天宮空間站系統詳細方案設計,然後各艙段並行開展詳細方案設計和試驗測試驗證工作。
2019年9月
天和核心艙首先完成初樣研制,轉入正樣研制階段。
2020年12月
問天實驗艙完成初樣研制,轉入正樣研制階段。
2021年4月
夢天實驗艙完成初樣研制,轉入正樣研制階段。
大型試驗:
1、力學試驗
天宮空間站三艙在初樣階段和正樣階段分別開展力學試驗,初樣階段包括靜力試驗、模態試驗、振動試驗、噪聲試驗等,正樣階段包括振動試驗和噪聲試驗。
2、熱試驗
天宮空間站三艙在初樣階段和正樣階段分別開展真空熱試驗,除真空熱試驗外,天和核心艙在初樣階段還開展常壓熱試驗
3、三艙聯試
為驗證三艙接口的匹配性、三艙功能融合設計以及組合體飛行方案與飛行程序的正確性,在天和核心艙出廠前和問天實驗艙出廠前各開展一次三艙聯試試驗。
4、艙段轉位專項試驗
天宮空間站艙段轉位包括轉位機構轉位和機械臂轉位兩種方式,研制階段針對這兩種方式均開展專項試驗,對轉位方案進行驗證。
三、天宮空間站在軌建造過程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我國天宮空間站建設任務正式啟動。
天和核心艙入軌後先開展為期一年的在軌關鍵技術驗證飛行,對空間站建造的各項關鍵技術進行在軌驗證。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後,對天宮空間站在軌關鍵技術驗證情況進行全面評估,決策轉入建造階段。
在建造階段,首先發射問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前向交會對接,再利用轉位機構或機械臂將問天實驗艙由核心艙前向對接口轉位至右側停泊口,為夢天實驗艙的對接作準備。
然後,發射夢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前向交會對接。
最後,將夢天實驗艙由天和核心艙前向對接口轉位至左側停泊。
天宮空間站建造完成後,將在軌運營10年以上,作為中國人的太空傢園,實現中國人在太空的長期駐留和工作,同時也作為我國的國傢太空實驗室,推動我國載人航天能力躋身世界前列,牽引我國空間科學與技術的深入發展,為人類的太空探索和空間技術進步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