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UNI-V,上市3個多月,就被136名車主憤怒投訴。主要因為一則官方通知:6月30日起,該車取消三大功能:遠程監控、360全景、遠程智能泊車。要知道,這些功能當初可是被長安當成營銷賣點,進行宣傳的。
最開始又不說,突然變卦,這是玩的哪一出???
其實,除瞭長安,日產、比亞迪、小鵬的遠程監控功能前不久也統統被禁瞭。
事出必有因,去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的《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幹規定(試行)》,寫滿瞭答案。
智能車數據,不讓隨便用瞭?
《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幹規定(試行)》,是中國第一部針對汽車數據安全制定的法規,由國傢網信辦、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佈。
法規一共十九條,通過界定汽車數據和監管主體,對數據處理原則做出瞭規定,同時明確瞭數據處理者的義務,並制定跨境數據傳輸規則,初步建立瞭中國汽車數據安全的合規框架。
該法規最大亮點在於,明確瞭用戶在數據收集上的主動權,各大車企、軟硬件供應商、自動駕駛公司們,不能像以前一樣無序收集和濫用汽車數據瞭。
一句話概括就是,無論車內車外,一切數據和隱私都要得到尊重和保護,而且還要進行分級保護。
車內的問題還比較好解決,提前告知並且征得個人同意就行。
關鍵在於車外,一方面是采集車外個人信息,另一方面是向車外提供信息。
而且現在的車,隨隨便便就是 6 個、7 個 800 萬像素攝像頭,車在路上跑,搖身一變,成瞭行走的高清監控頭。
道路上的地理信息、人流量、車流量啊,什麼都能被拍進去,而且通常是神不知鬼不覺的。
所以,該法規要求數據盡量在車內處理,除非確有必要不向車外提供。
如果實在要收集車外個人信息,並且向車外提供怎麼辦?
法規規定,應當進行匿名化處理,包括刪除含有能夠識別自然人的畫面,或者對畫面中的人臉信息等進行局部輪廓化處理等。
大意就是,要給畫面中的人臉和車牌號等關鍵信息打上馬賽克,總之看不清就對瞭。
除此之外,法規還對數據處理者提出瞭兩大要求。
一個是默認不收集原則,除非駕駛人自主設定,每次駕駛時默認設定為不收集狀態。意思是每次收集數據前都需要征得用戶同意。
另一個是精度范圍適用原則,即根據所提供功能服務對數據精度的要求確定攝像頭、雷達等的覆蓋范圍、分辨率。意思是要求車企們量體裁衣,不要為瞭智能而智能,夠用就行。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該法規對汽車數據明確劃分瞭三個層次。
除瞭個人信息、敏感個人信息外,保護力度最大的就是重要數據,即一旦遭到篡改、破壞、泄露或者非法獲取、非法利用,可能危害國傢安全、公共利益或者個人、組織合法權益的數據。
具體來看,該法規明確指明瞭六類重要數據:
軍事管理區、國防科工單位以及縣級以上黨政機關等重要敏感區域的地理信息、人員流量、車輛流量等數據;
車輛流量、物流等反映經濟運行情況的數據;
汽車充電網的運行數據;
包含人臉信息、車牌信息等的車外視頻、圖像數據;
涉及個人信息主體超過 10 萬人的個人信息;
國傢網信部門和國務院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可能危害國傢安全、公共利益或者個人、組織合法權益的數據。
法規要求,在處理重要數據時,汽車數據處理者應當按照規定開展風險評估,並在每年十二月十五日前向省、自治區、直轄市網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送風險評估報告。
如果重要數據要“出境”,應當通過國傢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的安全評估。
新法規產生瞭啥影響?
無獨有偶,今年 4 月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企業安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也對汽車數據安全提出瞭類似的要求:
企業要切實履行數據安全保護義務,建立健全全流程數據安全管理制度,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數據安全。企業要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進行數據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處理活動,以及數據出境安全管理。
新法規接踵而至,影響卻可能剛剛開始。
一方面,車企、軟硬件供應商們已經紛紛展現瞭隱私脫敏工作,俗稱打碼。
個人信息安全、圖像脫敏等開始成為新功能、新專利。
比如上汽發佈瞭網絡安全管控標準 2.0 版本,新增瞭車雲協同信息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安全模塊。
地平線從去年 9 月底起,就陸陸續續申請瞭 4 個“圖像脫敏”的相關專利,目的也是為瞭提升用戶隱私數據的安全性。
商湯科技還對“汽車傳輸視頻及圖像脫敏技術要求與方法”進行標準立項,希望構建一套安全可靠高效的數據回傳閉環系統。
另一方面,攝像頭為核心的傳感器,之前無序擴張的狀態將被終結。
比如以上汽智己 L7 為代表,一度為新車設計和配備瞭三顆總計一億五千萬像素的 Carlog 智能車載攝像系統,並且就置於頭頂視野最好的位置。
而在此之前,智能車的攝像頭內卷,也基本就 800 萬像素水平…
不過現如今新規出爐,智己 L7 也開始強調,攝像頭“主要是針對風景拍攝,如果牽涉到人臉等敏感信息,傳輸到車外會做模糊化處理。”
但可以預見的是,在精度范圍適用原則下,這個一億五千萬像素的攝像系統是否能一以貫之下去,也被打上瞭問號。
最後,也是會對所有潛在車主和消費者產生的影響。
一些機關和關鍵單位工作的車主,還能愉快開智能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