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13日消息,美國媒體周四刊文稱,印度在吸引蘋果iPhone制造方面取得突破,但是這掩蓋印度在擴大本土制造方面遭遇的困境。從紙面上看,印度吸引全球制造商的前景看起來很樂觀。
蘋果公司開始在這個南亞國傢組裝其最新款iPhone手機,明顯打破該公司將大部分組裝工作保留給中國大型工廠的慣例,這可以說是印度總理莫迪在推動“印度制造”發展取得的一個突破。
以往,iPhone在印度的量產往往要比中國落後6個月至9個月。但是在iPhone 14上,印度正在縮小與中國的量產時間差。蘋果在中國制造的首批iPhone 14上市不到兩個月後就開始在印度生產這一最新機型。
蘋果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14
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稱,印度版iPhone 14的生產進度較中國慢6周,但是差距已明顯縮小,相信明年印度會和中國同時生產iPhone 15。
印度制造不是很成功
印度將在2023年擔任20國峰會的主辦國,這也可能會提振投資者信心。未來三年,印度有望保持全球增長最快大型經濟體的地位,其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在2030年前成為世界第三。
但是專傢們警告說,對於擁有14億人口的印度來說,要想持續改善疲弱的制造業,仍有一段路要走。莫迪的“印度制造”計劃旨在增加出口和創造就業機會,但並不是太成功。印度制造業占經濟總量的14%,這一數字幾十年來幾乎沒有變化。盡管印度有巨大的人口紅利,但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
印度制造業占GDP 14%,未達25%目標
印度在2014年推出“印度制造”計劃,其關鍵目標之一就是將制造業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但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後期限已經被推遲三次,從2020年推遲到2022年,再推遲到2025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專門研究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經濟學傢阿密特度·帕利特(Amitendu Palit)表示,中國仍是供應鏈重要一員。換句話說,對於任何有意義的供應鏈搬遷,莫迪政府需要證明印度是一個更便宜、更容易開展業務的地方,而不是簡單地依靠政治或安全因素來吸引企業。
官僚主義障礙
盡管莫迪最近的財政激勵措施為蘋果在印度設廠提供一條經濟高效的途徑,但是目前仍隻有一小部分iPhone是在印度生產。印度制造取得每一次成功的同時,也有許多公司因為應對印度官僚主義等長期存在的挑戰而退出印度,其中包括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哈雷戴維森。
為滿足人們對印度轉型的期望,莫迪必須繼續減少繁文縟節,簡化勞動法。但是,確保企業能夠獲得土地是另一個障礙。
富士康印度手機工廠
以安賽樂米塔爾為例,這傢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商十多年前曾試圖在印度東部的奧裡薩邦建造一座鋼鐵廠,但2013年放棄這一計劃,因為高管們無法獲得開采關鍵原材料鐵礦石所需的土地和許可證。該公司已再次回到奧裡薩邦,計劃通過與日本新日鐵的合資企業建設一座年產2400萬噸鋼鐵的工廠。
“這是一項艱難的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印度代表團團長納達•喬伊裡(Nada Choueiri)表示,“但是這需要推進,因為當企業來這裡建立自己的業務時,他們需要土地。”
就業難題
就業是另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印度去年12月的失業率升至16個月來的新高。制造業擴大的延遲和農業的廣泛衰退意味著,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約1200萬印度人必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服務業來獲得就業機會。但即便是在這一領域,印度也難以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盡管它的增長速度很少有主要經濟體能與之匹敵。
印度目前的人均收入低於鄰國孟加拉國的2,723美元。如果印度想要提高人均收入,就業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高收入將刺激消費,促使企業加大投資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從而開啟所謂的良性經濟循環。
印度12月失業率創新高
咨詢公司TS Lombard首席印度經濟學傢舒米塔·德瓦什瓦爾(Shumita Deveshwar)表示,盡管印度繼續以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登上新聞頭條,但“就實際進展而言,它令人失望”。
他列舉一些主要是印度自身造成的問題:基礎設施薄弱,熟練勞動力短缺,以及未能實施能夠吸引足夠投資的政策。盡管印度正在簽署重大商業協議,蘋果隻是備受關註的一個例子,但投資的連貫性和類型讓一些人感到擔憂。
德勤稱,近年來,印度的很大一部分外資流入服務業,而不是制造業,2021年流入放緩。從2020年開始,印度在科爾尼咨詢公司的外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數中跌出前25名。科爾尼指數衡量的是在某個市場投資的公司對於未來三年的信心。中國、阿聯酋、巴西和卡塔爾是唯一進入2022年名單的新興市場。
G20契機
不過,印度總理莫迪認為,印度今年擔任G20輪值主席國將創造適當的機會來改變這種看法,並擊退來自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其他亞洲經濟體的競爭。
莫迪參加印尼G20峰會
彭博經濟高級印度經濟學傢阿比謝克•古普塔(Abhishek Gupta)表示:“如果沒有新的意外沖擊。不論全球的還是國內的,2023年將有所不同。這個國傢基本上已經建立一種結構,應該有助於啟動工業復蘇並提振制造業。”
與此同時,盟友之間相互投資的“朋友支持”等因素都可能使印度受益。但是,印度首席經濟顧問V·阿南塔·納格斯瓦蘭(V. Anantha Nageswaran)表示,企業不會輕易撤離中國,因為“他們已經在一個大市場投入這麼多”。
不過,東亞國傢們最終會在某個時候遇到產能限制。“所以,我認為我們需要等待這些事情逐漸發展。”納格斯瓦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