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大大低於化石燃料。然而,太陽能和風能的間歇性阻礙它們作為可靠電力來源的廣泛應用。幸運的是,正如國際能源機構(IEA)的一份新報告所概述的那樣,由於電池存儲的成本急劇下降,這一障礙可能很快就會被克服。
國際能源署的《電池與安全能源轉型》報告發現,到 2030 年,電池存儲系統的資本成本預計將下降高達40%。成本的大幅降低將使太陽能和風能與電池儲能的結合比在世界許多地方新建煤電廠或天然氣發電廠更經濟實惠。
雖然鋰離子電池目前在儲能和運輸市場上都占據主導地位,但報告強調越來越多地采用價格更低的磷酸鐵鋰(LFP)電池化學技術,2023 年,磷酸鐵鋰電池占新建固定儲能電池的 80%。
在交通領域,鋰離子電池約占年需求量的 90%,是電動汽車的主要化學成分。不過,報告指出,到 2030 年,鈉離子電池在電動汽車電池中所占的比例預計將低於 10%,但由於其成本預計比鋰離子電池低 30%,因此在固定儲能電池中所占的比例將越來越大。
運輸部門優先考慮高密度和輕型電池單元,但在大型、重型儲能電池方面,降低成本的潛力更大。
快速下降的電池價格已經使更多的可再生微電網和傢用太陽能系統得以在缺乏可靠電網接入的地區部署。國際能源署預計,到 2030 年,這些系統與電池搭配的電力成本將下降近 50%。
總體而言,報告預計到 2030 年,全球能源存儲容量將增長六倍,其中電池將占 90%。抽水蓄能將占其餘 10% 的大部分。
報告發現,僅在過去三年中,生產能力就增加兩倍。雖然中國目前生產大部分電池,但已宣佈的新電池產量中有 40% 將用於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
根據國際能源署最雄心勃勃的預測,到 2030 年,各種應用領域的電池總投資將激增近 400%,達到 1.2 萬億美元。這將使電池在整個清潔能源投資中的份額在短短七年內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