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送前報個低價,送去後就說毛病一大堆,得加價。”看著送檢後反倒黑屏的手機,何先生有些氣不打一處來。伴隨著線上維修服務的興起,不少商傢也順勢推出電子產品上門維修、寄送維修等服務,贏得不少消費者的青睞。不過,有消費者發現,寄送維修手機過程中的“坑”還不少。
低價引流?送達後價格翻倍
何先生使用的是折疊屏手機,折疊處的外屏因長期使用出現破損,不過並不影響使用。對比線上和線下的維修價格後,他最終選擇淘寶上的一傢店鋪寄送維修。為厘清責任,他還特意拍攝照片、視頻記錄自己手機的情況,並幾次跟淘寶商傢確認價格,“商傢說外屏價格就100元左右,我這才把手機寄過去。”
然而,過幾天,對方反饋稱維修時引發內屏損壞,需要再付1900多元,這讓他十分不滿。“怎麼翻十幾倍?我換個新手機才2000多元。”何先生要求恢復原樣,商傢又稱“不修就恢復不”,由於何先生拒絕再付費,對方便把手機寄回來,可到手的手機已然完全黑屏,根本無法使用。
維修過程中,商傢稱價格漲至1950元。
寄送前後手機對比。
“發貨前,他們通過淘寶平臺告知我維修過程中可能導致內屏損壞,當時我都準備不修。結果店傢專門打電話解釋說,風險是平臺要求告知的,實際維修損壞概率很小,不用擔心,我這才同意寄給他們去修。”何先生不解,溝通時對方也並未說清如果引發內屏損壞需要再付多少錢。而且,他認為,如果是維修過程中造成新的損壞,應該由店鋪來承擔維修費用。雙方多次協商未果,何先生轉而向平臺客服求助,最終,在客服的介入下,該店鋪被下架,可何先生的損失卻遲遲無人賠償。
另一邊,面對漲價選擇繼續維修的方先生也陷入困境。“原本報價150元,結果到那邊後說更換主板要600元。”為避免後續麻煩,方先生同意這傢店鋪繼續維修。然而,等手機送還時他才發現,原本損壞的揚聲筒和麥克風倒是修好,可指紋解鎖、外接風扇、導航系統等卻無法正常使用,“我去找店傢,跟我說換主板就是會導致這些問題,維修前怎麼不說呢?”
上門維修就靠譜嗎?
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於線上手機維修的投訴不少,還有消費者在知乎等平臺上揭露線上手機維修的“套路”,除低價吸引消費者把手機寄過去之後再加價外,還有人發現換新的零件質量根本不過關。如方先生事後另找人維修時就被告知,花費600元換的主板其實是個“二修貨”,“說白就是一個修好幾次的產品,但我也沒證據去追責。”
把手機寄送至商傢,根本看不到維修過程,好與壞全看商傢信譽。為避免這一“盲區”,不少人幹脆選擇上門維修服務。消費者不需要跑腿,在傢足不出戶,維修人員就可上門維修,價格透明、方便快捷、全程錄像是相關平臺的主要賣點,但這樣的上門維修真的靠譜嗎?
“我想著自己全程看著修,總歸要放心些,雖然貴,但有一年質保,還是劃算的。”第一次體驗上門手機維修的王女士告訴記者。今年7月,她手機外屏損壞,在微信小程序“閃電修”上下單外屏更換服務。“上門維修的師傅很快就到,操作過程也非常規范和專業,還全程錄像,體驗下來感覺挺不錯的。”她如是評價。
然而,兩周後,手機屏幕突然出現幾條黑線。“這部手機我平時都放在傢裡的,用得不多,也沒有機會磕碰,估計是換屏幕引發的問題。”王女士立馬聯系閃電修的客服。這時,客服告訴她,這種情況有可能存在,但目前已經超過2周的保修期,平臺無法提供免費的維修服務。“平臺上不是宣稱一年質保期嗎?”王女士想起來,為避免糾紛,自己當時主動向維修人員索要維修合同。她找出合同,仔細翻閱發現,裡面“第十二條”的確寫明,在保修期內,花屏、出現線條、陰陽屏、黑屏、出現背光亮點、漏光嚴重、支架分離、觸摸不良問題的,付款後14天內可免費更換,超過14天後則不予保修。
王女士索要的維修合同。
“這不是格式條款嗎?維修前工作人員也沒有主動告知我相應的風險。”王女士還是有些憤憤,呼籲平臺可以更加規范,將可能存在的風險提前告知消費者。
線上服務如何“避坑”?
隨著電子產品的各項服務向互聯網平臺轉移,問題還在不斷湧現。有消費者試用順豐豐修的手機回收業務,上傳至平臺後估價1200元,可送達後對方卻將價格壓至844元;還有消費者在黑貓平臺反映,使用順豐豐修回收手機,寄送前明明已在快遞員見證下當場清空數據並關機,結果送達後對方卻以“整個屏幕損壞”為由不予回收,導致“錢機兩空”……諸如此類的問題讓消費者的體驗大打折扣。作為消費者,如何規避線上服務的各種“坑”呢?
對此,上海普世萬聯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澤若建議,消費者在選擇線上維修服務和後續經營者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要樹立一定的風險意識,選擇有資質的、正規的、明碼標價的經營者,必要時應當進行資質核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八條規定,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以及提供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經營地址、聯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註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後服務、民事責任等信息,這一條實際上也給消費者如何選擇線上維修服務提醒。”
“線上維修很多都是一鍵下單,消費者和商傢沒有特意去簽訂維修合同,那麼此時雙方的溝通記錄就至關重要。”劉澤若認為,有效的溝通應當囊括上述法律條款中的內容,越細致越好,“我們在前期的實踐中發現,細致一些的顧客還會對維保責任的承擔及維保方式,更換零件的具體品牌、型號都予以明確約定,這對於後續維權是有幫助的。而且,消費者要格外留意商傢提供的是否屬於‘格式條款’,經營者要承擔對格式條款顯著方式的告知義務,如果格式條款中有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的條款,按照規定屬於無效。”
此外,劉澤若提醒,保障維修過程的“公開透明”也十分必要。消費者在手機寄出維修前,可以先給手機錄制視頻,以證明手機仍在正常運行狀態。同時,選擇可靠的快遞運送。維修過程中,可以要求商傢出示更換的零件,或是全程錄像等相關的維修服務記錄,減少維修過程中的爭議。
實際上,行業內也在積極探索更為規范的操作模式,已有不少平臺和商傢宣稱可提供全程錄像、公開透明的維修服務。不過,記者在采訪中解到,具體落實情況還要打個問號。有消費者稱曾選擇可提供全程錄像的服務,結果等到手機出問題後找到商傢,對方卻以“時間已久,錄像已刪除”為由拒絕提供,他也因此陷入維權困境。對此,劉澤若建議,行業還是要加強自律,建立相關的行業服務規范及標準並嚴格實施,平臺也要加強對入駐商傢的資質審核與監督管理,加大對不誠信商傢的懲罰力度,“消費者如遇侵權,應通過合法的途徑維護合法權益,以維權倒逼行業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