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老勁搞個豪華至極的發佈會,沒想到被友商的一紙“廉價”律師函,蹭走熱度。2月28日,一張長安汽車起訴吉利汽車的律師函在網絡廣為流傳,引發熱議。該律師函指出,吉利對外發佈的“銀河之光”原型車,存在大量與長安汽車概念車、量產車型雷同之處,該行為涉嫌侵犯長安汽車知識產權,長安要求吉利汽車停止侵權行為。
5天前,吉利品牌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銀河”正式發佈,吉利在該系列的宣傳上耗費巨大的財力和精力。
如今,一紙律師函又將焦點拉到長安汽車身上。
對於長安的“控告”,吉利汽車集團回應稱,“該律師函的內容嚴重失實,對我司的指責毫無根據,誤導公眾,對我司品牌和商譽造成嚴重損害。吉利銀河之光為吉利原創設計,完全不存在抄襲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
同時,吉利汽車指出,吉利銀河之光是基於吉利SEA浩瀚架構設計開發,在設計上延承吉利獨特的“漣漪美學”,有著獨立且完整的設計理念體系。
車企在營銷上的明爭暗鬥,已非一日。
吉利在正式發佈“銀河”系列產品前,先來一波造勢。“銀河,每個人仰望的星空”這一口號,明顯指向比亞迪的新品牌仰望。隨後,比亞迪、長安等一眾車企同樣推出類似的文案進行營銷互動。比亞迪針對吉利銀河迅速出一張同樣風格的海報:“仰望,伸手摘星,敢越星河”。長安汽車則以“仰望銀河,那是一抹#深藍”的宣傳文案緊跟熱度。
(圖/各品牌方宣傳文案)
文案戰之後,長安汽車更進一步,通過一紙律師函跟吉利汽車掐上架。吉利銀河是否涉及抄襲?還有待長安汽車放出更多的信息和法律的進一步鑒定。
吉利剛發佈新車就被人“警告”
2月23日,吉利銀河系列發佈會在杭州啟動。
發佈會現場吉利推出一款銀河之光原型車,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陳政介紹該車的設計理念。
業內人士指出,從銀河之光原車型和長安深藍SL03、UNI-V等車型的對比圖來看,在前臉、大燈、尾部造型上,確實存在一些雷同之處。
(圖/吉利銀河之光原型車)
(圖/視覺中國,長安深藍SL03)
2022年8月,長安汽車推出長安深藍SL03。這是一款中型轎車,有增程式、純電動和氫電版三種動力形式,廠商指導價在17.19萬-22.19萬之間,氫電版售價69.99萬起。長安的UNI傢族系列,售價則在10萬-15萬之間。
實際上,汽車圈造型外觀、商標、LOGO、技術等侵權官司,屢見不鮮,是業內常態。
幾年前,吉利也曾控告威馬汽車涉嫌“侵害商業秘密”,並要求威馬賠償21億元並承擔相關訴訟費用。
2016年以來,吉利汽車旗下多位高管離職加入威馬汽車。威馬汽車的創始團隊沈暉、杜立剛、陸斌、侯海靖等人均來自於吉利系。
吉利控告威馬,稱威馬汽車EX5車型上的5個汽車零部件圖紙均來自於吉利汽車,最終威馬汽車敗訴,賠償吉利700萬元,其中包括經濟損失500萬元,和為制止侵權而產生的各項花費200萬元。
告人抄襲的吉利,沒想到這次也被人“警告”。
針對此次吉利汽車被指控涉嫌抄襲一事,吉利汽車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轉發聲明並發佈微博表示,“要良性競爭,不要內卷內訌;要轉型發展,不要同室亂戰:要團結一致,不要分裂抹黑。”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律師付建對市界表示,長安汽車發佈的律師函隻是一種非官方文件,並不具有法律效力。為的在提起訴訟前,督促與對方協商,盡快解決糾紛。“但如果律師函所載內容故意失實,損害其他企業合法權益的,則可能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圖/吉利銀河,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陳政)
關鍵先生陳政
吉利、長安抄襲門事件,讓剛加入吉利集團不久的“設計大神”陳政走到聚光燈下。
公開資料顯示,陳政2002年加入長安汽車並擔任設計工程師。
他是長安汽車第一個駐紮海外的自主品牌設計團隊成員,在意大利都靈親手打造長安汽車歐洲設計中心。
在長安汽車近20年的時間內,陳政先後擔任長安汽車創意設計師、長安汽車全球設計中心全球設計總監、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副院長、長安汽車造型設計院常務副院長等職位。
一位汽車設計領域前輩曾評價“陳政是這一代設計師裡最懂前沿趨勢的”。
陳政在老東傢期間,長安汽車迎來轉型的關鍵期。
2016年長安汽車銷量突破300萬輛後,2017年至2019年,長安汽車銷量開始三連跌。面對危局,長安汽車提出“第三次創業”,並推出“香格裡拉計劃”:到2025年將全面停售傳統燃油車,實現全譜系產品的電氣化,並計劃未來在整個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1000億元。
陳政在轉型的關鍵期,臨危受命,提出設計要不斷突破傳統邊界,打造極具“新科技智慧美學”的全新傢族。
在陳政的主導下,長安汽車確立“生命動感,智色雙旋”的設計語言,開發出CS-75 PLUS、UNI-T等爆款產品,但這些產品仍舊延續長安汽車傳統的燃油車優勢。長安汽車旗下的CS系列主打中低端傢用SUV市場,CS75、CS55 、CS35 價格區間分別為 10-15 萬元、8-14萬元、6-10 萬元。
UNI系列承接CS系列,向上探索高端車型。它同樣主打SUV市場,兼具性能與外觀屬性,滿足年輕一代消費者需求。
2020年6月,UNI序列首款車型UNI-T推出,這款車型在市場上與吉利汽車旗下的領克02、領克06展開正面競爭。憑借著獨特的設計和11.39萬元—13.39萬元的性價比優勢,該款車型預售10天銷量達到5638輛。直到2020年底,該款車型6個月累計銷量近7萬,平均月銷過萬。
長安汽車借此在車市掀起以“無邊界”為關鍵詞的設計風格。趁熱打鐵,UNI系列又推出旗艦SUV車型UNI-K、首款轎車UNI-V,風格上繼續延續酷炫科技風。
2021年3月,UNI-K正式上市,售價突破15萬元,在14.59萬-18.49萬元之間,短短7個月,累計銷量突破2.6萬輛。
UNI系列雖稱之為高端系列,卻並未脫離長安獨立運營,在售價上與長安旗下同類產品沒有明顯差距。UNI系列開頭驚艷,但後繼發展乏力。2021年,UNI-T銷量開始下跌,平均月銷隻有8000多輛,2022年全年月均銷量下降至4000多輛。UNNI-K同樣在月銷量達到巔峰的6000輛後,踏上UNI-T老路,銷量回落至2000左右。UNI-V售價沒有向上沖,而是開始向下探,定位於10.89萬-13.99萬元之間。UNI系列沖高兩年後,最終還是以鎩羽而終。
與國內幾傢頭部車企一樣,長安汽車也陷入“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漩渦。旗下擁有UNI、逸動、奔奔、深藍、歐尚、阿維塔等多個系列及子品牌。
長安汽車在新能源和高端化兩個領域投入大量資源,但效果平平。
2021年,長安汽車集團總銷量突破230萬輛,同比增長14.8%;長安系中國品牌汽車銷量突破175萬輛,同比增長16.7%,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突破10萬輛,同比增長超200%。這其中,奔奔E-Star銷量達7.65萬輛。換言之,長安的新能源車,70%的銷量來自這款“油改電”的微型車。
目前來看,長安汽車的產品佈局、銷量都離原定目標相去甚遠,“香格裡拉計劃”折戟沉沙。陳政也於2021年底離開長安汽車。
吉利和長安在這裡短兵相接
吉利、長安互掐的背後,是雙方共同面對的轉型焦慮和市場爭奪。
吉利和長安汽車都是SUV和轎車兩條線並行,兩傢企業都曾在新能源方向上“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由於在燃油車領域的成就,導致長安、吉利在新能源領域一直沒有太好的成績。
2021年,吉利在“藍色吉利行動”計劃失敗後,再次重新推出“兩個吉利藍色行動”計劃方案,幾何品牌和極氪品牌被委以重任。
如今吉利銀河系列的誕生,更承擔著吉利全面轉型新能源方向的重擔。其首款智能電混車型吉利銀河L7今年第二季度交付,吉利銀河系列將在2年內推出7款全新車型。
對內而言,吉利汽車希望希望銀河拉動吉利品牌的轉型,改變市場對吉利隻會做燃油車的印象。這也是銀河LOGO、渠道都放置於吉利品牌之下的原因。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林傑表示,“我們要通過吉利銀河,強化吉利汽車在新能源市場的新標簽。”
但實際上,銀河L7所在的15-30萬的價格區間正好與吉利汽車集團旗下的星越L、幾何、領克等在售新能源車型出現打架的情況,後三者均有15 萬-30 萬元的產品佈局。為此吉利未來需要重新調整產品排列,但這會涉及到內部資源的協調分配。
吉利汽車試圖通過銀河系列,補齊在15至30萬元級新能源市場短板,但銀河的定位恰恰也是新能源市場的紅海。
在這個價位區間,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比亞迪秦PLUS DM-i、比亞迪宋 PLUS DM-i、長安深藍、長安UNI-K 智電iDO、摩卡DHT-PHEV、領克01、領克05等聚集於此。
尤其是吉利銀河和長安深藍,更是短兵相接。
吉利銀河的推出,在外觀與定位上,都與長安深藍存在著很大的重疊,很難不讓長安感到不安。
基於全電數字平臺EPA1打造的長安深藍,是長安提升新能源品牌的形象產品,也是長安與過去“油改電”實現徹底割裂的一次嘗試。相比過去5-15萬元的主銷售價而言,長安深藍也是長安汽車向上探索的關鍵。
深藍SL03定位17.19萬-22.19萬元之間,標配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高通8155芯片、無框車門、全景天幕等高檔車才有的配置。
2023年1月,長安深藍SL03銷量達到6137輛,在新勢力品牌轎車總交付榜中,僅次於蔚來。新款中型SUV深藍S7也即將上市,預計起售價在20萬左右。
借著深藍的成功經驗,長安試圖再次向新能源轉型發起沖擊。
“香格裡拉計劃”失敗後,長安汽車調整戰略,一是將經典產品全數“智電化”,二是依靠長安Lumin、深藍、阿維塔占據中低高端新能源市場。2022年,長安汽車一口氣推出第二代CS75PLUS,UNI-K iDD,長安Lumin,深藍SL03,阿維塔11和歐尚Z6 iDD等新產品。這一年,長安新能源累計銷量數據達到28.4萬臺,同比增幅達到160.5%。
在2022年的基礎上,長安汽車提出深藍品牌銷量40萬、阿維塔銷量10萬的目標。深藍S7、C236、覽拓者EV、阿維塔E12等新能源產品都將於今年加入戰團。
狹路相逢勇者勝,長安和吉利,誰能贏得這場沒有硝煙但賺足眼球的營銷戰爭?
作者 | 楊俏
編輯 | 孫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