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宣佈停售AI情緒識別技術 限制人臉識別


北京時間6月22日消息,微軟公司周二表示,將停止銷售基於人臉圖像猜測某人情緒的技術,並且不再提供不受限制訪問的人臉識別技術。微軟的這些行動表明,在美國和歐洲的立法者繼續權衡全面的法律限制之際,領先的雲服務提供商試圖自己控制敏感技術。

至少從去年開始,微軟就一直在評估情緒識別系統是否紮根於科學。

“這些努力引發瞭有關隱私的重要問題,對‘情緒’的定義缺乏共識,以及無法跨越使用案例、地區和人口統計學概括面部表情和情緒狀態之間的聯系。”微軟Azure AI部門首席部門產品經理莎拉·伯德(Sarah Bird)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

微軟稱,現有客戶將有一年的過渡期,隨後將無法使用這些人工智能工具。該工具據稱可以推斷情緒、性別、年齡、微笑、面部毛發、頭發和妝容。

微軟還表示,客戶現在必須獲得批準才能使用其人臉識別服務,該服務可以讓人們通過人臉掃描登錄網站或打開上鎖的門。微軟呼籲客戶避開侵犯隱私或技術可能會遇到困難的情況,比如識別未成年人,但沒有明確禁止這些用途。


相關推薦

2022-06-22

為瞭構建更負責任的人工智能系統框架,微軟已確認將撤回通過圖像分析來判斷個人情緒狀態的軟件。與此同時,該公司還將對泛濫的面部識別技術加以限制。作為一組試圖推斷情緒、性別、年齡、微笑、毛發、以及是否化瞭妝

2022-07-06

無事故”的說法已被現實打臉。2020年9月,眼神科技官方宣佈,中標交通銀行人臉識別項目。眼神科技向交通銀行全行提供人臉識別產品,在現金管理、支付結算及賬戶管理等業務場景中實現人臉活檢及身份識別功能,但一個月

2024-03-06

為全國兩會的熱詞。“從什麼時候開始,入住酒店要人臉識別?你知道這是哪裡的要求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把采訪的記者問愣住,而他帶到全國兩會上的建議就和“旅遊場景中過度使用人臉識別問題”

2022-09-21

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人臉識別儼然已經成為生活中常見的支付識別方法之一,但偶有發生的盜刷等事件,也讓一部分用戶擔心這一技術是否足夠安全。近日,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申請的“支付請求處理方法及裝置”

2024-03-06

泛用於逮捕數百名抗議者。路透社寫道,2017 年,莫斯科宣佈啟動世界上最大的人臉識別視頻監控網絡之一,該網絡當時由 16 萬個攝像頭組成,其中 3000 多個攝像頭與人臉識別系統相連。該網絡最初是為識別和抓捕罪犯,現在則

2024-03-09

的力挺。隻因提案呼籲的是,取消旅遊場景中過度的人臉識別。01“刷臉入住該終止”據解,戴斌,出生於1967年,畢業於安徽財經大學,現任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是行業享有盛名的大咖。戴斌調研發現,幾乎所有省市的賓館、

2023-10-30

會(Race Equality Foundation)。10 月 6 日,戴維斯在Twitter上宣佈支持停止使用面部識別技術:"實時面部識別從未得到議會的明確批準。它是一種毫無疑點的大規模監控工具,在英國沒有立足之地"。內政部不同意這種擔憂,

2023-01-23

它的視覺混亂和極其昂貴的棉織品是為甩開人工智能面部識別系統,通過欺騙機器學習系統,使其認為你是一種動物而不是人類。人們不希望被廣泛的面部識別技術追蹤的原因有很多--對大多數人來說,現在全世界的政府都可以

2023-01-09

隻是因為被AI識別成盜竊犯,他就被警察送進監獄。即便他從未去過案發現場,即便那個地方距他居所將近1000公裡。更離譜的是,據律師透露的消息,他還比監控錄像中的罪犯輕40磅(36斤)!即便如此,執法部門還是對他進行

2022-10-01

放棄類似於Face ID的技術,但它正在為其Pixel手機提供面部識別支持。幾年前,Google推出其版本的3D人臉識別技術。Pixel 4的面部解鎖跟iPhone的Face ID一樣安全。並且它有一個雷達組件,而這是蘋果所缺乏的。缺點是,Google不得不對Pi

2023-05-16

置。在技術上,六款指紋鎖都宣稱采用3D半導體活體指紋識別,相比光學指紋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那我們要比拼的就是成功率 和 開鎖速度。就這樣,我們一整天的工作,變成開鎖。每款門鎖開200次後,都出現指紋識別錯誤的

2023-01-06

的生長環境,豬場還嘗試一系列的黑科技,比如:AI豬臉識別?無線射頻自動飼喂機?納米合成豬飼料...?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智能化豬場,來看看這些科技,究竟有多“黑”?01.AI豬臉識別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過,同一

2022-10-19

有觀點認為,掌紋的信息識別會比面部識別更容易,且安全性相對更高;也有人擔憂,抬個手錢就劃走,安全性如何保障;也有專傢認為,其商用前景仍有待驗證。“什麼時候能開通刷腳服務?”“想采集用戶指紋,還說的如此

2022-09-17

近年來,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身份驗證技術已成為手機銀行的“標配”,在幫助用戶提高效率的同時,也衍生一些弊端。近期,有用戶發現,在光大銀行手機端轉賬時所驗證的指紋,並非是本人在銀行錄入的指紋,而是手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