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再次成為全國兩會的熱詞。“從什麼時候開始,入住酒店要人臉識別?你知道這是哪裡的要求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把采訪的記者問愣住,而他帶到全國兩會上的建議就和“旅遊場景中過度使用人臉識別問題”相關。
戴斌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國內幾乎所有省市的賓館、酒店、民宿等旅遊住宿機構都設置人臉識別系統,遊客除要出示並查驗身份證件,還要人臉識別才能入住。實際上,在國內部分地區,對於酒店加裝人臉識別設備終端,既沒有明確的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也沒有正式成文的部門規章規定。
“刷臉”入住會帶來哪些問題?服務效率降低,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遊客的個人信息容易泄漏。不少人臉識別終端的單價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廠傢還會收取年度系統維護費用。戴斌建議,公安部應對旅遊住宿機構購買和使用人臉識別終端的情況,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及時指導各地公安部門取消遊客入住酒店必須“刷臉”的規定,並召回相關的軟硬件設備。
很多遊客對於“刷臉”入住酒店已經習以為常,但如果追溯這個“習慣”的根源,或許會發出和戴斌一樣的感嘆。前不久,朋友在國內某西部城市入住賓館時,不僅被要求刷臉,還必須通過某支付App刷臉,在這個朋友看來,這是擅自加碼,斷然拒絕之後,賓館還是為他辦理入住。這說明,刷臉並不是強制性要求。
2019年,我在采訪時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眾人科技創始人談劍鋒時,他曾表示,自己不用指紋解鎖,也不用人臉解鎖,密碼丟可以換,但生物信息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泄露,不可能再有第二張臉。這句話,到現在依舊適用。
縱觀這幾年生物信息使用的趨勢,刷臉已經滲透到幾乎每一個角落,有愈演愈烈之勢。在旅遊行業,不僅是入住酒店,度假區、主題公園、博物館等旅遊流量入口和消費場景安裝人臉識別終端也已經是普遍現象,而且強制使用的場合越來越多。進辦公大樓或者小區,刷臉進出;在一些單位食堂,需要員工刷臉支付;一些城市的地鐵系統已經實現“刷臉”乘車,乘客在進站時進行一次面部識別,無需再出示車票或身份證。
人臉識別之所以能夠飛速發展,的確有其實用之處。比如對於公安部門來說,就是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可以快速有效地識別目標對象。在尋找走失兒童時,人臉識別的作用遠遠大於“肉眼”。也因為看到這個行業隱藏的潛力,從事人臉識別研究的企業越來越多。報告顯示,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已經占到全球的15%左右。預計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人臉識別應用最多是安防領域,其次是金融、娛樂、醫療、電商零售等領域。
所以,我們並不是全盤否定人臉識別技術。在一些特定領域,在確保個人隱私和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審慎地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但在一些非必要的領域,一定要加以限制,明確底線。
消費者進出商場時,就會神不知鬼不覺地被攝像頭盯上並記錄下來,商傢在店裡安裝電子監控攝像頭和人臉識別攝像頭是兩回事,電子監控攝像頭的作用通常是防止盜竊,保障公共安全。而帶人臉識別功能的攝像頭具有識別性別、年齡、面貌等詳細生物信息的功能,顯然超出必要性和最小化的范疇,而且幾乎沒有商場會主動告知消費者,店內裝有帶人臉識別功能的攝像頭,當生物信息被第三方平臺所采集,數據庫被黑客入侵,“內鬼”倒賣交易個人信息水到渠成。此前,人臉識別攝像頭在售樓處濫用時,還曾出現買房者戴著頭盔去看房等社會事件。
想象一下,當你發現一傢商店的屏幕上顯示著你的照片和姓名,旁邊還標註著“歡迎光臨”,你會驚訝,更會害怕。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商店將你的面部信息與社交媒體上的公開照片進行匹配,從而獲取你的個人信息。
回到戴斌關註的刷臉入住,這當然和公共安全有關。但如果酒店加裝人臉識別設備終端,既沒有明確的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也沒有正式成文的部門規章規定,對於遊客的個人生物信息更沒有明確的使用規范,酒店也可能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個性化推廣或其他商業活動,進一步侵犯遊客的隱私權。對於遊客來說,細思極恐。
“恐”在哪裡?如果僅僅是推銷倒還好,但如果人臉信息和身份證信息相結合,利用各種AI技術,把照片“變活”,甚至還獲取到你的人際關系網,那麼一系列以你的名義進行的詐騙、網貸可能就應運而生。
“任性”的人臉識別,一旦失去約束,就可能如脫韁野馬,還是要為它“套上韁繩”,通過技術創新和道德引導,讓它更加精準、高效地為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