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消息,近些年,隨著功能不同的各類衛星和航天器數量不斷增多,所產生的空間碎片為後續發射任務的軌道規劃和運行提出更高的要求。
據環球網報道,在今日舉行的首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開幕式暨主論壇上,中國深空探測領域的專傢介紹中國的近地小行星防禦計劃,並面向全球公開征集首次任務的總體方案以及相關的規劃。
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系統研究院院長陳琦介紹,我國已提出近地小行星防禦的發展藍圖,並計劃在2030年實現一次對小行星的動能撞擊,20302035年間實現推離偏轉,而到2045年前初步具備小行星軌道控制能力。
我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有望實現三大科學目標,分別為:揭示撞擊目標動力學演化規律,探測目標小行星的軌道特征。揭示撞擊目標固有特性,探測目標小行星的形狀、大小、成分和結構。以及揭示撞擊動量傳遞規律,開展地形變化、濺射物分佈等墻擊效應研究。
據解,去年4月,國傢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我國將著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共同應對近地小行星撞擊的威脅,為保護地球和人類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資料顯示,小行星是指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絕大多數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