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5遭遇逆風 如何守住高端市場成蘋果頭號難題


去年下半年,手機市場風雲突變,iPhone到底好不好賣,成大傢頗為關註的話題。IDC公佈去年四季度以及全年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蘋果憑借四季度11.6%的出貨量增長,在全年出貨量上首次實現對三星的反超。


前三季度,三星由於出貨量下滑迅猛下調出貨量目標,不少主流機構曾看好蘋果今年正式問鼎“機皇”,每次秋季發佈新機之後iPhone都能獨領風騷。

然而,四季度的iPhone 15卻遭遇逆風。

華為的強勢回歸為高端機市場註入一股強勁的競爭勢力;小米13、14在高價位段的份額快速增長;OPPO、vivo已經在折疊屏和大模型上開卷;獨立運營的榮耀前三個季度環比一直保持增長...

iPhone 15從首發日跌價,到電商平臺降價促銷,再到此次官網的全系降價,並且搭配以舊換新和免息分期的優惠手段,賣得越便宜,仿佛越透露著iPhone賣不動的跡象。

開年階段,蘋果的股價也出現連續下跌,市值1個月內蒸發17000億元。昨日天貓、京東繼續發力,iPhone 15全系列優惠1000,到手價已經跌破5000元,甚至比官網的優惠力度更大。

市場對於蘋果去年的成績似乎並不那麼認可,高端手機市場競爭加劇,對15系列出貨量的悲觀預期,令不少機構紛紛下調評級。

手機老大的位子,蘋果能坐穩嗎?

01

首日破發,到主動降價

沒曾想到的是,iPhone 15剛發售,降價的速度遠比大傢預料得要快。

首發當日,第三方渠道即傳來“破發”的消息,深圳華強北多個三方渠道報價均低於官網報價,當時備受歡迎的Pro系列還維持著溢價。

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追蹤,iPhone15發佈後的17天內銷量較iPhone14下降4.5%,而iPhone14對比iPhone 13又有所下滑,已經一代不如一代。

並且,上市不到1個月,15的全球發貨時間已降至15天。據金融公司J.P. Morgan的產品庫存追蹤器顯示,iPhone 15全系的發貨時間連續兩周持續縮短。

去年10月23日,為迎接雙十一,電商平臺的iPhone 15全系一齊打折。


雙十一期間,Apple京東自營旗艦店,入門級領券直降801元,Pro版最高直降600元。盡管降價出血,好在拿下多個榜單。

京東雙11期間單品累計銷量榜單裡前五有四款是iPhone。發完三季度財報後,庫克樂呵呵地表示,“15賣得其實比14要更好,而且我們的Pro系列根本不夠發貨的呀。”

但市場研究機構BCI的數據顯示,在iPhone 15發售後的11月,4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機市場,蘋果雖然位列第一,占據超過50%的市場份額,但市場份額數值卻同比下滑21.2%。

跨過2023年,iPhone遭到更大的打擊。

華爾街投行Jefferies的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稱,2024年第一周,蘋果公司的iPhone在華銷量下降30%。

同樣展露疲態的還有蘋果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在連遭幾大投行下調出貨量預測後,24年的首個交易周,蘋果股價累計下跌5.9%,市值蒸發超過1000億美元,自21年11月以後,首次被憑借AI成功翻身的微軟超越。


瑞銀證券表示,由於iPhone15自身競爭力不足等因素,決定將iPhone15系列新機的出貨量由8000-9000萬臺下調至7800萬臺,低於iPhone 14的9000萬臺。

唱衰的聲音鋪天蓋地,蘋果的調整是昏招,還是隨機應變?

這次的官網降價是針對中國新春活動的限時優惠,大部分蘋果產品均可享受折扣優惠,其中iPhone 15 系列、iPhone 14、iPhone 14 Plus 或 iPhone 13 最高可立省500元。

之所以令人感到意外,這次並不是渠道商和第三方電商平臺的降價促銷,而是由蘋果官方主動降價,其次是全系降價,包括蘋果一直賣得不錯的高端機Pro系列。

但從降價的幅度以及優惠的條件來看,仍然是形式大於實質,網友沒少吐槽。

不滿的點主要在於兩個,一個是優惠幅度不如三方平臺,二則是限量。

每位顧客每個產品類別限購2件,Apple Store零售店內可參與本次優惠活動的商品數量有限,售完即止。

反觀各大電商平臺,都是牟足勁兒撮合訂單,在Pro系列上給的優惠力度更大。

結合不同的優惠和折扣力度,15系列在拼多多上的降價幅度達到16%,比如拼多多對iPhone 15 Pro Max機型的優惠高達1771元。

蘋果主動降價促銷的原因可能在於,此前Pro系列供不應求的問題已經緩解,正如庫克在上個財報季的表態,供需將在四季度末努力達到平衡,也就有調價的空間。

相同的策略在去年2月在供應恢復後也拿出來用過,蘋果當時下調14 Pro & Pro Max的渠道價格,從2月5日到4月1日,延續時間更長,市場反饋效果良好,相比其他廠商動輒10%以上的出貨量縮減,蘋果隻有個位數的跌幅。

今年的消費趨勢很明顯,大傢買東西要麼沖著性價比,要麼沖著更好的體驗。

高端機不是換不起,但蘋果“擠牙膏”式創新是出名的,盡管果粉對iPhone的忠誠度不低,那麼“再等下一代”自然而然成為一種選擇,就算考慮一下以舊換新和分期免息,如果在體驗升級上不能拿出更大的誠意,換機周期會越拉越長。

CINNO Research曾預測,去年新一代iPhone 15系列機型在2023年銷量成績或將在1000萬部左右,對比上一代iPhone 14系列同期銷量成績下滑22%。

何況全球智能手機大盤早已見頂,但消費者願意花更多的錢使用更好的手機設備,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也已經連續四年保持增長趨勢,各大廠商在高端機市場的競爭將愈加激烈,蘋果對高端市場的支配地位,即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

02

國內廠商突襲

去年國內各大廠商紛紛推出高端機型來爭奪市場份額,盡管全球智能手機早在2017年就已經看到天花板,批發價超過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手機銷量卻仍然有6%的增長,占比接近1/4,收入占60%,跟2017年比呈現幾倍的切換。

蘋果在高端機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首先是華為。2020年華為在中國智能手機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高達46%,去年的回歸無疑會給蘋果帶來一記重拳。

在mate 60正式發售後的11月,據BCI數據,華為新機激活量同比大增75.6%至401.4萬臺,在4000元以上的市場區間,華為市占率約為22.3%,同比增長8.8%,僅次於蘋果。

其他廠商也不遑多讓。小米推出13 Ultra、14系列等旗艦產品,OPPO推出的OPPO Find N3、 Find X6 系列、N3 Flip等高端型號,vivo發佈X100旗艦版等,都以自研系統、芯片等創新點來搶奪用戶。

據手機中國、南方+等媒體報道,2023年第四季度小米和華為在中國市場的手機銷量分別暴漲38.4%和79.3%。

相比2022年,蘋果在高端市場的份額去年下滑4%,其他廠商三星、華為、小米的份額都相應有所提升。

雙11大促的出貨情況也是參照之一,結合多位人士的觀點,高端機尤其是8000元以上價位段,以蘋果為主;次高端機和中端機(4000元-7000元),華為(華為Mate60系列)和小米(小米14系列)是主力。

數據在說明,蘋果高端機的消費群體悄悄分流至國產手機品牌。


其中,折疊屏是國內廠商攻占高端機市場的突破口。全球內三星依然是折疊屏的霸主,但市占率已經在國內廠商的輪番沖擊下連續下跌。

隨著鉸鏈和屏幕的體驗感逐漸改進,中國快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折疊屏消費市場,有數據預測,2023年折疊屏手機的國內出貨占比,將達到30%-40%。

去年Q2中國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約126萬臺,同比增長173%,環比增長24%。國內市場裡頭華為穩居首位,市占率在Q2達到43%,OPPO,Vivo在第二梯隊。

不光在國內,折疊屏手機也在持續向外輸出。榮耀Magic V2進入歐洲市場後,在折疊屏市場的市占率快速提升,去年前三季銷量同比增長超 300%。

OPPO在東南亞市場發佈的首款豎折折疊屏也獲得良好反饋。去年二季度,OPPO小折疊產品在印尼市場占當地小折疊屏幕市場份額65%、馬來西亞占比81%、新加坡占比53%。

去年,手機廠商們找到新的內卷方向—把AI大模型植入手機裡頭,除蘋果,幾乎所有主流廠商都公佈有關手機端大模型的最新成果。

各傢AI大模型落地手機的形式不盡相同,在參數量、架構等方面各有側重,但對於使用體驗強調著質的提升,在各自最新的旗艦版手機都搭載AI大模型功能。


比如“語音摘要功能”,可以全智能、然後全自動,生成重點清晰的總結與待辦事項。“AIGC消除功能”不但能夠輕松消除不想要的人或物體,還能在消除後創建像素精準補全原圖,把影像技術提高到新的層次。

被老羅質疑抄襲錘子手機功能的“任意門”來自榮耀的端側大模型,假如別人給你發地址,你隻需要按住地址信息向邊緣拖曳,模型能夠自動識別用戶意圖,那麼我們就不需要自己進行App的切換。

相比以往卷鏡頭、卷信號、卷屏幕,AI大模型對於手機廠商普遍藏著激發換機欲望的機會,更是留在高端手機牌桌上的砝碼。

連被蘋果超越的三星剛剛發佈的Galaxy S24系列手機,都集成高通可支持100億大模型的第三代驍龍8芯片,搭載端側助手Galaxy AI。

這下除蘋果,高端市場的主流玩傢都投身大模型,而蘋果正處於明年推出AI應用的風口浪尖上,市場對蘋果切入AI模型的興趣會更加濃烈。

據外媒記者爆料,蘋果內部其實已經在悄悄研發AI產品,並建立自己的大模型框架“Ajax”,且已經嘗試將其應用在地圖、Siri等產品功能上,iPhone 16系列也將統一配置8GB的內存芯片,未來隨著終端AI推理的需求增加,手機內存繼續擴容是一個非常確定的趨勢。

03

尾聲

雖然折疊屏,AI大模型這些噱頭暫時可能不足以撼動蘋果的忠實用戶,包括連續更換蘋果手機的人,蘋果的品牌粘性仍然很強,以蘋果在高端市場的堅實基礎,其實更擔心的應該是消費者的錢袋子會不會縮水。

對於換機周期長達51周的消費者而言,所有手機廠商都在積極尋找下一個驅動換機欲望的關鍵。

但對於iPhone自身,蘋果可以優化的方向還有很多,信號、充電速度、電池容量等等,蘋果產品的長期發展策略,建立在用戶體驗和科技發展的融合之上,幾乎不受友商內卷的影響被逼著去做。

下一個創新增長點的前景尚不明朗,如何守住高端手機市場就是蘋果現在的頭號難題。

作為蘋果收入占比接近一半的iPhone,靠高端Pro系列驅動著毛利率的增長已經式微,隨著高端市場競爭格局惡化,蘋果已經不得不面對同特斯拉一樣的窘境。


相關推薦

2022-11-17

張成為富士康的頭號難題。盡管富士康提高獎金,而且應蘋果的要求提前兩個月開始年度招聘活動,蘋果方面之前罕見發文承認因為產能問題導致iPhone產品無法按期交貨。據《南華早報》報道,富士康還需要10萬名工人才能恢復

2024-02-02

撤退”的兩年多時間裡試圖分食其讓出的蛋糕,但最終既守住高端又獲得銷量的卻還是蘋果——既要又要,還真讓蘋果做到。同時,單就四季度來看,蘋果仍為中國市場第一,但華為已經強勢回歸榜單前五,且是前五中唯一一個

2022-07-21

沖突、疫情擾動、通脹高企、聯儲加息、衰退擔憂等種種逆風,美股上半年表現更是創下1970年代以來最差記錄,市場情緒也愁雲慘淡。就在備受矚目的蘋果公司下周公佈其最新財報前,分析師們卻紛紛下調其對該股的目標價格

2022-09-05

資深分析師馬克·古爾曼(MarkGurman)認為,今年幾款Pro級高端產品可能成為發佈會上最耀眼的明星。古爾曼去年曾預計,與iPhone 12相比,iPhone 13將有大量增量更新,比如攝像頭方面的改進,為Pro版增加ProMotion屏幕,但總體上看與

2024-09-10

得比北美用戶更為寬松的體驗。具體來說,歐盟的《數字市場法案》(DMA)是一項促進競爭的法律,規定大型科技公司(即守門人”)不得通過鎖定客戶於特定硬件或軟件來阻礙競爭。這也是蘋果放棄Lightning接口並在iPhone 15系列

2024-06-19

在高端市場遭遇銷量挑戰後,蘋果正調整其虛擬現實(VR)戰略,計劃於明年推出一款價格更為親民的Vision頭顯。據一傢為蘋果頭顯Vision Pro供應關鍵組件的制造商員工周二透露,蘋果已暫時擱置下一代高端Vision Pro頭顯的研發工

2022-09-16

果比iPhone SE 3和iPhone 13 mini差(SE 3與13 mini都在今年上半年遭遇砍單)。”郭明錤認為,與iPhone 13系列相比較,iPhone 14 Pro Max、Pro與兩款標準機型(14和14 Plus)的預購結果分別為好、中性與差。“iPhone 14和14 Plus(占整體iPhone 14出貨

2023-02-03

機銷量將同比減少2%。Wedbush分析師Dan Ives也因為擔心蘋果遭遇需求“逆風”,將目標價從200美元下調至174美元。但Evercore ISI認為,奢侈品公司的反饋表明中國經濟正在迅速反彈,這意味著今年一季度大中華區iPhone銷量應該好於預

2023-04-20

的戰略重點,庫克近日的“印度行”也反映出蘋果對印度市場的重視程度之高。周二(4月18日),庫克現身印度金融中心孟買,為蘋果在印度的首傢零售店揭幕。周三(4月19日),他還與印度總理莫迪進行會面。在孟買零售店開

2024-09-09

蘋果公司即將發佈的iPhone16系列可能會成為其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產品之一,原因在於不同地區的版本將存在差異。在歐洲,iPhone16用戶將能夠享受到更寬松的體驗,包括能夠卸載任何預裝的瀏覽器、郵件應用或支付平臺,並安裝

2023-01-30

北京時間1月30日消息,美國知名蘋果新聞記者馬克·古爾曼(MarkGurman)周日發文稱,盡管蘋果在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領域的努力或許有朝一日會創造出iPhone的替代產品,但是該公司的第一款頭戴設備很有可能變成蘋果多年來

2022-09-19

。“最懂蘋果分析師”稱非Pro機型定位失敗iPhone 14遇冷,市場認為主要因為iPhone 14相比iPhone 13幾乎沒有變化 ,隻有運行內存增加2GB,以及CPU多1個核心。外觀、電池和攝像頭均與iPhone 13保持一致,價格則仍舊從5999元起售,內存和

2022-10-10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睡不著,已經成為困擾人們睡眠的頭號難題。那麼睡不著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麼呢?調查顯示,近七成晚睡都與一個東西有關,那就是手機。玩手機、追劇、打遊戲都會影響人們入睡。現在,不少人都喜歡在

2022-07-19

更加謹慎,供應商被迫在第二季度審查他們的策略。經濟逆風、需求低迷和庫存堆積導致供應商迅速重新評估他們在2022年剩餘時間的投資組合戰略。由於預算有限的消費者將他們的設備購買轉向低端,供過於求的中端市場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