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人員為衛星打造首個純數字化制造的等離子體傳感器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傢們為衛星創造第一個完全數字化制造的等離子體傳感器。這些等離子體傳感器也被稱為遲鈍電位分析器(RPA),被在軌航天器用來確定大氣層的化學成分和離子能量分佈。

3D打印和激光切割的硬件的性能表現跟最先進的半導體等離子體傳感器一樣好。由於制造過程需要一個潔凈室,所以半導體等離子體傳感器非常昂貴且需要數周的復雜制造。相比之下,這些3D打印的傳感器可以在幾天內以幾十美元的價格生產。

由於其低成本和快速生產,新傳感器是CubeSats的理想選擇。這些廉價、低功耗和輕量級的衛星通常用於地球高層大氣的通信和環境監測。

研究小組使用一種玻璃陶瓷材料開發RPA,這種材料比矽和薄膜塗層等傳統傳感器材料更就有彈性。通過在為塑料3D打印而開發的制造工藝中使用玻璃陶瓷,他們能建造具有復雜形狀的傳感器,進而能夠承受航天器在低地球軌道上遇到的巨大溫度波動。

“增材制造可以為未來的太空硬件帶來巨大的變化。有些人認為,當你3D打印東西時,你必須讓步於較低的性能。但我們已經證明,情況並非總是如此,”MIT微系統技術實驗室MTL()的首席科學傢Luis Fernando Velásquez-García指出。他是一篇介紹等離子體傳感器的論文的第一作者。

跟Velásquez-García一起撰寫論文的還有MTL博士後Javier Izquierdo-Reyes、研究生Zoey Bigelow及博士後Nicholas K. Lubinsky。該研究已發表在《Additive Manufacturing》上。

多用途傳感器

早在1959年,RPA就被首次用於太空任務中。傳感器檢測漂浮在等離子體中的離子或帶電粒子的能量,等離子體則是存在於地球高層大氣中的分子的過熱混合物。在像CubeSat這樣的軌道航天器上,這些多功能的儀器測量能量並進行化學分析,這可以幫助科學傢預測天氣或監測氣候變化。

這些傳感器包含一系列帶電的網狀物,上面點綴著小孔。當等離子體通過這些孔時,電子和其他粒子被剝離,直到隻剩下離子。這些離子產生電流,傳感器對其進行測量和分析。

RPA成功的關鍵是對準網格的外殼結構。它必須是電絕緣的,與此同時也能承受溫度的突然劇烈波動。研究人員使用一種被稱為Vitrolite的可打印的玻璃陶瓷材料,它具有這些特性。

Vitrolite在20世紀初開創先河,經常被用於彩色瓷磚,從而成為裝飾藝術建築中常見的景觀。

這種耐用的材料還可以承受高達800攝氏度的溫度而不破裂,而用於半導體RPA的聚合物在400攝氏度時就開始融化。

“當你在潔凈室中制作這種傳感器時,你沒有同樣的自由度來定義材料和結構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Velásquez-García說道,“使這成為可能的是增材制造的最新發展。”

重新思考制造

陶瓷的3D打印過程通常涉及陶瓷粉末--用激光將其熔化成形狀。然而由於激光的高熱,這一過程通常會使材料變得粗糙並產生薄弱點。

相反,MIT的科學傢們使用大桶聚合,這是幾十年前引入的用於聚合物或樹脂的增材制造的工藝。在大桶聚合法中,通過將三維結構反復浸入液體材料的大桶中--在本例中則是Vitrolite,一次建立一層。在每一層加入後,用紫外線固化材料,然後將平臺再次浸入大桶中。每一層隻有100微米厚(約是人類頭發的直徑),其能創造出光滑、無孔隙的復雜陶瓷形狀。

在數字制造中,設計文件中描述的物體可以非常復雜。這種精度使研究人員能創建具有獨特形狀的激光切割網格,進而可以在RPA外殼內設置孔時能得到完美排佈。這使更多的離子能夠通過從而導致更高分辨率的測量。

由於傳感器的生產成本很低且可以快速制造,該團隊制作四個獨特的設計原型。

其中一種設計在捕捉和測量廣泛的等離子體方面特別有效,就像衛星在軌道上遇到的那些等離子體一樣,而另一種設計則非常適合於感應極其密集和寒冷的等離子體,這些等離子體通常隻能用超精密的半導體設備來測量。

這種高精度可以使3D打印的傳感器應用於聚變能源研究或超音速飛行。Velásquez-García補充稱,快速原型制作過程甚至可以刺激衛星和航天器設計方面的更多創新。

“如果你想創新,那麼你需要能夠失敗並承擔風險。快速成型制造是制造太空硬件的一種非常不同的方式。我可以制造太空硬件,如果它失敗,也沒有關系,因為我可以非常快速和廉價地制造一個新的版本並真正迭代設計。這對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理想的沙盒,”Velásquez-García說道。

雖然Velásquez-García對這些傳感器非常滿意,但他希望在未來加強制造過程。在玻璃陶瓷大桶聚合中減少層的厚度或像素大小將可以創造出更加精確的復雜硬件。此外,完全增材制造的傳感器將使它們跟空間制造兼容。另外,他還希望探索使用人工智能來優化傳感器的設計,以滿足特定的使用情況如大大減少其質量,與此同時確保其結構上保持良好。


相關推薦

2022-08-24

則是一傢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技術First Light Fusion,他們打造的可控核聚變裝置叫做“Big Friendly Gun”。這個裝置長約22米,重25000公斤,能以超音速近19.11倍的飛行速度發射100克的射彈,通過射彈高速壓縮靶丸內部燃料,就能達

2022-06-23

核聚變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復雜科學問題,研究人員正從各種角度進行研究,而ZapEngergy正通過一種不太知名的方法開始掀起波瀾。這傢位於西雅圖的初創公司已經為其Z-pinch核聚變技術取得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現在它正在努

2023-11-04

閃電、極光、靜電火花等,也都是等離子體。這麼高大上的等離子體,為什麼用微波爐加熱葡萄就能產生呢?用過微波爐的人都知道,微波爐加熱是不均勻的,總有些特別熱的“熱點”。“熱點”的具體位置在哪裡?要看微波波

2023-12-03

反應堆,10月23日在試驗運行時,已首次產生核聚變必需的等離子體。這個巨大的熔爐利用超導線圈產生的磁場,將超熱電離氣體或等離子體困在環形真空室內,實現氫原子核的融合並釋放能量。不過,JT-60SA要想產生持續時間足

2023-08-26

陽中國環流三號”取得重大科研進展,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再次刷新我國磁約束聚變裝置運行紀錄。此次突破等離子體大電流高約束模式運行控制、高功率加熱系統註入耦合、先進偏濾器位形控

2023-12-03

的影響大小。專傢指出,地磁暴對人體沒有影響,但會對衛星、航天器等造成威脅。以航天器為例,隨著磁暴活動的逐漸加強,地球高層大氣被不斷加熱,進而膨脹並擴散至更高的空間中,這給航天器在軌飛行制造額外的阻力,

2022-07-26

來的各路 OLED iPad Pro 報告,推測新屏幕還是會交給三星來制造,畢竟後者也為 iPhone 12 / 13 智能機供應 OLED 面板。至於“幹法蝕刻”(Dry Etching)工藝,USPTO 早在 2004 年就向三星授予相關設備專利。文檔中描述一個用於蝕刻的真空

2024-05-11

炸--可能會影響關鍵基礎設施,包括電網、互聯網電纜和衛星。這是自 2005 年以來,西南太平洋氣旋中心首次對被評為 G4 級的風暴發佈預警。該中心表示,已通知關鍵基礎設施運營商,以便他們采取預防措施。在最壞的情況下,

2022-08-19

,並在2023年小幅下降0.5%至77億美元。SEMI預計,原始設備制造商的全球半導體制造設備總銷售額預計將在2022年達到創紀錄的1175億美元,比2021年的行業高點1025億美元增長14.7%,並在2023年增至 1208 億美元。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產半

2023-05-17

ion曾從美國政府的戰略儲備中獲取氦- 3,目前也開始自己制造。利用氦-3使獲得必要燃料的過程和實現聚變條件所需的工程變得復雜。脈沖方法也使得前期工程更加棘手,威爾遜說,挑戰在於能否產生足夠大的脈沖來得到足夠的

2022-07-18

通信提供優質體驗,同時資費便宜,正常手機流量資費僅為衛星流量單價的 1%,5G 勢必會成為海洋通信、繁榮海洋經濟的必然選擇。福建電信也正是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勇於挑戰、敢於創新,通過 2.1GHz 8T8R 真正實現 5G 覆蓋從陸

2023-04-25

,由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EAST實現等離子體穩定運行403秒,創造托卡馬克裝置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新的世界紀錄。403秒,也意味著我們距離核聚變商業化又近一步。研究認為可能還需要幾十年才能實現這一

2022-11-07

,將聯合頂尖科研機構,運用人工智能和全真互聯技術,打造一棵數實融合的人類百年“科技樹”。本屆WE大會運用遊戲科技的引擎渲染和騰訊CDD虛擬影棚拍攝技術,將科學傢演說及“科技樹”發佈打造成一場影視級“科幻大片

2023-01-06

臺灣已經加快開發低地球軌道(LEO)衛星網絡的努力,該網絡類似於SpaceX的Starlink。該計劃由該地區的航天中心和數字事務部門牽頭,與私營部門合作發射新衛星。該計劃被稱為"臺灣版星鏈",涉及許多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