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很多年沒打開餓麼。再次登進頁面,平臺送來老用戶回歸的大額無門檻優惠券,加上商傢補貼,一共12元,點一杯奶茶,隻花幾塊錢。用真金白銀給用戶折扣和優惠,一直是互聯網上的慣用玩法,這點在外賣平臺上體現最明顯。不同平臺上的商傢重疊率極高,對於用戶來說,哪傢送的更快,買同樣的東西更便宜,遇到問題售後的服務更好,這三點,直接影響一個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那麼回到現實情況,按照慣例看,被阿裡收購的餓麼,現在的處境有點擰巴。
作為阿裡本地生活裡的成員,飛豬的酒旅業務向來是利潤比較肥厚的一塊,高德不論是在內部的自由度上,還是外部業務的拓展,動靜都不小。這樣一對比,在財務數據和戰略規劃上,餓麼的聲音太模糊。
此前發佈的2023財年業績裡,對這塊業務有著類似的闡述,受益於消費需求的逐漸舒展,帶來訂單量和GMV的直線上升。但這些算是人之常情,並且等過一段時間之後,難免得回到正常的水平線上。
再者,將“虧損收窄”歸功於餓麼,比較牽強。此前我們分析過外賣生意,得出的結論是這個模式賺大錢很難,訂單量的增長除是外部環境影響,也和更大力度的補貼息息相關。如果僅說訂單量增長,是否為實際轉化過的有效訂單,以及這裡的訂單量來源於飛豬還是餓麼,也並不清楚。
另一方面,從內部人員口中得知,餓麼的內部,包括組織和業務上的變動非常多,這不僅僅是用“市場變動劇烈”的理由能搪塞過去的。
所以虧損收窄不排除是因為自身,以及其他業務線被裁革,直接縮減成本換來的。這就很好理解財報裡強調的“餓麼每筆訂單的單位經濟效益持續錄得正數及同比有所改善”這句話。
如果站在投資者的視角,更看重標的的長遠發展和未來想象力,這時候餓麼就不是一個理想中的選擇,它的想象力和發揮空間看起來很有限,這是我們這次要討論的話題。
餓麼有些尷尬
毫無疑問的是,如果僅從產品功能性的視角來看,餓麼的確是個非常好用的外賣軟件。
行業裡最關鍵的四個角色,商傢、用戶、平臺、騎手,分別來看,根據去年10月發佈的藍騎士報告裡,餓麼有114萬騎手,現在應該更高,不過相比美團在人數上差距並不小,數量比在6:1左右,這裡不排除有騎手統計方式上的差異。
很多人會再三強調,餓麼與美團之間的鬥爭,最後是以前者被攻城略地結束,但毫無疑問的是,餓麼是個更加垂類的餐飲外賣軟件。它的檢索做的非常細,品類劃分很全,頁面也更加集中和整潔,突出餐飲外賣的需求。
作為用戶去實測也會發現,餓麼的商傢入駐率相對更高,這裡平臺規則上的差異還不得而知,不過也正因此,餓麼隻能是一個外賣軟件。
美團的理想是成為一個超級線上市場,功能覆蓋到傢到店全品類,即使零售、遠途電商、金融、地圖等等。當我們打開餓麼會發現,首先,從運營手段上看,實際上從給老用戶的拉新體系以及用戶補貼的一系列玩法,和競爭對手沒多少區別,比如助力、天天賺現金、一些遊戲規則,相當類似。
有餓麼員工也曾指出,現在內部開新的項目,先去看看美團做什麼,之前很火的拼小圈就是典型的例子,不過餓麼這塊並沒有做起來,現在基本是夭折狀態。
此時拿餓麼和美團做比較,某種程度上來說,意義不大。應該是餓麼+飛豬+高德+口碑+天貓超市,餓麼app內有也有美食團購,點進去是口碑提供的服務。
右餓麼,左美團
口碑在今年初正式確認與高德合並,合並之後進行大面積地裁員,推測本地生活的業務後面將統一到高德裡,在美團抖音的到店團購紅紅火火情況下,它的處境是有些尷尬的。
拋去其他細枝末節,餓麼近兩年討論最多的是,和抖音達成的合作,同時上線直播間和小程序,通過內容場景營銷進行在線交易。不過業界有人認為,通過小程序的形式在內容平臺裡呈現,餓麼是相對被動的。並且,這不一定是真的增量,對手的運營手法也在跟著改變。
之前界面新聞有透露,目前抖音已經放棄自己做外賣的想法,相關團隊已經解散,甚至有聲音傳出他們正在洽談收購餓麼,而這項一直虧損的業務如果從阿裡剝離出來,至少不是傷筋動骨。
難舍難分的到店業務
很顯然,相比外賣,大傢現在的關註點,更多的是落在本地生活的到店裡,它為什麼賺錢?
我們從一些商傢那裡解到,首先是進場費,相當於商傢給平臺的坑位費,類似一個固定的場地租金,據解,一傢小型門店在美團上的固定進場費用一年能高達8800元,這和實體商場相比差別可就大,現實裡商場的門店是有限度的,平臺搭建的場景就沒有這種困擾,有多少店入駐,就有多少固定費用賺;
除此之外還有推廣費用,也就是曝光費用,商傢考慮的是怎麼把門店排在用戶界面的前面,更優先被看到,所以平臺一方面走的是競價排名;另一方面,平臺到店的推廣和花錢買量並不一樣,它對真實瀏覽量和收藏、轉化等並沒有在數據上和商傢擔保,用戶點開,瀏覽,瀏覽時間有長有短,這些都有對應的扣點,根據效果扣除商傢預先繳納的費用,至於時效多長平臺並不擔保。
也可以這麼理解,商傢花兩百元推廣,暗地裡已經標好兩百元對應多少點擊,多少瀏覽,並且商傢門店的優先展示,這些都已經標好價格,以至於有不少商傢叫苦,三百元的推廣費,兩個小時就用沒,時間長不續費,自傢的門店在平臺裡沉底很難被搜到。
除此以外,本地生活的業務和地圖很容易掛鉤,不論是看上一傢店之後得導航路線,還是在地圖上直接搜索品類,或者看別的路線的時候,商傢的門店會不會在地圖上顯示,被搜並且被看到的概率有多大,這背後大多都是需要另外加錢的。
也就是說,隻要有商傢願意入駐平臺並且長線發展,橫豎平臺都是有錢賺的,當然前提是有足夠的認可度和用戶流量。
在和商傢的交流中我們感知到,對於平臺來說,做到店,是個細活,到店團購的本質是低價爆品,外賣最終比的是物流配送。到傢業務更需要組建強大的供應鏈體系,以及強履約模式,到店的生意不一樣,平臺主要做的是優化和引流推廣,尤其是新商傢更需要露出,至於具體能不能真實轉化,還有回頭客,團購價格、門店服務、產品質量,等等後期的運營策略,這些是最終的影響因素。
零售的本質是價格與服務,這種情況下,餓麼流失市場份額,騎手人數相對的少,價格優惠的補貼力度優勢並不明顯,如果說競爭對手的不斷輸血燒錢,是為給其他賺錢的生意引流獲客,集團在餓麼上是否有持續投入的勇氣,就不好說。
頻繁變動可惜未見起色
有人在脈脈上分享自己面試餓麼的經歷,“面試官不小心說實話,內部的變動繁多,不僅是為應對市場變化要進行敏捷應對,但更多的深層次原因是,企業在為自己的輕率決策甩鍋。”
在被外界所詬病的組織問題裡,有媒體曾報道,阿裡2022財年的最後一個月,集團內部轉崗或外部加入餓麼的員工數量,比上一年同期翻一番。核心管理班底以M5級別的管理者打底,和幾個M6級資深管理者,這段話如果用員工的解釋,意思是其他部門待不下去的,卷去餓麼,以至於餓麼內部的領導班子一直在變。
前面我們說餓麼裡面的功能不少,但有些界面打開來就成空白,這其實透露出大廠裡的一個通病,業務繁多,朝令夕改,能做起來的很少,部門組織頻繁變動恰恰提現這一點。
也有好的信號,比如組織管理流程上優化和偏向務實,以及推進的激勵機制改革,將激勵與長期的業務結果掛鉤,強調結果導向,迫使管理者專註長期的經營和結果。
事實上,所有的互聯網應用最後都會變得相似,尤其在現在,用戶量的增長空間基本上是一定的,企業思考怎麼穩住用戶的時候,不得不去解決用戶使用上的二選一,外賣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過去我們認為,平臺給的補貼越多,越優惠,服務越好,就越吸引消費者;商傢層面,種類越多,數量越多,能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用戶體量更大,會吸引更多的人群參與進來。這樣的規則至今未變。
在過去的幾年裡,餓麼功能性的優化也沒有停止,比如在食品安全、物流配送、企業訂餐等方面。它也有一批自己的忠實用戶,似乎越發安於一種緩慢生長,小富即安的狀態,這或許也讓它成為互聯網應用裡特殊的一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