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宮鬥終極揭秘:內鬼女董事被曝搶先開除奧特曼 微軟成最大贏傢?


OpenAI動亂終極原因,疑似被揭秘!外媒紐約客長文曝出動亂始末,起因疑似是Altman和女董事HelenToner起齟齬,Altman希望踢掉Helen,但不幸被Helen先發制人。果然,時值ChatGPT一周年之際,OpenAI的大戲,還沒完。


前幾天Greg、Altman、Mira放出三人合影,卻不見Ilya。許多人猜測,Ilya是不是要徹底離開OpenAI?


就在剛剛,Greg火速po出和Ilya的合影,po出一顆愛心,Ilya也轉發合影,同樣以愛心回應。



與此同時,Altman也發文,為曾經被懷疑是OpenAI動亂“一號內鬼”的Adam D'Angelo做出澄清,表示他在竭盡全力地避免沖突。

我發現,有人對Adam在OpenAI董事會任職期間經營Quora和Poe的潛在利益沖突有疑問。我想聲明,Adam一直非常清楚我和董事會的潛在沖突,並且在竭盡所能對之斡旋,避免沖突(在適當的時候回避,甚至在必要時請辭)。 Quora是OpenAI的大客戶,在董事會中擁有客戶代表,對我們是有益的。OpenAI如果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成功,就會觸及經濟中的許多領域,和世界上許多實體建立復雜的關系,這都會導致各種潛在利益沖突。 我們的處理方式就是完全披露,把決定權留給董事會。


同時,《經濟學人》發表於11月的一篇文章也翻出,裡面提到這樣的細節——

曾經,OpenAI的投資者回報率以100倍為上限,但他們改變規則,因此從2025年開始,上限大約每4年翻一番,也就是說,利潤上限會呈指數級上升。


文章地址: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23/11/21/inside-openais-weird-governance-structure

網友們紛紛流下羨慕的淚水,表示自己現在去投資還來得及嗎?

而馬斯克則在留言區諷刺道:大傢別忘,OpenAI可是個非盈利機構。


《紐約客》長文爆料

同一時間,外媒紐約客發表一篇長文,爆料此次OpenAI內亂的始末,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還是第一次公之於眾。

董事會內亂,納德拉被瞞

事情發生在感恩節前的周五上午11點半左右,納德拉正在開會,忽然傳來晴天霹靂般的消息——

在20分鐘後,OpenAI董事會將宣佈解雇Altman的消息。

納德拉此時不知道,Altman和OpenAI董事會之間的關系已經很僵。

某些董事會成員認為,Altman很擅長操控他人,這種特質在科技CEO中常見,但對於學術界或非營利組織背景的董事會成員來說,卻很不受用。

後來,這場為期五天的動亂,被部分微軟員工稱為“Turkey-Shoot Clusterfuck”(壓倒性的大規模混亂)。


彼時,納德拉已經和Altman密切合作四年,對他越來越信任。大爆款ChatGPT塞進Office Copilots後,微軟的核心生產力程序Word、Outlook、PPT都已改頭換面。

多年來,微軟並非站在科技行業的最前沿,但它與OpenAI的聯盟,讓這傢巨頭一舉超越Google和亞馬遜等對手。

Copilot的發佈,是微軟的高光時刻。ChatGPT的日活數有1400萬,而Microsoft有十億,前途一片大好。

納德拉剛剛從震驚中恢復過來,就給另一董事會成員Adam D'Angelo打電話詢問情況。

D'Angelo表示,Altman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並不是始終坦誠。他不願透露更多,似乎董事會故意隱瞞納德拉,不希望他知道Altman被辭的真正原因,因為不希望納德拉提前警告Altman。

消息傳開,整個科技行業震動

納德拉很沮喪地掛電話。

微軟擁有OpenAI營利性部門近一半的股份,董事會做這種決定前,理應征求他的意見。

而且他知道,這次解雇會引發OpenAI的內亂,甚至引發整個科技行業的內戰。

納德拉和微軟CTO Kevin Scott以及其他微軟高管視頻通話,大傢都在猜測,解雇理由或許是因為發佈AI產品太過迅速引起的安全顧慮。

Scott理解這種擔憂,因此微軟和OpenAI決定緩慢但持續地發佈AI產品,同時招募大量未經訓練的用戶,觀察他們如何與AI技術交互。

在Scott看來,管理AI風險的最佳辦法,就是對盡可能多的人透明,讓AI技術逐漸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而文字處理AI,就是一個最好的方式。


對於Altman的下臺,微軟的A計劃是通過支持Murati來穩定局勢,然後看看董事會是否會改變決定,或者解釋自己魯莽舉動的原因。

如果董事會拒絕,微軟就會啟動B計劃——利用公司的巨大影響力(承諾的數十億美元投資還未移交),幫Altman重登CEO之位,並且更換掉董事會成員。

而C計劃,就是聘請Altman和他最得力的同事們,在微軟內部重建一個OpenAI。這就意味著,微軟可以將任何新技術出售給用戶,這將是一筆巨大的意外之財。

視頻通話中的高管們認為,這三個計劃都很不錯。這一戰略背後的信念是,微軟已經找到負責任地開發AI的方法、保障措施和框架。

無論Altman發生什麼,微軟“將AI帶給大眾”的藍圖都不會改變。

Helen Toner是內鬼,還是Altman遭反噬?

就在今年秋天,Sam Altman曾與CSET負責人Helen Toner針爆發激烈的沖突。

原因是Toner參與撰寫一篇批評OpenAI“煽風點火炒作人工智能”的論文。


雖然Toner為自己辯解過(後來她還向董事會道歉,因為沒有預見到論文可能產生的影響),但Altman依然開始單獨聯系其他董事會成員,探討替換她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當這些董事會成員交換彼此的談話內容時發現,Altman竟然把有些人的想法“曲解”成支持撤換Toner。

據知情人士透露:“Altman通過『謊言』讓他們互相猜疑的做法,已經持續很多年。”

不過,也有人表示:“Altman實際上並沒有操縱董事會,但他也承認,自己在試圖撤換一名董事會成員時,手段有些生硬。

據《紐約客》爆料,Sam Altman在企業的內部鬥爭中非常老練。這在OpenAI早期的時候幫助巨大。例如,他在2018年時阻止Elon Musk嘗試接管組織的計劃。


與此同時,Altman也很擅長控制信息和操縱觀念,不論是公開還是秘密地進行。同樣,這種能力也幫助他吸引到相當豐厚的風險投資。

然而,對此十分不滿的董事會成員們認為,OpenAI的使命要求他們對AI的危險保持高度警覺,但在Altman的領導下,他們無法有效地執行這一使命:「我們的使命是多方面的,不僅要確保AI惠及全人類,還要有能力讓CEO對此負責。”

當然,Altman有著不同的看法。知情人士稱,Altman和董事會之間進行的是“非常正常且積極的辯論”。但與此同時,Altman也認為一些董事會成員不懂商業規則,並且對自己的職責感到不安。

面對Altman令人敬畏的戰術技巧,四名董事會成員Helen Toner、D'Angelo、Ilya Sutskever和Tasha McCauley最後在研究如何撤換他時,不得不非常謹慎——必須確保能打Altman一個措手不及。

“很明顯,一旦Sam知道這一計劃,他會想盡一切辦法來破壞董事會的行動。”


我們並不清楚董事會成員們,究竟是更害怕具有自主意識的計算機,還是更擔憂Altman可能的擅作主張。

但不管怎樣,他們最終還是選擇先發制人,並且天真地認為微軟會支持他們的“政變”。

兩天後,Altman被解雇。


微軟:整件事都愚蠢得難以置信

納德拉得知政變後,微軟開始執行A計劃。

微軟發表一份聲明,強調微軟仍將效力於Mira及其團隊。

與此同時,納德拉與Murati保持聯系,但沒有得到太多情報。在解雇Altman的前一晚,董事會讓Murati保持沉默。

他們以為,她和OpenAI的員工們不會與董事會抗爭。他們錯。


Murati和員工們強烈表達不滿,提出尖銳的問題。隨著Altman下臺成為全球矚目的新聞,董事會開始不知所措。

而在微軟內部看來,整件事情都愚蠢得令人難以置信。

一位高管吐槽說:“除非董事會的目標是摧毀整個公司,否則他們每次做決定時,似乎都會莫名其妙做出最糟糕的選擇。”

A計劃失敗後,微軟轉向B計劃。有微軟的聲援,Murati和員工們開始敦促董事會成員辭職。


有些成員同意離開,甚至對Alman的回歸持開放態度,隻要他不做CEO,也沒有董事會席位。

到感恩節前的那個周日,每個人都筋疲力盡。OpenAI的辦公室和Altman的住所,在被大批記者監視著。

董事會找到Murati,告訴她,他們正在秘密招聘一位新CEO,並且成功找到人選。


這是最後一根稻草。C計劃啟動:周日晚上,納德拉邀請Altman和Brockman加入微軟的新AI實驗室,承諾盡可能多的資源。

Murati和員工們向董事會發出公開信:“我們無法為缺乏能力和判斷力、不關心員工使命的人工作,無法再合作。”

幾乎所有OpenAI員工簽署這封信,宣佈加入微軟子公司,除非現任董事會成員辭職,並恢復Almtan和Brockman的職位。


終於,在感恩節前兩天,OpenAI宣佈Altman重返CEO之位,除 D'Angelo之外的所有董事會成員都將辭職。

OpenAI宮鬥,微軟成最大贏傢

盡管C計劃看起來很誘人,但微軟高管綜合評估後得出結論:目前的情況是最好的結果。

將OpenAI員工轉移到微軟,可能會導致成本高昂、浪費時間的訴訟,還可能需要政府幹預。

在新框架下,微軟獲得OpenAI的無投票權董事會席位,不引起監管審查的情況下,微軟就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這部宮鬥劇的結局,被視為微軟的巨大勝利,也是對其開發AI方法的強烈認可。


一位微軟高管表示,Sam和Greg真的很聰明,他們本來可以去任何地方,但他們選擇微軟。所有OpenAI人都選擇微軟,就像他們在四年前選擇我們一樣。這是對我們所建立系統的巨大承諾。他們都知道,微軟是繼續自己工作的最佳地點,最安全的地點。」


同時,被解雇的董事會成員也堅稱自己的行為是明智的。

“我們不會把Sam的一群親信放進董事會,而是會任命能夠對抗他的新人。”

Helen Toner表示,“Sam非常強大,他很有說服力,善於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現在他註意到,觀眾們正在觀看。”

而AI監管機構,對這一結果也並不滿意。開源人工智能平臺Hugging Face的首席道德科學傢Margaret Mitchell表示,“董事會在解雇Sam時,是在履行自己職責。他的回歸會產生寒蟬效應。公司內部發聲的人會越來越少,因為擔心自己被解雇,高層人士也將更加不負責任。”

Altman表示:“我們將進行獨立審查,我對此感到興奮。我隻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這裡,繼續快樂地前進。”


CTO:找到OpenAI,讓微軟重新偉大

Scott被任命為CTO時,被寄望帶領微軟超越Google。

在過去的20年裡,微軟曾在內部的AI項目上花費數億美元,但收效甚微。

許多高管認為,像微軟這樣笨拙的大公司(擁有20萬名員工和龐大的官僚機構),無法滿足AI開發需要的靈活性。“很多時候,都是越小越好。”

那時起,Scott開始關註各種初創公司,然後OpenAI脫穎而出。

建立合作關系後,OpenAI可以使用微軟的雲計算平臺Azure。

2018年,Scott見到OpenAI的數十名年輕員工,他們拒絕大科技公司數百萬美元的offer,來到OpenAI每天工作18小時,因為這裡承諾創造“不會危害人類或過度集權”的AI。


首席科學傢Ilya非常關心為AI的出現做好準備——它可能很有用,也可能會造成大規模破壞。

Altman是一位富有魅力的企業傢,決心讓AI變得有用,且有利可圖。

在Scott看來,這傢初創公司的理念非常理想。“他們有一種真正的文化,一個關於未來的理論。”

Ilya曾表示,AI會讓人類生活的每一個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讓醫療保健等事情比今天好一億倍 。這種自信讓一些潛在投資者望而卻步,但對Scott卻異常有吸引力。

當時,微軟內部正彌漫著陰鬱的氛圍,許多員工都認為,AI是一場數據遊戲,Google有更多的數據,而微軟處於巨大的劣勢。

但Scott說服絕望的微軟高管:我們有另一種方式玩這個遊戲。

因為對算力的需求猛增,OpenAI需要擁有巨大財力的合作夥伴,因此,它推出營利性部門,允許合作夥伴持有OpenAI的股權,並收回投資。

然而營利部門由非營利組織董事會管理,董事會成員由教授、非營利組織領導人和企業傢組成。

他們有權解雇CEO,如果認為OpenAI的發現會將人類社會置於風險之中,他們可以鎖死這種技術,把鑰匙扔掉。

納德拉、Scott和高管們願意接受這些奇怪的規矩,因為相信OpenAI會讓微軟在AI領域擁有領先優勢。隨後,就是近100億美元的投資。


那一天,GPT開始自動編碼

2019年的某天,OpenAI 副總裁Dario Amodei有一項震驚的發現——

將軟件程序的一部分輸入GPT中,要求系統完成編碼後,GPT照做,而且使用Amodei根本沒有計劃使用的技術。

沒人能確切說出,AI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LLM本質上是一個黑匣子。

GPT的答案,基於數十億個數學權重,後者會根據概率,來決定接下來輸出什麼。

在OpenAI的某些員工看來,GPT的神秘編碼能力令人恐懼——這也太像終結者。

好在,令人安慰的是,GPT也時常會出現編碼失誤。

而Scott和Murati在解到GPT的編程功能後,既焦慮又興奮。他們一直在尋找人們願意付費使用的AI應用。

巧的是,五天後,微軟收購GitHub。被收購後,GitHub成為微軟內部的獨立部門,擁有自己的CEO和決策權。

GitHub上的代碼,有時會出錯。所以Scott和Murati找到GitHub CEO Nat Friedman時,雙方一拍即合。


Friedman是一名業餘飛行員,他給產品取名為GitHub Copilot。

21年,GitHub準備推出Copilot時,遭到微軟一些高管抗議,因為這個工具偶爾會產生錯誤,因而會損害微軟的聲譽。

但Friedman力排眾議,不顧許多激烈的反對聲,發佈產品。

GitHub Copilot獲得巨大成功,微軟開始對程序每月收取10美元的費用。一年後,它的年收入突破一億美元。

同時,高管們註意到,使用這個工具越多,就會對它的功能和局限性理解得越細致。用Friedman的話說,“你的大腦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它”。


從那時起,Scott開始撰寫一份題為《AI Copilot時代》的備忘錄,他寫道,微軟已經找到一個強有力的隱喻來向世界解釋AI——副駕駛。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從未經歷過這樣一個時刻:所在的領域正在發生如此激烈的巨變,重新構想新的可能性,如此令人興奮。”

就如OpenAI聯創Karpathy所說,最熱門的新編程語言是英語。接下來,就是將GitHub Copilot應用到微軟的軟件中。


2023年,微軟將GPT-4集成到Bing搜索引擎中,Bing的下載量猛增八倍。

而微軟的工程師們,記住Clippy和Tay的失敗教訓——避免將AI擬人化。它們之所以失敗,部分原因是犯錯時會被認為是愚蠢的,人們並不會決定它們是不完美的工具。

因此Office Copilot會提醒用戶,自己是AI而不是人,沒有呆滯的眼睛或者活潑的名字,圖標也都是抽象形狀。

截止今年11月15日,已經有數萬人在使用Coiplot。

顯然,OpenAI和微軟,還將繼續給世界帶來巨變。


相關推薦

2023-11-20

約》雜志出篇人物特寫,《我們時代的奧本海默》的,將OpenAI聯合創始人兼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與二戰時期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總負責人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相提並論,盛贊奧特曼是當今時代的

2023-11-27

11月27日消息,本月17日,人工智能初創公司OpenAI陷入矽谷歷史上最混亂的周末。作為該公司最大的投資者,微軟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SatyaNadella)本應專註於挽救公司的財產。然而,納德拉的思緒卻還停留在板球比賽上。

2023-11-20

隨著納德拉官宣OpenAI前CEOSamAltman和前總裁GregBrockman加入微軟,這一明星公司的宮鬥迎來戲劇性反轉,而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Nadella)也贏得業界盛贊。業內人士之前稱,Sam Altman被解雇,最大的輸傢不是Altman本人,也不是OpenAI員

2024-03-09

當地時間周五(3月8日),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OpenAI表示,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奧特曼(SamAltman)將重新加入監管該公司的非營利董事會。OpenAI在官網發佈的新聞稿中表示,律師事務所WilmerHale對奧特曼去年11月被解雇事件

2023-11-25

11月22日(周三)午後,在經歷近5天的反轉再反轉之後,OpenAICEO阿爾特曼被開除的“宮鬥”大戲迎來結局:阿爾特曼及其盟友佈羅克曼重返OpenAI。但在這場震動全球科技圈的大事件中,最關鍵的一環仍然沒有答案,即阿爾特曼究

2023-11-22

故事塵埃落定。當地時間11月22日凌晨,OpenAI官方發Twitter表示,“我們已經就阿爾特曼重返OpenAI擔任首席執行官達成原則協議,新的初始董事會成員包括BretTaylor(主席)、LarrySummers和AdamD’Angelo。”隨後,阿爾特曼轉發OpenAI的貼子

2023-11-24

Meta可能成為那個默默躺贏的巨頭。全球最著名科技創企OpenAI的宮鬥鬧劇,以CEO奧特曼在100小時內重新掌舵而告終。但科技大廠之間暗流湧動的角力,卻還沒有結束。有分析指出,相比在危機中力挽狂瀾、拼命避免讓自己上百億

2023-11-21

反轉……咱們書接上回。上次我們聊到,AI圈子頂流男星OpenAI公司的CEO奧特曼,一夜之間被掃地出門。走的時候,連帶著把自己的好哥們董事會主席格雷格·佈羅克曼,一起薅下臺。這事讓整個AI圈子沸騰一整天,至於他們為啥會

2023-11-21

11月21日消息,經歷一天的動蕩後,OpenAI表示正在進行“緊張的討論”,希望能夠再次整合公司。大多數員工在周一聯名聲明中表示,如果薩姆·奧特曼(SamAltman)不回歸擔任首席執行官,他們將辭職。副總裁Anna Makanju在內部備忘

2023-11-21

據媒體援引兩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稱,OpenAI的董事會正與競爭對手Anthropic的首席執行官接洽,討論的內容其一是讓其接替OpenAI的前CEO山姆·奧特曼的職位,其二是初步探討兩傢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合並事宜。知情人士透露,Anthropic

2023-11-22

今日,持續近一周的OpenAI董事會鬧劇以SamAltman的回歸而畫上句號。最終,微軟和Altman似乎成為這場紛爭的大贏傢。回歸後,Altman將繼續擔任CEO,領導他幫助創建的這傢公司OpenAI。而且,從理論上講,新的董事會會進一步支持Altman

2023-12-04

OpenAI正在尋找更穩定的人工智能芯片供應,在其采購名單上,一傢由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特曼持股的初創企業有望成為英偉達之後的關鍵供應商。綜合多傢科技媒體報道,OpenAI在2019年與芯片開發商RainAI簽署一份不具約束力的意向

2024-03-08

015年,他們攜手創辦一個非營利性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對抗以谷歌為代表的科技巨頭。然而不到三年,馬斯克以“利益沖突”為由退出OpenAI董事會。事到如今,馬斯克與奧特曼徹底決裂,舊日願景卻成矛盾焦點。今年

2023-11-21

微軟的算盤已經非常明顯:要麼OpenAI全員並入微軟,變成微軟的inhouseAI部門,要麼改組治理架構,以後都別出類似的幺蛾子。雖然OpenAI宮鬥大戲尚未落幕,但回顧微軟CEOSatyaNadella這兩天的動作,他的確稱得上市值管理大師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