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塑料污染,已成為一個日漸嚴峻的環境問題。而OceanCleanup和瓦赫寧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帶(GPGP),其碎片主要是由浮標、板條箱、水桶等漁具構成的。據悉,位於北太平洋的GPGP區域占地約160萬平方公裡(61萬7763平方英裡)。它由大約1.8萬億塊漂浮的塑料碎片組成,總重量約8.8萬噸(8萬公噸)。
研究配圖 1 - 2019 海上漂浮塑料回收測試(圖自:The Ocean Cleanup,Fedde Poppenk / 攝)
海洋清理項目,由當時僅 18 歲的荷蘭發明傢 Boyan Slat 在 2013 年創立。其致力於盡可能多地清理海洋塑料,緩慢而逐步地縮小 GPGP 的規模。
如圖所示,研究團隊在洋面上鋪設一個巨大的 U 形漂浮屏障(System 02),並由兩端的船隻來展開“拖網”式的收集。
通常情況下,許多人在聽到“垃圾帶”第一印象,都是聯想到在陸地上傾倒的堆積如山的垃圾 —— 比如塑料瓶、塑料袋、以及各種產品包裝。
然而現實是,許多此類垃圾也被不負責任地通過江河“排放”進海洋、並構成海洋塑料污染的大頭。
研究配圖 2 - 2019 海洋硬塑料碎片構成分析
不過具體到“太平洋垃圾帶”(GPGP),海洋清理項目的最新報告顯示 —— 這裡 75~86% 的塑料垃圾,都來自附近的漁業活動。
研究配圖 3 - GPGP 塑料垃圾制品的生產日期標簽分佈
這些數字基於 2019 年收集的 6000 多件尺寸超過 5 厘米(2 英寸)的硬塑料物體的分析,主要包括浮標、水桶、板條箱等漁具,但並未涉及漁網和繩索。
研究配圖 4 - 漂浮塑料碎片的陸基來源和海上分佈模擬
參考風與洋流的模式,研究人員推測海上遺撒的塑料、較江河排放的那些更有可能在海上積聚,導致 GPGP 中的漁業相關垃圾碎片高度集中。
研究配圖 5 - 三類不同漁具的現身日期分佈
此外根據物品上的品牌標識、印刷文字語言等線索,研究人員推測日本(34%)和中國(32%)的源頭可能性更高,其次是朝鮮半島(10%)和美國(7%)。
Boyan Slat 指出:“為防止更多塑料流入海洋,針對河流這個最大源頭的管控仍是必須的。不過為確保長期成效,各地也必須嚴管漁具的投入。但願我們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夠讓各組織和水產行業積極行動起來”。
最後,有關這項調查結果的完整報告,已經發表在 2022 年 9 月 1 日最新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志上。
原標題為《Industrialised fishing nations largely contribute to floating 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gy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