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0.2%:專傢呼籲取消中考給孩子減壓


快科技3月2日消息,據國內媒體報道稱,2023年,我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763.19萬人,比上年增加108.11萬人,增長2.32%。

2023年,全國普通、職業本專科共招生1042.22萬人,比上年增長2.73%。全國共招收研究生130.17萬人,比上年增長4.76%。

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74所,比上年增加61所。據介紹,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0.2%,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對於教育的問題,之前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重申,呼籲應該取消中考,直接普及高中教育”引發網友關註。

據報道,姚洋表示,現在隻要上普高,幾乎就能上大學,隻不過是好壞問題。

而中考是決定能上普高還是職高,所以大傢現在卷中考,導致壓力提前,最後可能卷到幼兒園去,這很可怕,所以(我)一直呼籲取消中考。

在他看來,10年制義務教育完全夠,小學5年,中學5年,7歲開始讀小學,17歲就高中畢業。


相關推薦

2022-09-27

在校生3976.4萬人,毛入學率91.4%,十年提高6.4個百分點。高等教育學校3012所,在學總規模4430萬人,十年增加1100餘萬人,毛入學率57.8%,十年提高27.8個百分點,翻近一倍。我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傢平均水平

2024-03-16

畢業的學生勝任的工作,現在很多已經消失。”之前也有專傢表示,“小學五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義務教育還是9年,國傢不用增加教育投入,就能讓所有的孩子接受高中教育,6歲上學,15歲高中畢業。不用參加高考,全

2022-10-19

意向,是一個重要信號。我國要建設教育強國,應該優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要深化教育與人才評價改革,促進本科院校堅持正確的辦學定位,引導學生進行理性的學業與人生發展規劃。其實,早在多年

2024-07-09

畢業的學生勝任的工作,現在很多已經消失。”之前也有專傢表示,小學五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義務教育還是9年,國傢不用增加教育投入,就能讓所有的孩子接受高中教育,6歲上學,15歲高中畢業。不用參加高考,全都

2024-06-04

近日,知名教育專傢張雪峰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目前中國最難的考試並非高考,也不是考研,而是中考。他強調,一旦學生能夠跨過中考這道坎,就已經站在同齡人的前50%。張雪峰的觀點得到不少人的共

2024-01-16

主要原因在於印度勞動力素質較低,缺乏熟練工人,並且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近30%,文盲問題也相當嚴重。

2022-07-22

法律的制裁,就更不應該對其孩子進行二次懲罰,不符合我國《刑法》規定的罪責相適應原則。”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黃欣曾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地方政府為達到打擊電信詐騙目的,提出違反憲法的‘連坐’要求,是違背

2022-09-01

市長郡某中學傢長張女士也告知頂端新聞記者:“新初一入學時,班主任告知學校設立‘平板信息班’,入班必須購買指定平板電腦,價格在3000元左右,上學期間三年內的平板課程資源每年另收費。”張女士講述,新初一入學

2023-04-13

據日本《每日新聞》4月11日報道,人工智能領域的先驅、蒙特利爾學習算法研究所(MILA)的約舒亞·本喬教授接受《每日新聞》的記者采訪時表示,擔心人工智能被政府和企業惡意利用,成為像威脅人類“核武器”那樣的東西,

2023-05-29

老師取外號叫小太陽”,因為他像太陽一樣照耀著大傢。專傢表示,孩子出現壓力困擾時,除老師外,傢長也要出手幫孩子減壓,多與孩子溝通,解孩子的壓力來源,通過陪伴、遊戲、運動等方式幫助孩子減壓。傢長不妨把孩子

2023-12-31

生為2117.7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的46.7%,與2021年基本持平。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為2903.3萬人,比2021年增加122.5萬人;占在校生的50.0%,男女比例保持均衡。其中女研究生為187.1萬人,占全部研究生的51.2%;普通本專科、成人本專科

2023-12-12

傢長的詐騙案件,案值超過1000萬元。該案以“辦理名校入學”為名,涉及一位自稱有“教育局”背景的個人濮某,他通過虛構關系、簽訂偽造的《入學咨詢協議》等手段,成功騙取多名傢長的巨額“入學費”。去年春節,劉女

2023-03-06

基礎教育階段課程結構,將數理化等部分艱深內容上移至高等教育階段,適當壓縮外語等學科課時,增加哲學、邏輯學、信息技術等內容,並將通識性的中等職業教育內容融入義務教育階段,為將來推行更註重學科交叉和創新能

2023-04-13

4月13日消息,周四,一群知名人工智能專傢發表政策簡報,呼籲歐洲官員在“歐盟AI法案”中擴大人工智能監管范圍。超過50位專傢和機構在這份簡報中主張,歐洲應該將通用人工智能(GPAI)納入法規監管范圍,而非局限於更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