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2傢半導體企業宣佈破產,5位芯片產業重要人物陸續被查,美國也收緊對中國獲取芯片制造設備的限制,股價低迷,都在預示著國內芯片產業正面臨新的洗牌。近日,對標高通的國產通信芯片設計公司“諾領科技”已被證實破產倒閉,此前曾完成2億元B輪融資,如今拖欠著員工兩個月的工資。
與此同時,在多年經營虧損下,代工藍牙耳機的東莞電子制造商“庫珀電子”上月宣佈停產停業,員工全部提前解散。
此外,據央視新聞,7月30日,國傢集成電路基金公司總經理丁文武接受審查調查。此前,國傢集成電路基金管理公司(GP)華芯投資原總裁路軍、工信部部長肖亞慶也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據財新報道,國傢芯片大基金深圳子基金合夥人王文忠、副總經理楊征帆以及紫光高層也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
就在丁文武落馬前一天,美國國會則通過《芯片和科學法案》,對美本土芯片產業提供2800億美元補貼,部分條款還限制有關企業在中國正常經貿與投資活動。
另外,半導體設備巨頭泛林集團首席執行官Tim Archer近期證實,美國商務部已經限制其向國內晶圓代工廠出售制造14nm及以下芯片的多數設備,可能將影響中芯國際、臺積電旗下公司等。
至於資本市場,半導體股最近全面高位回落。藍牙耳機芯片公司“中科藍訊”上月在科創板上市後破發,首日即跌29.85%,一簽(500股)虧損1.37萬元,如今中科藍訊股價跌去三分之一,市值蒸發近30億元。而過去六個月,半導體芯片ETF(512760.SH)下跌17.99%,電子板塊2022年Q2下跌0.52%,跑輸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
擠出泡沫,重估國產替代
芯片半導體是一個周期性較強的產業。如果把半導體芯片ETF(512760.SH)拉長到三年來看,根據Wind數據顯示,相比三年前的今天,芯片ETF漲幅高達88.76%,回報依然很高。
Wind數據顯示,2021年,A股芯片半導體公司總收入已占到全球半導體上市公司的10.36%。科創板三年前開板至今年7月26日,半導體股票總數量增加2.1倍到105傢,總市值上升2.25倍到2.7萬億元,成為全球重要資產類別。
這意味著,在科創板紅利、國產化、缺芯的推動下,過去三年中國半導體行業景氣度不斷增長。
半導體行業周期性變化圖
不過另一個事實是,隨著全球經濟放緩、美元加息、供應鏈壓力增強、消費電子需求降溫等,導致如今芯片半導體行業出現兩級分化局面:先進工藝芯片滿載走強,消費電子芯片供過於求,部分汽車芯片仍面臨短缺,國產替代芯片短期內無法滿足全部需求。
經過多年的發展,盡管中國在模擬、功率、手機芯片、封測等領域已經在全球取得一定地位,但部分高端數字芯片(CPU\GPU\FPGA)仍需要進口,手機、汽車、工業以及其他嵌入式芯片市場,中國仍落後。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總額為4325.54億美元。
以應用於數據中心的服務器芯片為例。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統計,全球2021年計算芯片市場規模約1548億美元,占半導體市場28%。但在國內約2000萬臺服務器中,國產芯片市場占有率不足2%。
與此同時,國產算力芯片初創公司卻成為“融資怪獸”。壁仞科技累計融資近50億元、沐曦7月完成10億人民幣Pre-B輪融資、Arm CPU公司此芯科技完成5000萬美元融資,估值約為3億美元......
7月31日結束的中國計算機學會(CCF)芯片大會上,清華大學教授魏少軍就表示,國產服務器芯片的產品能力不行,無法具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例如,國內芯片無法實現非常重要的配置並發多線程(SMT)能力,而國外芯片在這個問題上全面突破,國產服務器芯片在市場仍然空白。
“我們花很多精力去建立AI平臺,實際上不可用,或者說它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說的更好聽一點,還沒有達到我們所需要的要求,仍需要時間等待。”魏少軍表示。
一傢國產GPU芯片企業高管告訴鈦媒體App,很多國產服務器板卡都無法在客戶數據中心上“跑動”,因為適配度較差。目前浪潮、阿裡雲、騰訊雲等國內服務器廠商,仍大部分使用美國芯片巨頭英偉達、AMD和英特爾的芯片產品。
CPU公司海光產品經理史謹璠則給出另一個行業數據顯示,包括高端處理器芯片、內存芯片等領域,國產占有率低於2%。
此外,隨著市場低迷,質量不佳的標的正逐漸被投資者拋棄。基帶芯片企業翱捷科技(688220.SH)1月14日上市首日暴跌34%,之後股價震蕩下行,截至目前較發行價已跌去近六成。
因此,目前行業下行周期中,擠出泡沫,重估國產替代,成為中國芯片產業新的發力點。
有芯片企業高管對鈦媒體App表示,從一級市場看,芯片投融資正逐漸回歸理性,投資機構會更理性評估賽道中的企業是否有更好的技術壁壘、更好的成長空間等。
重估“國產替代”下,細分領域的龍頭才能享有高估值。正如華大九天董事長劉偉平所形容的那樣:第一名吃肉,第二名喝湯,第三名舔碗,第三名以後啥也沒。
隨著泡沫擠掉,市場倉位回落,華興證券投資銀行執行董事肖楚男曾對鈦媒體App提到,包括汽車電子、半導體制造、芯片設計工具EDA、化合物半導體等領域值得關註。
Omdia半導體首席分析師何暉對鈦媒體App表示,目前半導體行業進入到下行周期,但行業未來不會出現衰退。“半導體領域新興的細分產業目前處在萌芽期,還未大規模發展。”
挑戰依然存在,“造芯”不能急於求成
自中芯國際成立至今的22年間,國內半導體產業經歷多輪變革。
2018年“中興事件”之前,多數中國芯片公司主打市場差異化,活躍在避開海外巨頭的消費電子細分領域;“中興事件”後,國產替代興起,中國企業開始進入一些核心高端芯片的領域。
2021年珠海航展以及最近參加國產EDA活動的時候,鈦媒體App註意到,現在很多政企產品已經實現部分國產化:龍芯的CPU、寒武紀的AI芯片、華大九天/芯華章的EDA軟件、銀河麒麟/飛騰的軟件系統、長城的顯示器及組裝、華為鯤鵬/浪潮的服務器、聯想的雲計算、騰訊阿裡WPS軟件等,均是本土企業制造和服務。
8月1日,環球時報發表社評稱,當前全球芯片產業正在經歷大變局,中國是後起之秀,但產業大而不強的基本狀況沒有改變,遭遇外部“卡脖子”的警報遠遠沒有解除,這註定是一場時間與耐力的比拼。芯片產業的自主創新之路上,不能再出現第二個“漢芯”。
“防止這股熱情擺向急於求成和急功近利,警惕其中企圖渾水摸魚的力量,也是中國必須時刻保持的清醒。”環球時報社評稱。
國內芯片產業投資熱度依然不減。據證券時報,截至今年3月,已有81傢在中國大陸上市的公司設立產業基金,其中60%以上針對半導體和新能源領域的並購。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測算,截至2019年,中國各類芯片產業投資基金資產近5000億元。
安信證券指出,隨著國傢大基金一期的良性退出,更有利於將資金針對性地投入到較為薄弱的設備材料領域,幫助國內企業在高額研發投入下打造更良好生態,扶持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做大做強,推動國產設備的滲透率提升。
雲岫資本合夥人兼CTO趙占祥在南沙峰會上表示,今年或許是整個半導體行業的“分水嶺”,大傢會更多關註創新方向的投資。
華泰證券研究指出,未來中國半導體國產化主要包括第三代半導體、半導體設備、AI/大算力芯片三個重要方向。其中在半導體設備端,光刻機等關鍵設備上國產化率幾乎為0。美國出口管制壓力下,國產化需求存在進一步提升空間。(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