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調查:“限遊令”之下 不少孩子鉆漏洞玩網遊


跳傘、降落、伏擊、正面交鋒……7月30日,暑期一個尋常的下午,李陽陽(化名)緊盯手機屏幕,雙手操作,口中念念有詞,在網絡遊戲中帶領隊友沖鋒陷陣,最終又拿下一局。而按照相關規定,這個時間段,本不該是這個開學即將升初中二年級的北京男孩的網遊時間。


去年8月30日,暑期結束之際,國傢新聞出版署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

“限遊令”後的首個暑假,《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采訪發現,網遊平臺防沉迷系統審核趨嚴,很多電商平臺加大對遊戲賬號買賣租賃的管制,一定程度上限制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同時,仍有一些未成年人通過社交平臺租號、買號等方式突破防沉迷系統或人臉驗證,一頭紮進網遊的世界,無法自拔。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認為,雖然主管部門不斷出臺政策對未成年人使用遊戲的時長進行限制,但由於傢長、學校、社會等對於防沉迷幹預機制的運用仍存在不足,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網絡黑灰產看中這部分需求,提供相關服務,以謀求經濟利益,亟待進行整治。

電商平臺交易管制

租號買號不再容易

2020年至2021年,記者曾多次報道未成年人沉迷網遊問題,發現一些電商平臺出售、出租遊戲賬號,甚至出售身份證號碼,成為未成年人躲避網遊防沉迷系統的重要方式之一。今年暑期,記者調查發現,電商平臺出售、出租遊戲賬號的情況仍大量存在,但由於平臺加強監管,未成年人想以此“突破”防沉迷系統受到限制。

記者嘗試在某拼單電商平臺上租賃遊戲賬號,但在該平臺上下單這類商品需要先填寫實名認證信息,符合“18歲以上用戶”。在另一電商平臺,如果直接搜索“租號”,頁面上方會跳出“守護未成年綠網計劃”,規定對於經實名認證≤18歲的用戶,禁止購買網絡遊戲賬號。

進入電商平臺的多個相關店鋪,記者發現,店鋪的“寶貝詳情”頁面均有平臺自動生成的“消費提醒”:根據國傢有關法律法規及平臺規則,購買網遊類商品需年滿18周歲。

多個相關店鋪顯示,租號流程如下:玩傢依據手機系統和運營商選擇不同價位、不同起租時長的賬號;玩傢下載“上號器”即“遊戲盒子”軟件,用客服給的密碼“解鎖賬號”後開始遊戲。

但上述流程對未成年人進行“攔截”——使用“上號器”必須通過一次獨立的姓名與身份證號碼實名認證。當記者向客服咨詢如何跳過實名認證時,平臺均自動彈出“禁止未成年人購買”的提醒,有客服明確表示:不向未成年人出售此類服務。

哪怕通過成年人身份認證使用“上號器”跳轉進入遊戲,記者在玩遊戲過程中發現,網遊平臺也會跳出防沉迷系統進行攔截,要求人臉識別認證。

此外,記者調查發現,以往綁定“隔夜身份證”、“盜用”身份證號碼來“突破”防沉迷系統的辦法似乎也不再奏效。

在網絡貼吧中,某工作室發文號稱“能夠破解人臉認證”。記者聯系後得知,對方給出的破解方案為:做一個隔夜成年的信息覆蓋。即把用戶在遊戲中用的身份信息改為隔夜成年的身份證信息,“改的話是150元”。

記者支付150元後,對方以網遊平臺審核嚴格,虛假身份證未能通過認證,需要使用真人身份證、對方認為價格太低等各種理由要錢。記者要求退款,對方直接將記者拉黑。

有業內人士稱,所謂“破解”,實際上是改用成年人的身份證信息,而非直接破解遊戲系統本身,“說能破解系統的,可能是詐騙”。

而所謂“盜用”身份證,是一些網站平臺提供大量身份證號碼,或稱可生成虛擬的身份證號碼,用於遊戲使用。不過,記者挑選3個網站提供的多個身份證號碼,在網遊中輸入後均無法通過實名認證。

社交平臺暗藏玄機

以代練為名玩遊戲

盡管當下在一些大型電商平臺購買遊戲賬號之路被逐漸封死,但未成年人想要擁有一個成年人的遊戲賬號也並非難事。記者調查發現,在社交平臺上,許多時興的網遊都有專供玩傢們自行交易的渠道,用戶不需身份認證就可以租號、買號,甚至有人在裡面“求助”破解防沉迷系統或人臉驗證。

相較於電商平臺購買、租賃需要通過重重“考驗”,這種“1V1”的溝通方式讓雙方交易更“直接”。一位用戶在某遊戲超話中發帖稱有兩個賬號可以出租,記者添加其聯系方式後,對方稱可以按小時、一天和一周租用,收費標準是每小時6元、包天20元、包周66元,直接轉賬和“走中介”兩種形式均可。

對於記者擔憂的實名認證問題,對方表示不需租號方進行任何認證:租號方隻要在登錄界面點擊左下角的“掃碼登錄”,選擇社交賬號授權登錄,將彈出的二維碼截圖發送給號主登錄即可進入遊戲。

記者租用兩小時,在登錄和使用過程中未受到任何限制。

采訪中,多位傢長和未成年人告訴記者,有未成年人為他人提供有償代練服務,花大量時間精力用於網遊人物升級,有的未成年人覺得這既玩遊戲還能賺錢,一舉兩得,為此洋洋得意。

記者在某社交平臺上找到一位未成年代練,個人信息欄顯示其今年17歲。這位代練稱,平時在校,隻能晚上接單,放假期間可全天接單。收費要視“老板”的需求而定,一個段位從20元至40元不等,可以“走平臺”,即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完成交易。

據業內人士透露,代練、陪玩目前已有較成熟的運轉體系,即“俱樂部”——一個由多位具有自身特色和良好服務態度、玩相同的幾款遊戲的人聚集在一起,並由相應管理人員組成的社交群,管理員被稱為“董事”,購買代練或陪玩服務的玩傢被稱為“老板”。“董事”會在提供遊戲陪玩的交友平臺上找需要代練、陪玩的玩傢,抽取一定提成後將訂單派給代練者。

記者下載兩個提供遊戲陪玩的交友軟件,發現註冊這兩個軟件時並沒有年齡限制。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所在的“俱樂部”一般僅允許成年人代練、陪玩,且明確要求不接未成年玩傢的訂單,否則將被踢出“俱樂部”,“不過確實有不少‘俱樂部’並沒有這樣的規定”。

一些傢長蒙在鼓裡

沉迷危害顯而易見

李陽陽告訴記者,他和同學玩遊戲不受限制各有“妙招”,他的方式簡單直接——使用父親的身份證註冊遊戲,玩的時候讓父親看一眼(人臉識別)就通過,“我爸估計也不知道為啥老要他看一眼”。

北京市民劉敏(化名)的兒子開學上六年級,今年暑期也沉迷於網遊。“他爺爺之前淘汰的手機被他拿過去,下載好幾個網遊,還和同學一起聯機玩。”讓劉敏不解的是,孩子連身份證都沒有,是如何避開防沉迷新規的,“不是都要實名認證嗎?難道這些遊戲平臺有漏洞?”

仔細觀察後,劉敏找到答案——找爺爺,方式和李陽陽如出一轍。

記者采訪發現,使用傢長的身份證註冊遊戲是未成年玩傢最常用、最方便也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其中,一些傢長對此放任不管,一些則並不知情,被蒙在鼓裡。

有傢長說,暑期孩子難得放松一下,多玩會遊戲也未嘗不可。有的孩子由老人照料,隻管吃飽穿暖,不管上網問題。有的傢長則喊“冤枉”稱,孩子以學習需要為由,讓刷臉認證,沒想到是玩遊戲。還有傢長說並不知道青少年防沉迷的規定。

2021年11月5日發佈的《中國遊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通知》落地後,85.8%的未成年人在玩遊戲過程中曾被防沉迷限制。其中,有42.8%未成年人直接向傢長索要過身份證,甚至有11.3%的傢長並不解未成年人索要身份證的目的。

此前有媒體報道,傢住浙江杭州的虞先生稱自己卡裡少7.5萬元,查消費記錄才發現有200多筆遊戲充值支出,一經盤問原來是自己年僅13歲兒子消費充值的。之前,每次兒子讓他掃臉都會配合。

沉迷網遊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郗培植曾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原因進行過深入調研。他告訴記者,一些遊戲商傢在開發網絡遊戲時會將上癮機制設置在遊戲中,比如設計好看的遊戲皮膚和互動機制,讓玩傢團隊作戰,增強黏性;朋輩效應也讓未成年人對網絡遊戲欲罷不能,他們每天交流遊戲內容,不參與遊戲就無法融入集體。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不但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對他們的心智、情緒也會產生巨大影響。比如,未成年人會模仿遊戲中的暴力、血腥行為。”郗培植向記者介紹他曾經接觸過的一個案例,一個17歲的孩子,在網吧中連續玩3天CS(反恐精英)遊戲,出門吃飯時和別人起沖突,他拿起身邊的凳子砸向對方的頭部,並反復毆打對方。事後,他說自己當時誤以為還處於遊戲中。

對此,劉敏感同身受,兒子迷上網絡遊戲後,不僅學習成績急轉直下,而且視力急速下降,反應能力和理解能力也直線下降,“每天隻想玩遊戲,平時帶他出去玩,也表現得非常自閉,不願意與他人交流”。李陽陽的姐姐發現,“李陽陽的暑期生活好像隻有打遊戲,根本不看時間,人變得越來越內向”。

治理網絡黑灰產鏈

傢校聯動加強監管

如何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遊問題?

根據《報告》統計,54.8%的傢長希望能通過直接監測未成年人遊戲時長或開發手機管理軟件,解並控制孩子的遊戲狀態。實際上,目前已有多傢遊戲企業建立傢長監護平臺,但相關數據顯示,僅有約兩成傢長加入監護平臺,大量傢長沒有加入或者沒聽說過這一類平臺,傢長監護平臺未能完全發揮作用。

鄭寧提出,應對遊戲賬號租賃、買賣等網絡黑灰產加強整治。“不論是電商平臺上的遊戲賬號租賃、買賣等服務,還是社交平臺上個人之間的賬號租賃或出售業務,實際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違法。”

他分析說,網絡安全法規定,我國實行網絡實名制,網絡運營者為用戶辦理網絡接入、域名註冊等服務,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確認提供服務時,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同時,規避實名認證和防沉迷系統違反網絡安全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還可能衍生出個人信息泄露、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

“除政策指導、法律規制外,要想真正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還需要傢長和學校的共同重視和努力,傢長要盡到監護職責,控制未成年人上網時間和權限,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傢庭上網公約,並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有效陪伴。”鄭寧說,學校和傢長也要聯動,同時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教育,引導青少年合理分配時間;政府、學校、社會公益組織要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優質公共資源,讓孩子擁抱大自然,提升審美,開闊眼界。

“傢庭是網絡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孩子自由使用網絡的時間主要是在傢裡。未成年人的保護,是個社會治理問題,不隻是一個技術問題,如果我們隻著眼於技術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技術是基礎,但是教育才是關鍵。”郗培植說。

除必要的監督之外,有專傢提醒,一部分孩子從過去每天接觸網遊的狀態中抽身出來,過渡階段可能會產生心理和行為上的不適,需要傢長做好相應的開導與預防。

值得註意的是,從之前發佈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來看,城市和農村的未成年人在使用網絡的內容選擇和時長上有一些差異。城鎮未成年網民更多使用搜索引擎、社交網站、新聞、購物等應用,而農村未成年網民使用短視頻、動畫或漫畫等休閑娛樂的比例則高於城鎮。

對此,郗培植建議,應加強對農村未成年人及其傢長的教育引導,農村地區的學校也應該采取更多措施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


相關推薦

2022-08-04

為社會關註的熱點難點問題。為給孩子們營造安全健康的暑期環境,中央網信辦、國務院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近日啟動“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各地執法司法部門也針對暑期特點多措

2024-03-07

成年人玩網絡遊戲。洪明基委員指出,遊戲不僅嚴重損害孩子們的視力健康,更在無形中侵蝕著人間最珍貴的親情關系。因此,他認為全面禁止18歲以下未成年人玩網絡遊戲是極為必要的。雖然現代遊戲設計通常都包含防沉迷功

2024-07-18

發佈。“電影院好久沒這麼熱鬧,《抓娃娃》來才意味著暑期檔剛開始。”位於北五環某影院的一位工作人員感慨。自從今年端午檔迎來近十年最差票房後,影院的日子一直不太好過,直到上周末(7月13日)沈騰馬麗主演的喜劇

2022-07-10

,一些包含色情暴力、誘導廣告的學習類App卻給學生們的暑期“線上生活”帶來極大隱患,一些學習類App甚至“掛羊頭賣狗肉”,介紹裡寫著“猜成語、漲知識”,打開卻是網絡遊戲,且無需實名即可登錄、充值……猜成語App變

2022-07-22

,建議卸載並開啟純凈模式”,嚇得小陳趕緊卸載該App。暑期,未成年人有更多時間網上沖浪,不少未成年人在沒有傢長監護下上網娛樂。《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未成年人上網時,常常不經意間就能看到一些不良內

2022-07-04

,從2020年7月開始,國傢網信辦便啟動“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行動。 國傢網信辦特別指出,重點整治學習教育類網站平臺和其他網站的網課學習版塊生態問題。嚴禁網課學習相關頁面推送網絡遊戲、低俗小說、

2022-07-18

暑期來臨,原本在“雙減”後黯然離場的少兒英語培訓又悄然復蘇。有平臺推出所謂的在線外教一對一傢庭套餐,讓傢長以成人名義報名,實際給孩子上課。還有平臺為規避政策限制,為學員提供境外賬號,繼續聘請在境外的外

2022-08-11

年提醒在網絡環境中保護個人隱私,減少信息泄露。每到暑期,年輕人的上網時間會相應增多,網絡環境中暗藏的詐騙風險也會給他們帶來很大影響。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507名青年進行

2022-07-11

很多傢長都會為孩子下載各種學習APP,可要睜大眼睛,因為部分APP可能掛羊頭賣狗肉,其實是一款網絡遊戲。今年4月,有用戶在社交平臺上投訴,其通過某短視頻介紹,在蘋果AppStore為孩子下載成語學習App“成語鬼才”,顯示適

2024-09-28

會有爆胎、側翻、剎車距離變長等風險。國慶長假臨近,不少傢庭在自駕出遊時抱著一個都不能少”的心態超員載人,萬一發生意外,原本設想的快樂旅遊將變成傢庭災難,廣大私傢車主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規,拒絕超員。這裡需

2022-10-13

果身為開發者的你想在自己的App裡用上這個大模型,填寫調查問卷註冊即可。One More Thing說起來,這樣的大模型要是真的落地應用,媽媽豈不是再也不用擔心我因為不會聊天 而母胎solo?比如說……你還有什麼有趣的腦洞?大膽

2022-11-02

不少網遊當中的虛擬裝備包含“跑鞋”,顧名思義可以提高跑速,但現實生活中也已經有這樣的產品:匹茲堡的初創公司ShiftRobotics認為它有辦法解決步行的討厭的緩慢問題:名為Moonwalkers(月球漫步者)的有動力的輪式智能鞋,

2024-01-24

快科技1月23日消息,據媒體報道,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優選南華北地區三門峽盆地作為重點突破區,部署實施豫峽1井鉆探驗證,實現該區50年來油氣調查重大突破。中國地質調查局選取豫峽地1井3層10米油層進行地層測試

2023-04-24

題。此前,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Copilot也進行過類似調查,隻不過他們探查的是用Copilot輔助生成的程序,而並非完全是Copilot自己寫的代碼。研究發現,即便Copilot隻是個“打輔助”的角色,經過它改寫的代碼中,仍然有40%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