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視頻滿口網言網語 短視頻成孩子們暑期沉迷“新選擇”


暑假,是孩子們休閑娛樂的好時節。然而,有一些孩子,暑假期間沉迷於網遊、短視頻、卡牌等無法自拔,傢長對此憂心忡忡,成為社會關註的熱點難點問題。為給孩子們營造安全健康的暑期環境,中央網信辦、國務院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近日啟動“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各地執法司法部門也針對暑期特點多措並舉守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為推動暑期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探尋多元治理體系,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法治經緯版從今天起推出“關愛未成年·暑期防沉迷”系列報道,敬請關註。

今年暑假,傢住天津市河東區的馬女士遇到件煩心事:“孩子作業不寫,天天在傢刷短視頻,怎麼說也不聽。”為方便傢校聯系,馬女士給即將上初一的孩子買部新手機,並明確告訴孩子不能下載網絡遊戲,可沒想到孩子對刷短視頻上癮,一有空就抱著手機,有時連刷3個小時都不停手。

馬女士對此十分焦慮:“短視頻內容五花八門,孩子又沒什麼分辨能力,這樣下去學習成績肯定要下降。但孩子似乎已經沉迷其中,怎麼勸都不聽,一說收手機就感覺要和我‘拼命’。”而更令馬女士擔心的事,一些主播常說的網言網語也被孩子學去,有些聽上去十分粗俗,有些幹脆直接就是罵人的話。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在調查采訪中發現,雖然現在許多網遊都納入防沉迷系統,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間被壓縮、限制,但這並沒有讓孩子不再沉迷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短視頻成很多孩子的暑期“新選擇”。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顯示,使用過短視頻的未成年人有65.6%,20%的青少年“幾乎總是”在看短視頻。雖然各大平臺出臺青少年模式,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破解密碼、購買賬號等繞過技術監管,對孩子們來說並非難事。

未成年人為何容易沉迷短視頻?沉迷短視頻有何危害?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對此,記者進行一線調查。

未成年人容易上癮

危害大影響價值觀

“給我點點關註,帶你們解鎖更多姿勢不迷路。”

“叫我大哥,以後我在學校罩著你。”

“不是同一個時間,但是同一個‘撤碩’,來幹奧利給。來我考你們個問題,知道奧利給是什麼嗎,就是屎!”

……

這並非戶外主播在拍段子,而是記者近日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傢餐館內見到的一幕:主角不是成年人,而是3個六七歲的孩子。其中一個孩子的傢長就坐在孩子對面若無其事地玩著手機,似乎對這種事已經見怪不怪。

面對詢問,她告訴記者,平時偶爾給孩子玩下手機,暑期玩的時間多一些,孩子主要就是玩益智類遊戲和看看短視頻,從短視頻中學到一些網絡熱梗,“感覺沒啥大問題,孩子還小,就是圖個好玩,而且身邊不少孩子也這樣”。

記者采訪北京、天津、山東、安徽等地多位傢長解到,由於當下青少年從小生活在網絡環境中,學習、生活都離不開網絡,很容易接觸到短視頻,身邊很多孩子沉迷其中。而隨著暑期來臨,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刷屏上癮現象愈發受到人們關註。

為何未成年人容易沉迷短視頻?

北京市豐臺區居民張紅告訴記者,她傢孩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對傢庭和學校以外的世界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平時會主動找傢長要手機上網搜索資料。“這些短視頻直播平臺刷多,大數據推的都是其關註、喜歡的東西,內容豐富、輕松詼諧、時效性強,很多大人刷起短視頻都停不下來,更別說小孩子。”

7月18日,在中央網信辦等部門聯合組織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啟動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一些網站平臺的功能設計不夠合理,保護機制不夠健全,是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重要誘因;有的短視頻平臺通過獎勵反饋、禮品領取、簽到打卡等功能設置,讓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還有一點關鍵原因,就是他們的生活特別是暑期生活過於單調。“在沉迷短視頻的孩子當中,農村留守兒童占比很高,由於生活中缺少陪伴,他們在短視頻這個虛擬世界中尋找寄托。此外還有一些孩子是由於意志力不強沉迷於短視頻。”

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危害之大顯而易見。

“你看那些網紅,他們沒讀過什麼書,各個受人喜歡,掙的錢是大學畢業生的幾十幾百倍,我現在學著他們拍視頻做直播,將來肯定要比讀書強得多。”來自安徽省宿州市的中學生陳辰告訴記者,他說自己不少同學也是這麼想的。

在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副院長蔡海龍看來,優秀的短視頻作品可以作為某種形式的教育資源對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而長期沉迷於刷短視頻難免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短視頻中的泛娛樂化傾向可能會影響青少年對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認同,一些網紅主播的言論可能會誤導青少年的發展偏離正確的方向。”蔡海龍解釋說,此外,當前短視頻平臺普遍使用的個性化推薦方式還有可能使青少年陷入信息繭房,導致視野狹窄、偏執自負,滋生青少年社會問題,嚴重妨礙個人正常的社會化過程。

此外,據公開報道,一些短視頻、直播平臺中涉及暴力、低俗、軟色情、誘導充值打賞等問題,也嚴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青少年模式易規避

內容匱乏實用性弱

實際上,為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很多短視頻平臺都內置有青少年模式。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戶無法開啟和觀看直播,沒有充值、打賞等入口;在青少年模式外,開播必須實名,未成年人無法開啟直播,同時,如系統檢測到消費賬號疑似未成年人,將立即對賬號彈窗並要求實名認證,用戶拒絕認證或認證為未成年人後,消費將被系統攔截,賬號禁止在App內充值。

不可否認的是,青少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未成年人對網絡的沉迷,但現實中,想要繞過青少年模式的辦法也不少。《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顯示,三成左右的未成年人認為多數短視頻內容低俗和認為短視頻采用的青少年模式用處不大。

記者調查發現,大部分短視頻平臺的青少年模式需要傢長主動開啟,或主動在平臺實名認證是未成年人,每次打開App才會進入該模式。假如在短視頻平臺隻是觀看視頻、發佈短視頻、購物等,一般無須實名認證,除非是看直播、開直播、收益提現等功能才會強制實名認證。

對於山東省濱州市初二學生華蓮來說,許多短視頻直播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對他來說形同虛設。

“我的身份信息都是網上買的,用它不僅能註冊短視頻App,還可以不受限制玩網遊。有時候賬號無法登錄,如果爺爺奶奶在傢,我還可以‘借’他們的手機用驗證碼登錄。除非真是傢長一對一監管那種,否則都可以繞過限制玩網遊和刷短視頻。”華蓮說。

記者在電商平臺進行搜索,有很多教授如何解綁青少年模式、破解防沉迷系統的網店。此外,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傢長並不清楚青少年模式是什麼,或是知道也沒有嘗試使用。還有些未成年人會利用爺爺奶奶的身份信息進行註冊,以此規避未成年限制系統。

“我之前也試用過青少年模式,但App設置該模式後,我看到的內容都是非常低幼化的動畫片,包括學習頻道,都是小朋友看的內容,而我已經15歲啊。”華蓮說,在青少年模式之下,是不是該再細化些、實現年齡分層,並且內容更豐富些,讓未成年人能用、想看。

有測評發現,不少短視頻平臺的青少年內容池並沒有特定的年齡針對性,一個幼兒動畫後緊接著就是一個高考知識點視頻,這也可能導致青少年模式內容池缺乏實用性。

今年5月9日發佈的《關於規范網絡直播打賞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中提出,優化升級青少年模式,網站平臺應在現有青少年模式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產品模式和內容呈現方式,持續增加適合未成年人的直播內容供給。

當下,一些短視頻平臺也在積極作為:在適齡度上,針對不同年齡的青少年,進行不同的內容推薦,用戶開啟青少年模式後,可以自行設置年齡。比如將年齡設置為6歲,會刷到各種幼兒動畫和居傢安全兒歌等教育內容;將年齡設置為9歲後,會出現各種兒童影視,以及黏土教程、歷史文物科普等學習內容,同時也有“遇到校園霸凌怎麼辦”的實用性視頻;將年齡設置為16歲後,被推薦的視頻內容就成籃球實用教程、板繪技巧、美食教程等更適宜的內容。

運用技術區分用戶

強制開啟網絡監管

如何才能讓未成年人從短視頻沉迷中抽身?

在蔡海龍看來,當前的短視頻平臺普遍采用“平臺+傢長”的監管制度,將開啟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系統的權限完全交至傢長手中,很大程度上限制防沉迷機制的實際效果。

“從根本上來說,對於青少年的網絡保護是一種國傢義務,應當通過監管制度的創新進一步強化國傢的監管責任。例如應當通過政策和立法,要求短視頻平臺實行普遍的實名認證機制,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等手段將未成年人用戶和普通用戶群體區別開來,然後對所有的未成年人強制開啟網絡監管模式。”蔡海龍說。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靠有關部門加強監管還遠遠不夠。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詳說,在傢庭教育促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施行的大背景之下,學校、傢庭、社會需要承擔起保護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網絡和短視頻、防沉迷的主體責任。這一工作是一以貫之的,防沉迷隻是一種技術手段,使用技術和掌握技術的目的是促進青少年更好的發展。

“但同時青少年模式下的各種短視頻直播App需要給青少年更多的人文關懷,開發更多的適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課程和活動。社會組織和學校也需要給予傢長更多的幫助,指導傢長多與青少年交流,促進傢庭和諧,促進傢校合作。”周詳說。

針對當前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系統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技術漏洞,蔡海龍建議,企業應當積極承擔起青少年保護的社會責任,通過技術升級進一步優化和完善防沉迷系統。

“企業應當進一步增強青少年模式易用性,提醒傢長適時開啟青少年模式。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以遊客身份瀏覽、第三方賬號登錄,或者采用卸載重裝、賬號切換等方式逃避監管。應當加強不同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從整體上來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的時長。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行為,識別疑似未成年人用戶,並自動為其切換為青少年模式。”蔡海龍說。

“現在是信息化時代,要想把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完全隔離在沒手機或者短視頻的‘真空’裡是不可能的。”來自北京的傢長張紅說。她認為關註點應當放在如何去引導孩子,最重要的是看短視頻要有節制,對孩子刷短視頻的時間和內容有所把控。“傢長下班也應該少刷短視頻,有很多孩子就是看傢長刷他也刷,還有些傢長圖省事甚至直接把手機丟給孩子玩。”

來自安徽合肥的傢長趙軍認為,傢長應當從小帶孩子參加一定的戶外、社交活動,培養他們樂意出去玩的性格。“我空餘時間就會和孩子一起出去爬山、逛公園、遊泳等,在轉移孩子註意力的同時培養孩子更多有益身心發展的興趣愛好。你要真讓她刷短視頻她還覺得沒意思呢。”

“如果一個孩子自主性充分發展,能夠自律和自我約束,自己找到感興趣的事做,才不會沉迷於短視頻。因此從根本上來說,無論是傢長還是老師,要引導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讓網絡成為有利於自己健康成長的助手。”儲朝暉說。

□ 本報見習記者 張守坤

□ 本報記者   韓丹東


相關推薦

2024-03-15

近些年來,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的興起,已經讓刷短視頻成為不少人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甚至讓一些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進行一項調查,結果可以說讓人有些不安。在這項針對

2022-08-05

、社交網站、新聞、購物等應用,而農村未成年網民使用短視頻、動畫或漫畫等休閑娛樂的比例則高於城鎮。對此,郗培植建議,應加強對農村未成年人及其傢長的教育引導,農村地區的學校也應該采取更多措施來防止未成年人

2023-08-11

媒體(46.8%)占用受訪者的時間最多。主要表現為無節制刷短視頻、過度關註熱搜”、過量瀏覽娛樂信息是普遍的不良媒介使用習慣。尤其是如今短視頻平臺算法非常刁鉆”,會一個勁的推薦用戶喜歡的內容,而且結合各種大數

2024-11-23

成為國民應用,短視頻直播把人的大腦格式化掉,每天去刷短視頻。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在下降,今天企業如果做市場做公關,還需要跟用戶溝通,你再開一個傳統的發佈會,寫一些傳統的稿子,根本就沒有人知道,所以企業必須

2023-10-07

傢回老傢,傢裡的老人,但凡會用智能手機的,幾乎都在刷短視頻和直播,由於他們的關註,視頻平臺還誕生專門的大V,粉絲高達千萬,日前被封殺的秀才”就是其中典型之一。如果光是看看倒也沒什麼,但很多老人會輕信虛

2023-03-24

近日,支付寶首頁新增“看一看”卡片,用戶點擊後會跳轉至生活頻道播放視頻,同時支持在視頻邊欄一鍵“回首頁”。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自己隻是來還款、養雞……的,居然在支付寶看起視頻。支付寶首頁“看一看”、

2023-12-24

快科技12月23日消息,據國內媒體報道稱,我國未成年網民突破1.93億,其中有90%的人擁有屬於自己的上網設備。調查報告中還顯示,2018-2022 年,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從93.7%增長到97.2%。未成年人用網低齡化趨勢明顯,過去5年小

2022-09-04

今年早些時候,抖音推出Windows桌面客戶端;現在,Mac桌面客戶端也來。目前,抖音Mac客戶端尚未在AppStore上架,用戶可以直接在抖音官網客戶端選項下選中並進行下載安裝。和此前的Windows端一樣,抖音Mac端的整體UI佈局也與網頁

2024-04-23

誠摯的呼籲。他希望大傢能夠暫時放下心中的焦慮,減少刷短視頻的時間,轉而投入到閱讀中去。莫言坦言:“盡管我自己也會偶爾刷短視頻,但每次看完後總會自責,思考為何又將寶貴的一小時耗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我深知

2023-05-26

,並離開繼續尋找網友。不少網友看到這一幕紛紛感慨,短視頻害人真的一點不為過,現在的短視頻直播,包裝的多好,吸引眼球,老的少的天天沒事都抱著手機看看看,有的人沒自控能力天天就沉迷於這些幻想當中,殊不知那

2023-11-19

社交媒體等,分析認為,旨在吸引人們註意力的AI算法讓刷短視頻成癮,以及本身的自控力差是主要原因。同時,也有進行腦血流閃爍掃描,觸摸智能手機等的數碼機器的話,腦的血流降低,前額葉負荷腦的機能下降這樣的報告

2024-04-23

得者莫言發表一番公開呼籲,希望大傢能夠放下焦慮,少刷短視頻,多讀書。莫言表示:“雖然我也會時不時地刷短視頻,但每次刷完後都會自我反省,問自己為什麼又浪費一小時,而且大部分時間都在看無聊的東西。因此,短

2024-04-14

,是來吸粉的。”周鴻禕指出,國內許多人每天都沉迷於刷短視頻,因此,無論是創業者還是企業傢,與用戶保持密切聯系至關重要。要獲得話語權,獲得影響力,並不一定要在網絡上銷售產品或成為網紅。”周鴻禕說道。他舉

2022-07-22

經意間就能看到一些不良內容:網頁中植入的色情廣告、短視頻平臺的擦邊視頻、各類黃色App以及聊天群中防不勝防的“網絡色狼”。這些不良內容暗藏在互聯網“角落”,未成年人避而不及,甚至有些人專門利用未成年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