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萬科背後國資股東站到臺前,“大股東減持”傳言不攻自破,萬科股債雙雙反彈。11月6日下午,面對境外債券價格異動,萬科直接請來深圳國資委,以及大股東深圳地鐵,與境內外金融機構舉行一次溝通會。會上深圳國資委一錘定音:萬科具備足夠的安全性,沒有財務風險、管理風險,是深圳國資體系重要成員。“如有需要或遭遇極端情況,我們有充分信心、足夠的資金資源和工具,通過一切可能的市場化、法制化手段幫助萬科積極應對
深圳地鐵董事長辛傑更直言:“萬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萬科背後是深鐵,深鐵背後是國資委。深鐵工具箱將全力支持萬科!”
實際上,當6日上午10點左右,萬科官宣國資委領導、深鐵董事長辛傑將出席該次會議後,公司股債價格便快速反彈。當日午後,萬科兩筆境內債上漲近5%,截至收盤,萬科A(000002)收11.97元,上漲6.21%,萬科的“債務危機”疑雲瞬間化解。
自碧桂園陷入危機以來,為防止房企“暴雷”預言蔓延到萬科,鬱亮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在公開場合反復唱多房地產市場,力求自證無虞。其言論核心思想就是房地產顯然跌過頭,萬科顯然也跌過頭。
為向市場證明自己的信心,鬱亮不惜拉上總裁祝九勝,與萬科股價綁在一起。10月27日,萬科公告稱,未來三年,萬科董事會主席和總裁的獎金,將在年度凈利潤指標之上,新增加年度股價變動作為調節系數,對比指標則是公司A股每日復權收盤價的全年平均值。
但鬱亮的種種努力並未奏效,直到深圳國資委、深鐵站到他身後。
王石
在地產圈,萬科以職業經理人文化而聞名,但從“君萬之爭”,到“寶萬”之爭都證明,不論是王石還是鬱亮掌舵,大股東才是萬科真正的“定海神針”。大股東穩則萬科穩,大股東亂則萬科亂,當下市場寒冬之際,大股東的支持更是至關重要。
可以說,在鬱亮得到大股東支持的那刻起,這次“危機”的解決就基本沒有懸念,但萬科也並非就此高枕無憂。
今年前三季度,萬科合同銷售金額2806億,同比下滑10.8%,與市場同頻共振。這次市場的發難,與其說是針對萬科,不如說是針對房地產行業。
市場低迷之下,萬科難獨善其身,想要徹底擺脫“危機”預言,僅靠自己一傢努力,深圳一地支持,或許還遠遠不夠。
過去幾十年,萬科一直是中國經營最成功的房企之一,在今年8月以前,幾乎沒有人能想到,萬科會與“暴雷”兩個字聯系在一起。
然而經過三年的下行周期後,外界印象中的“優等生”也接連出現問題。今年8月,碧桂園、遠洋集團兩傢房企出險,“暴雷”潮的水位驟然提高。
前者是中國最大的民營房企,銷售規模一度接近萬億;後者則有兩大國資股東中國人壽、大傢保險坐鎮,被視為有“國資背景”的房企。
目前絕大多數出險房企的問題都可以歸咎於“高周轉”、“高杠桿”等因素,那麼混合所有制房企遠洋的出險則給一眾投資者上一堂課:國資背景並非“免死金牌”。
在遠洋集團債務危機浮出水面後,作為遠洋第一大股東的中國人壽,不僅沒有出資救助遠洋集團,還聯合同為險資的遠洋二股東大傢保險一同成立聯合調查組,進駐遠洋集團。
自碧桂園、遠洋出險起,鬱亮頻頻在公開場合唱多房地產,希望穩定市場情緒。
8月31日,萬科年中業績會上,鬱亮表示,市場的低迷持續已經影響到市場情緒,出現“超跌”的“過度反應”。
10月20日,鬱亮在一場媒體溝通會上稱,“政策肯定是有用的,但不是萬能的,不能指望一個政策就能徹底扭轉局面。”
雖然鬱亮堅持認為房地產市場接近觸底,但在同行的拉胯表現以及三季度大盤的低迷之下,市場傾向於給萬科和房市投“不信任票”。
10月17日,惠譽將萬科的未償高級票據評級從“BBB+”下調至“BBB”,萬科企業的發行人違約評級的展望為穩定。
在評級機構下場後,二級市場也“用腳投票”,萬科兩筆境外債價格開始暴跌。
評級下調、債券暴跌後,10月31日,萬科A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回應,稱並非公司基本面問題,主要是“市場情緒波動”和“境外市場出現有關公司的不實猜測”所致。
萬科回應後,市場繼續追問萬科:債券暴跌是海外投資者對國內房地產行業前景的反應,如果萬科看多房地產市場,對自身經營狀況充滿信心,為何不第一時間回購債券?
但實際上,對萬科來說,在此時回購債券,既無效果,也不必要,甚至會打亂公司正常發展節奏。
將時鐘撥回到兩年前,2021年9月,恒大“暴雷”,中資美元債市場劇烈波動,市場悲觀情緒同樣引發過類似質疑,一眾房企選擇回購美元債向外釋放積極信號。
那輪回購潮的參與者中,融信中國、正榮地產等公司在此後兩年相繼出險債務違約,至少回購四次的金輝控股也在9月被爆流動性減弱,現金無法覆蓋短債。可見,回購與是否“暴雷”並無必然聯系。
此外,此次暴跌的兩隻美元債並非明年到期的品種。目前,兩隻暴跌的債券到期時間分別為2027年、2029年,而明年到期的美元債價格目前在94美元左右,僅僅是略低於面值。
在市場低迷,且各傢房企都面臨“保交樓”壓力的局面下,公司必須持有足夠的現金,再加上目前的高利率和低匯率,用寶貴的現金去償還尚未到期美元債,是舍本逐末之舉。
11月6日的會議上,萬科管理層也表示,目前公司境外自有資金10億美元上下,加上境外平臺有大量境內外項目,分紅、股權退出獲得資金以及銀行端市場再融資,公司會如期兌付債券。
值得註意的是,萬科大股東深鐵在會上亮出支持萬科的“工具箱”,其中就包括“積極準備,擇機購買萬科在公開市場發行的債券”選項。
此外,與其他“暴雷”房企不同,萬科並非沒錢還債,目前其賬面現金1036億元,今年8月初,萬科還斥資27.4億,拿下北京通州永順鎮地塊,正如萬科管理層會上所言,“公司認為公司債券價值來自公司經營。資金應該最大化用在 經營本身,短期情緒波動,不應該影響公司經營戰略。”
短期償債無虞以外,最能平復市場負面情緒的,就是會議上來自深圳國資委和大股東深鐵的支持。
此前業內認為,“市場情緒波動”主要來源於碧桂園等房企的債務危機,以及一系列政策出臺後三季度房市大盤的低迷,而“不實猜測”則指向股權問題——同為混合所有制的遠洋出險後,有傳聞稱萬科的大股東或將減持,矛頭直指深圳地鐵。截至今年上半年,深鐵在萬科持股比例27.18%,穩坐第一大股東位置。
相比房地產市場周期性低迷帶來的懷疑,有關大股東減持的猜測對萬科來說更加致命。縱觀萬科歷史,不論是王石還是鬱亮掌舵,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穩健性都位於行業的第一梯隊,真正能讓萬科“傷筋動骨”的,從來都不是行業周期,而是“君萬”、“寶萬”兩次股權之爭。
因此,當市場對萬科的懷疑從是否會“暴雷”轉向是否會成為“下一個遠洋”,不論鬱亮如何唱多,都無法平息質疑。
雖然從股權結構上看,萬科與遠洋都是國資大股東坐鎮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但兩傢公司又有些許不同。
遠洋的國資大股東是險資國壽。由於資金體量大、久期長,加上與養老產業高度關聯,險資向來偏愛地產公司與不動產投資。
但近年來,受地產行業下行影響,險資對地產的投資日漸謹慎,因此在遠洋有債務危機苗頭後,國壽十分謹慎。“去年不少保險公司踩雷房地產,各傢現在都比較謹慎,而且國壽對遠洋的投資本身就有財務投資的性質。”有保險業人士對盒飯財經解釋道。
此外,今年險企業績普遍疲軟,三季度國壽凈利潤僅0.53億元,同比下降99%,此時加碼地產並不明智。
相比之下,深鐵和背後的深圳國資委選擇全力支持萬科。深鐵辛傑高調宣稱不僅對萬科“不減持”,還要“全力支持”。國資委則稱,在萬科遇到極端情況下,有足夠工具、資產和經驗在市場化、法制化基礎上,幫助萬科守住不發生經營風險的底線。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傢柏文喜表示,“萬科此次會議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表明公司與主要金融機構和資金方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並且公司領導層、主要股東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有著堅定的信心。”
雖然得到大股東鼎力支持,但萬科也無法高枕無憂。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剔除預收賬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約為50%,基本保持平穩,但季度營收894.2億元,同比下降31.6%。此外,其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474億元,對應賬面現金1036億,依舊有償債壓力。
目前看來,深圳國資委假設的“極端情況”,可能並非出自萬科內部,而是來自市場的持續下行。對萬科的信任危機也就是對房地產大盤的信任危機。
相對於萬科的體量,國資大股東的支持隻能算是“兜底”,想要徹底擺脫危機,還要依仗市場整體的觸底反彈。正如鬱亮所言:不能指望一個政策解決所有問題,現在需要解決三個問題,想買、能買、需要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