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紅利結束,通貨膨脹飆升,科技類股大跌,那些疫情期間強勁增長的“疫情股”的好日子徹底結束。而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疫情股,跑腿平臺Instacart也經歷殘酷落差:不僅業務大幅下滑,連上市都大打折扣。
跑腿平臺Instacart削減上市規模
發售現有股份為主
根據投資機構本周透露的消息,Instacart高管已經明確告知潛在投資者,他們並不打算發行太多新股籌集資金,而會以發售員工現有股份變現為主,尤其是早期員工所持股份。
這個消息並不令人吃驚,也早在外界預期之中。去年就有消息傳出,Instacart不會采用傳統的首次公開募股(IPO)方式,而是采用比較少見的直接上市的方式。
在公司上市這方面,總有一些公司選擇不走尋常路,尤其是科技公司。2004年谷歌就選擇直接跳過承銷商,以公開競標的“荷蘭拍賣”方式發行股份。近年來更有多傢新貴選擇直接上市,而不是公開募股。最知名的就是2018年上市的流媒體音樂平臺Spotify和次年上市的協作辦公平臺Slack。
與傳統IPO方式相比,直接上市沒有承銷發行的環節,也不需要承銷商。因為不發行新股,意味著並不需要更多融資,也不需要受到禁售期的限制,因此股票擁有更大的流動性,方便公司員工和股東隨時拋售自己的持股。
但兩者存在明顯差別的是,Spotify和Slack選擇直接上市是因為對自身業務充滿信心,也沒有太大的融資需求。而Instacart的情況卻並非如此。他們之所以決定跳過承銷商和IPO,更大的可能性是因為對自身估值沒有太大的信心,也對發股融資沒有什麼預期。
現在的市況,顯然不是IPO的好時機。由於美國通貨膨脹居高不下,觸及40年高點,急於遏制通脹的美聯儲今年以來已經連續三次大幅加息75個基點。頻頻加息不僅給美國經濟踩下急剎車,更讓投資者擔憂美國經濟會陷入衰退。
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美國股市結束過去兩年因為美聯儲無限放水的大牛市,今年以來急轉直下大幅走低。過去兩年領漲股市的科技類股,這回也是下跌最慘的行業。納斯達克指數今年以來已經累計下跌30%,而Meta、Netflix等公司更是跌幅超過40%。
股市嚴寒,自然會讓科技公司選擇按下上市暫停鍵。到本周三,美國股市已經有238天沒有出現規模超過5000萬美元的科技公司IPO,這也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長時間科技公司上市荒記錄。移動支付公司Stripe或許是估值最高的未上市創業公司(接近千億美元),他們也無限期推遲IPO計劃。其他疫情紅利股目前股價也走勢艱難。外賣平臺DoorDash股價已經縮水超過一半,現在的市值隻有220億美元,隻有2020年巔峰市值的三分之一。
股東員工著急套現
那麼Instacart為什麼還要在這樣的股市寒冬中直接上市呢?他們真的等不住。直接上市沒有禁售期,投資者、高管和早期員工們可以迅速售股變現;不必繼續等待解禁。
Instacart創辦於2012年,已經有十年歷史,在矽谷已經算是一傢老公司。對那些早期員工來說,上市是他們在這傢公司工作多年的最大期盼,對於投資者來說,他們也熱切希望可以變現投資回報。
股票上市就有流動性,這在現在的市況下也是一個小小的優勢,有助於Instacart從其他創業公司吸引員工,因為在目前的市況下,能上市已經是員工們的福音,其他創業公司的上市計劃更是遙遙無期。
實際上,Instacart員工已經沒多少耐心。一位Instacart的員工向新浪科技透露,今年7月底Instacart曾經通知員工參加周四上午十點的“重要”全員大會。大傢都以為公司會在這次會議上宣佈上市消息。因為此前公司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梅塔(Apoorva Mehta)宣佈,一旦公司上市他就會隱退。
然而,這場會議持續數個小時,卻始終專註於討論公司業務與產品更新,而對上市計劃隻字不提。員工們抱著滿滿的心參會,最終卻隻能帶著失望回去工作。“往好想,至少公司沒有宣佈裁員”,這位員工回憶那次會議時自嘲。
現在直接上市或許是Instacart在當前情況下最好的選擇。Instacart上一次融資還是在2021年3月,他們以390億美元的估值融資2.65億美元,籌集資金完全來自於現有股東,包括風投巨頭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和紅杉資本,以及富達投資(Fidelity)和普信(T. Rowe Price)等等。
那是Instacart最後的美好時光。Instacart籌集這筆資金是為招聘人才,提振業務,在上市之前沖一把業務量。投資者們也期待著從當時紅紅火火的股市中變現,得到豐厚的投資回報;創始團隊和高管員工更期待著上市,他們將因此變成千萬慎之億萬富翁。
但形勢很快就發生變化,一年之後已然是天差地別。今年3月,Instacart的估值已經暴跌40%,降到240億美元,幾乎跌到2020年的水平。按照這樣的估值縮水勢頭,去年投資者追加的投資基本是砸水漂。
然而,此次估值暴跌卻是Instacart股東和高管們願意看到的。因為按照2022年的股市狀況,現在的Instacart根本不可能以390億美元的估值上市,不太可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在二級市場上,Instacart股票的交易量極低。主動大幅降低估值,有助於Instacart股票恢復公允價格,才能幫助股東和高管們售股套現。
疫情帶來高速增長
雖然Instacart已經有十年歷史,但真正全面普及和迅猛增長還是在2020年3月之後。新冠疫情在美國全面爆發,各地紛紛陷入停擺居傢。由於擔憂病毒肆虐,諸多線下商店被迫關閉,“居傢避難”的民眾紛紛轉向網購采購日常用品,而Instacart這樣的跑腿采購平臺則迎來自己的黃金增長期。
在美國疫情全面爆發和各地停擺之後,Instacart的應用下載量就暴增218%,訂單數增長三倍以上。為滿足急劇飆升的送貨需求,Instacart不得不緊急在全美各地招聘30萬名送貨員。從每日生鮮到日用百貨再到常用藥品,隻要商店裡有賣,Instacart就能送貨到傢,而且還可以無接觸交付。
當時因為各地停擺而暫時失業的Lyft司機們,成為Instacart最理想的勞動力來源。當年8月,Instacart與美國超市巨頭沃爾瑪達成合作協議,在洛杉磯、舊金山、聖地亞哥等地推出當日送達服務。
2020年是Instacart業務的黃金時光。那年10月,Instacart在現有投資者籌集2億美元,估值達到177億美元。比起2018年底時期的78億美元估值翻一倍多。僅僅半年之後的2021年3月,這一估值又飆升到390億美元,翻整整一倍多。
當時的估值飆升是有數據支撐的。2021年Instacart營收繼續增長20%,達到18億美元。根據市場調研公司YipitData的統計數據,去年美國日用品遞送服務市場,Instacart的市場占有率達到52%。
Instacart的商業模式很簡單,沒有自己的商品倉儲。用戶在他們網站下單之後,Instacart的買手(送貨員)就從合作的線下商傢處提貨再送到消費者手中。當然,Instacart上的商品定價是高於合作商傢的,此外消費者還要支付服務費和配送費,還要給送貨員至少5%的小費。
這種純跑腿模式給Instacart帶來輕資產優勢,但隨著疫情爆發之後業務猛增,Instacart也不得不面臨著勞資糾紛的壓力,甚至引發政府部門的介入。幾乎從2020年3月開始,送貨員們就不斷威脅組織罷工,要求Instacat提供足夠的防護設備,要求提供疫情工作補貼,要求為密接與感染的送貨員提供帶薪隔離與病假。他們的訴求也引發工會組織的吸納投票,更吸引各地政府的介入施壓。
當年6月,華盛頓特區司法部長的親自談判下,Instacart終於同意為送貨員提供帶薪病假以及遠程診斷服務。2021年1月,Instacart首次開始裁員,但主要針對那些參加工會的員工,當然官方理由是因為合作商傢開始轉用自傢的送貨服務。
(Instacart訂單增長陷入停滯)
紅利退去增長堪憂
然而,疫情帶來的紅利來的快,去的也快。隨著美國各地逐漸解除停擺居傢,Instacart的美好時光也在消退。就在Instacart積極準備上市的時候,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都發生巨大變化,2021年3月的最後一次融資,成為他們的“印第安之夏”。
市場調研公司YipiData的統計數據顯示,Instacart的疫情紅利正是從去年3月開始消退的。2020年3月訂單數增長三倍的瘋狂業績早已成為歷史,2021年3月訂單數增長首次跌破100%,並在4月份出現負增長,隨後則完全陷入停滯。
就在沖刺上市的時候,Instacart卻陷入增長停滯,面臨著開拓新業務的壓力。去年8月,Instacart創始人梅塔辭去CEO職位,轉而擔任執行董事長。加入Instacart董事會隻有8個月時間的前Facebook App主管西蒙(Fidji Simo)接過CEO職位。
在她的推動下,Instacart在今年3月推出企業服務平臺,意在提振自己在企業市場的業務營收,推出面向商傢的廣告服務。此外,Instacart還在去年收購自動購物車和送餐軟件公司,試圖拓展自己的新業務線。在新CEO的帶領下,今年Instacart再度恢復增長,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營收分別增長15%和39%。
然而,未來Instacart的核心業務增長前景依然面臨著疑問。隨著疫情進入第三年,新冠疫苗的逐漸普及,Omicron變種毒性弱於此前變種,美國各地在今年第二季度逐漸解除各種防疫限制措施,甚至室內場所也不需要戴口罩。各大商場和超市都重新回到疫情之前人滿為患的場景。
盡管Instacart依然是美國日用品遞送服務市場上的首選,市場份額依然超過50%,但投資者更為看重的是未來增長空間。隨著DoorDash和UberEats今年開始從原先的外賣業務擴展到日用品遞送服務,Instacart未來也將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
物價飆升也給Instacart的業務前景蒙上一層陰影。隨著東歐戰爭爆發,今年第二季度油價和食品價格大幅增長,美國通貨膨脹率一度突破9%,達到40年未見的高點。美聯儲不得不連續大幅上調利率,但也引發對美國經濟硬著陸陷入衰退的擔憂情緒。
(在Instacart購物要平均多支付25%)
在這樣的通脹壓力和衰退預期下,如果消費者開始削減自己的支出,Instacart就成為他們最容易省下的開支。根據媒體的統計,通過Instacart購物享受送貨上門服務,平均要比自己去店裡購買多支付25%的價格。現在隻要自己去商場超市購物,就可以輕松省下這筆支出。
創辦十年之後,Instacart已經擁有960萬活躍用戶,50萬買手(送貨員),更在疫情期間成為最受關註的獨角獸企業。然而,在疫情逐漸退去之後,Instacart的增長空間和上市前景也逐漸陷入暗淡。這隻疫情股還能維持增長嗎?
文/鄭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