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多個部門、相關企業大力推廣可循環快遞包裝,加快快遞包裝“綠色革命”。“新華視點”記者近日采訪發現,在消費者收到的快遞中,紙箱、泡沫箱、塑料袋等傳統包裝占據主流,可循環快遞包裝日常生活中仍很少見到。
記者:張思潔、王皓、趙英博 編輯:秦交鋒 視覺:舒靜
投入量越來越多,終端消費環節仍少見
2020年12月,國傢發展改革委、國傢郵政局等8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1000萬個,快遞包裝基本實現綠色轉型。
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可循環中轉袋全網應用率達93.8%。2022年第一季度,可循環快遞箱(盒)應用規模達到758.69萬個。
記者采訪瞭解到,目前,多傢快遞企業已推出可循環快遞包裝。中通快遞現階段使用較多的循環中轉袋,大小約等於普通編織袋,可循環50次以上,高於普通編織袋的1至3次使用壽命;在山西省的年均使用量為500萬至600萬次。
2022年5月10日,順豐公司快遞員在用戶傢拆開可循環利用的快遞包裝準備回收。新華社記者 李欣攝
“2018年,順豐快遞推出‘豐BOX’循環包裝箱,目前我們主要用於寄送衣服、鞋類等物品。”山西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凱說。
京東研發的循環快遞箱“青流箱”,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等30餘個城市常態化使用。京東在生鮮業務中全面使用可折疊保溫周轉箱替代一次性泡沫箱,2021年共計使用6000餘萬次。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083.0億件,同比增長29.9%。相比龐大的快遞總量,可循環包裝占比相對較小。
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隻有少數消費者在個別品類商品中使用過此類包裝,不少消費者在生活中“從沒用過可循環快遞箱”,很多快遞員也表示“沒見過這種包裝”。
多位業內人士解釋,目前,可循環包裝多用於政府采購、電商平臺供貨等B端客戶,到C端客戶的相對較少。
回收成本高,實現循環難
記者調查發現,可循環快遞包裝成本高於普通包裝,在物流終端“最後一公裡”回收存在困難,導致推而不廣,市場認可度較低。
中通快遞山西管理中心總經理趙曉龍為記者算瞭一筆賬:以中通快遞單價36.5元的循環箱為例,在循環50次後,單次成本可降至0.73元,低於與其尺寸相近的4號箱成本。“但在回收過程中,循環箱會產生人工操作、掃描、車輛運輸等額外費用,無形中加大瞭快遞網點的成本壓力。”
事實上,此類包裝在實際生活中的循環情況與最初設計相去甚遠。西安市一傢物流公司的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此前曾在一段時間內推行過循環箱,但是很難達到設計的循環次數。
“雖然快遞員反復說明要把箱子退回來,但很多用戶並不習慣,想自己留著用或者賣廢品。還有用戶擔心使用次數一旦多瞭,循環箱不幹凈、不結實。”這位負責人表示,可循環快遞箱的破損率和丟失率較高,企業出於成本考慮,不得不把重心轉移到回收效率更高的B端客戶。
除材料成本外,由於“最後一公裡”配送以“求快”為首要原則,高昂的時間成本也讓很多快遞員對循環箱“愛不起來”。
2022年4月26日,在北京市一小區門口,快遞員在整理貨品準備投遞。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攝
一位從業者向記者舉例,一名經驗豐富的快遞員單日可派件200件左右,按工作8小時計算,單件派送時間約為2.4分鐘,而循環箱由於需要用戶當場拆箱再進行回收,派送時長平均為8分鐘。同等條件下,循環箱快件的派送效率隻有普通快件的三分之一。
在不少消費者看來,使用可循環快遞箱意味著“麻煩”。通常情況下,此類包裝需要用戶現場拆箱取貨,再由快遞員將包裝箱帶走回收利用。一些消費者出於隱私考慮,不願意現場拆箱。
對於學生族、上班族而言,取件時間受限,大部分快遞隻能被投遞在驛站或快遞櫃。“下班後回傢拆箱簽收,再等快遞員上門來取。”曾使用過循環快遞箱的西安市民楊女士表示,使用循環快遞箱“有點折騰”。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整體的快遞流通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逆向物流存在困難,導致大量循環箱在使用後無法再次回到物流網中重復利用。
暢流程、除壁壘,走出循環“死胡同”
自2021年3月12日起實施的《郵件快件包裝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寄遞企業應優先采用可重復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裝物,鼓勵寄遞企業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和回收流程,對包裝物進行回收再利用。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加快快遞包裝循環利用,實現綠色、環保、節約的目標,需要生產企業、寄遞企業、用戶等共同努力。
2019年11月13日,寄件員使用回收紙盒幫顧客包裝需要快遞的物品。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目前,業內尚未建立起統一規范的可循環快遞包裝生產和回收流程。雖然多傢快遞企業已推出各自品牌的可循環快遞包裝,但是在生產、使用和回收再利用環節,循環箱隻能在企業內部的物流鏈條中流動,這在無形中提高瞭循環包裝的使用成本,也限制瞭覆蓋面。
陜西科技大學包裝工程系副教授李志強表示,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協調物流領域主要企業形成統一的循環包裝運營模式,“隻有打破業內壁壘,才能讓循環包裝真正走入循環”。
業內人士建議,建立大數據平臺,完善可循環包裝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追蹤,使包裝逆向物流或就地處置成為可能;在社區、高校內增加可循環包裝回收點,做好循環箱的回收、清潔和消殺工作,減少損耗率和丟失率。此外,對環保包裝生產企業給予適當支持,提高全社會對可循環快遞包裝的認可度,讓循環包裝真正走進千傢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