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科技訊 7月7日消息,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主論壇科學前沿全體會議在上海圓滿舉辦,多位全球人工智能及相關交叉領域頂級科學傢、高校教授及業內外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全球化視野下的“通用人工智能與科學未來”。
重磅發佈:開啟通用大模型新時代
會議期間,上海AI實驗室與商湯科技聯合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清華大學發佈全新升級的“書生通用大模型體系”(以下簡稱“書生大模型”),包括“書生多模態”“書生浦語”和“書生天際”等三大基礎模型。
其中,“書生多模態”無縫整合語言、圖像、視頻等多種模態,首次實現通過自然語言定義視覺任務,並具有多模態交互和跨模態生成能力;升級後的“書生浦語”為支持8K語境長度的千億參數級語言大模型;“書生天際”具備千億參數,在全球首次實現對100平方公裡城市實景進行4K高精度建模及編輯。
在全面升級的同時,書生浦語也正式開源一個70億參數的輕量級版本InternLM-7B,以及貫穿數據、預訓練、微調、部署和評測五大環節的全鏈條工具體系。
大師論道:共商AI過去與未來
論壇現場,兩位AI頂級學者對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課題進行回溯與展望。圖靈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谷歌傑出工程師David A. Patterson(大衛帕特森),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英國皇傢工程院院士郭毅可分別帶來主題演講。
David A. Patterson發表題為《A decade of Machine Learning Accelerators: Lessons Learned and Carbon Footprint》的視頻演講。他提到,當前訓練某一模型需要產生大量碳排放,如果進一步提升模型準確度,排放數字可能會更大。而在未來,我們有辦法讓機器學習的能耗和碳排放降低。研究人員有望從模型、硬件、數據中心能效、數據中心位置四方面協同著手,大幅降低機器學習的能耗與碳排放。
圓桌對話:AI如何保障人類社會的可持續和良性發展
隨著模型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性能的不斷提升,大模型已成為推動人機交互革命的重要力量。由林達華教授主持,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IAPR/CAAI Fellow、HiDream.ai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梅濤、清華大學教授唐傑、復旦大學教授邱錫鵬、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王夢迪、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潘新鋼、微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楊健偉以及上海AI實驗室青年科學傢戴勃展開以“大模型驅動的交互新范式”為主題的圓桌討論。
人工智能如何賦能科學研究日益成為科學傢們關心的話題。大會圍繞“AI for Earth”召集全球地球科學專傢展開討論。對話由上海AI實驗室教授歐陽萬裡主持,聚焦於AI技術在地球系統基礎研究的最新技術進展和成果,以及AI大模型在地球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挑戰和發展趨勢。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席教授張捷、國傢氣象中心副主任代刊、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副總幹事兼預報部主任Florian Pappenberger、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Niklas Boers、北京大學長聘副教授林金泰及上海AI實驗室青年科學傢白磊共同開展主題為“AI for Earth: Building a Sustainable Future”的圓桌對話。
四個小時的大會,見證前沿成果的發佈與AI從業者的理想和熱忱。WAIC科學前沿全體會議將繼續承載學術前沿性與國際開放性的屬性,成為銘刻全球AI科研成就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