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B站沖浪的時候,發現一期東南衛視的幫忙類節目,裡頭上演一場抓馬好戲。有位姓謝的女士,在福州的一傢華為體驗店裡,花 3999 元買一臺 “華為智選手機”。
等回到傢之後,她總覺得自己買的這臺手機有哪裡不對,懷疑自己有可能買一臺 “ 假 ” 的華為手機。
因為她發現,隨機附贈的配件和禮品上,貼滿華為的 Logo,唯獨就花錢買來的手機上,沒找到任何的華為標識。
不光 Logo 叫做什麼 “ TD ”,連盒子上也隻能找到鼎橋這兩個字。
就更別說手機的參數信息頁,裡面赫然的寫著 “ 鼎橋 M40 ” 的大名,用的處理器還是 2 年多以前發佈的天璣 1000+。
難道說,華為在自傢的線下店裡,真就堂而皇之的賣起來 “ 官方山寨機 ” ??
是,但也不是。
簡單來說,鼎橋就是一款華為為規避美國制裁,繼續生產 5G 手機而推出的官方貼牌機。
根據天眼查的數據顯示,鼎橋早在 2003 年就在中國香港註冊成立,那時候名字還叫「 TD TECH HOLDING LIMITED 」。
而這傢公司目前的副董事長徐直軍,是華為好幾傢公司的董事、董事長或法人。
鼎橋 M40 在外觀上,除背後 “ TD ” 的 Logo之外,和 Mate 40 Pro 長的一毛一樣。
但實際上鼎橋 M40 上所用到的硬件配置,相比 6000 多元的老大哥華為 Mate 40 Pro,差出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特別是這顆聯發科天璣 1000+ 的處理器,可能連麒麟 990 都還比不過。
發覺自己被騙的謝女士,在第一時間帶著記者朋友沖到店裡,要求商傢退貨。
然而店員卻氣定神閑的拿出一張粉色的簽名單,表示謝女士在交易之前知道之前,明確知道這就是 “ 華為智選手機 ”,並同意這款手機不支持 “ 7 天無理由退換貨 ” 的規則。
這一下就把謝女士給搞蒙,在簽確認單的時候,她並不清楚上面寫的內容,也恐怕不知道這臺手機不支持七天無理由退換貨。
接下來的劇情就是雙方的相互拉扯。
謝女士覺得,自己在購買時受到誤導,她在店員的推薦下,以為 “ 華為智選手機 ” 就是華為手機。
但按店員的說法,鼎橋就是 “ 華為智選手機 ”,買賣的時候也簽告知書,沒有欺騙,不是假貨。
而在記者對店員問道,“ 鼎橋手機是不是華為手機的時候 ”,店員卻隻能給出 “ 鼎橋手機是華為智選手機 ” 的標準話術回答。
我自詡多少還算懂一點數碼產品,在看店傢這樣的說法之後,也給繞的雲裡霧裡的。
簡單來說:“ 鼎橋手機是華為智選手機,但不是華為手機。”
在華為 JD 的自營旗艦店中,有掛著專門有一整個類別的 “ 華為智選手機 ”。
這些手機無一例外都是華為的貼牌,其中像鼎橋、Hi Nova、麥芒等品牌,都有著各自的 Logo 和名字,雖然外觀長的像嫡系部隊,但還是被歸類在 “ 華為智選手機 ” 中。
很難說一個走進華為門店、咨詢店員應該購買哪款手機的顧客,能在這一組套娃之下全身而退。
有意思的是,在謝女士的事兒被媒體報道出來之後沒多久,福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突擊檢查這傢華為授權體驗店。
在被問道 “ 鼎橋手機是華為手機嗎?” 的時候,店員表示華為智選手機不屬於華為手機。
而在監察人員指出銷售單上為什麼沒寫的 “ 華為智選 ” 而沒有直接寫明是 “ 鼎橋 ” 手機的時候,店員小哥表示已經和總部反饋相關的問題。
好消息是,在報道出來之後沒多久,這傢華為店就給謝女士把手機給全額退款。
壞消息是,這條監管局造訪的視頻在監管局的抖音號上已經找不到。
不過這樣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發生,之前在小紅書上,也有用戶吐槽過自己本來想買華為 P50 ,卻鬼使神差的買成鼎橋 P50。
也有購買另外一款 “ 華為智選手機 ” Hi Nova,才發現自己買的也不是 “ 華為手機 ” 的。
甚至還有些網友發現,自傢附近的華為授權店裡,鼎橋的樣機已經被貼背膜,明目張膽的混淆視聽。
不知情的消費者們似乎就像是一條被摁在砧板上的魚——隻有挨刀的份兒。
往深說,華為明面上可能並沒有做錯什麼。
他們隻是在店裡用官方貼牌的方式,來賣自傢的 5G 手機,並冠以一個 “ 華為智選手機 ” 的名號,它並沒有妨礙到 “ 華為手機 ” 的銷售。
這就好比你在瘋狂星期四當天跑到 KFC,發現 KFC 上一款其他新品,它並沒辦法阻止你花 9.9 買兩塊原味雞。
但實際線下店在實際推薦購買的操作上,顯然是耍一些小聰明。
他們讓本來想購買 “ 華為手機 ” 的顧客,轉而購買價格更實惠的 “ 華為智選手機 ”。
在這過程中,不管店員有沒有主動解釋清,隻要消費者和店傢之間有那麼一層信息差在,大概率就會以為自己買的是對的產品。
類比一下,如果 KFC 店員把我的原味雞換成其他東西塞進袋子,卻又沒和我說,在拿回傢大快朵頤之前,一般是不會發現出問題的。
雖說手機和雞塊都有一個 “ ji ” 字,但從價值上來衡量,恐怕要吃錯一年的炸雞,或許才抵得上買錯一次手機。
這沒有多少人是能擔得起。
總的來說,我還是願意相信,這隻是華為的經銷商,在銷售策略上的失誤,和華為本身的關系並不大。
華為這兩年被美國制裁、生存艱難所有人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但作為既得利益者,我覺得,華為還是有義務監管和把控這樣的情況發生。
消費者有權利知道,自己買回傢的到底是一臺什麼手機,這是買賣雙方最基本的知情權。
如果讓消費者以這樣的方式去擔待,我覺得,消耗的隻會是華為這十年積累起來的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