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泡泡瑪特公司名稱裡的泡泡兩個字不太好:克股價。這傢銷售潮流玩具的公司,股價已經從2020年年底上市後最高的106港元跌到22港元,足足跌去:80%。巔峰時接近1500億港元的市值,如今隻剩300億港元。
圖源:雪球
泡泡瑪特股價下跌的原因,主要還是跟業績有關。
上周五,泡泡瑪特發個公告,說預期 2022 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 30% 以上,但,凈利潤最多將減少:
35% 。
這是泡泡瑪特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凈利潤下滑。
至於業績下滑的原因,泡泡瑪特說是因為今年上半年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出現的疫情( 它的用戶主要分佈在一二線城市 )。
實體店鋪關門、電商物流受阻、消費者消費意願降低,三殺之下,泡泡瑪特表示壓力很大。
圖源:泡泡瑪特公告
這個解釋是非常合理的,但,上市高峰至今連綿跌去 80% 股價,光靠疫情,是解釋不的。
上市即巔峰
泡泡瑪特在剛上市時,對投資者來講似乎是一塊又大又圓的美味蛋糕。
2018 -2019 年,泡泡瑪特總營收分別為 5.15 億元、16.83 億元,同比增幅為 225.49%、227.19% 。
也就是說,連續兩年實現兩倍增長。
毛利率方面,2017 年是 47.6%,2018 年提高到 57.9%,2019 年提高到 64.8% 。
所以,泡泡瑪特的凈利潤也是一路攀升,從 157 萬提高到 4.5 億,三年翻:
287 倍。
圖源:泡泡瑪特招股書
就這個數據,誰看不迷糊?
收入連續翻兩番、毛利率、凈利率不斷提高,在這樣的業績表現面前。。。
什麼都不用說,請一定要收下我的錢!
圖源:《 Futurama 》
於是,泡泡瑪特的市值就被炒上 1500 億港元。
遙遠的記得,那時候還有傳言說,券商組織機構去調研,男基金經理和年紀稍大的女基金經理都不看好,但 90 後分析師都很看好。
雪球現在還有當時的相關帖子能找到
那時候,很多人管泡泡瑪特叫“ 90 後的茅臺 ”。
可是這還沒過多久,泡泡瑪特的業績就開始變臉。
收入這塊,2020 年收入同比增 49.31% ,2021 年同比增長 78.7%,增速雖然沒有前兩年那麼亮眼,但也還是高速增長。
不過,其他指標就不好看。
毛利率在 2020 年下降到 63.4%,然後在 2021 年繼續下降到 61.4% 。
凈利率同樣一步一個臺階地下降,先降到 20.8%,再降到 19% 。
圖源:泡泡瑪特 2021 年年報
變臉原因
那麼,泡泡瑪特的經營出什麼問題?
對於毛利率下滑,官方的解釋是:
主要由於我們提高產品的工藝質量,產品工藝愈加復雜,以及 2021 年原材料成本上漲導致毛利率下降。
凈利率下滑,官方解釋是:
門店數量增加、銷售員工人數增加、線上渠道的宣傳推廣增加,導致銷售、管理費用提高。
工藝、原材料、門店和員工好理解,其他的費用提高是哪來的?
這就要從泡泡瑪特的生意說起。
泡泡瑪特做的是潮流玩具生意,前期需要獲取 IP 授權,進行創作,制成玩偶( 玩偶裝在盲盒裡,消費者需要拆開盲盒才能知道自己買到什麼款式的玩偶 ),然後通過電商、門店等渠道賣給消費者。
圖源:泡泡瑪特招股書
其中,IP 是泡泡瑪特的業務核心。
IP 可以由公司旗下的藝術傢自己設計,也可以通過簽約全球各地的藝術傢來獲取獨傢授權,也可以是與米奇、火影忍者、海賊王、哈利波特這樣的內容 IP 合作,進行聯名。
泡泡瑪特分別把它們稱作自有 IP,獨傢 IP,非獨傢 IP 。
圖源:泡泡瑪特招股書
相比較而言,自有 IP 和獨傢 IP 通常隻有形象,沒有故事,因此也就少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羈絆,黏性較弱,但成本較低,所以毛利率較高。
而火影忍者等內容 IP 需要支付一筆授權費才能進行開發,所以毛利率低於自有 IP,優點是自帶粉絲基礎。
前期,泡泡瑪特的收入主要靠 molly 這一 IP。
2017-2019 年,molly 分別貢獻幾乎所有的收入,62.9% 的收入,32.9% 的收入。
圖源:泡泡瑪特招股書
但,每個 IP 都是有生命周期的。
2020 年,molly 系列的收入出現負增長,從 2019 年的 4.56 億元降至 3.56 億元。
2021 年,正值 Molly 誕生十五周年,泡泡瑪特持續推出 molly 新品,與高達、味可滋( 伊利旗下風味奶品牌 )等品牌進行跨界聯名合作,舉辦主題展,才停住 Molly 收入下降的勢頭。
這些舉措,使得 2021 年 Molly 收入大幅上升,達到 7.05 億元。
難受的是,另一個 IP —— PUCKY 又出現收入下滑。
PUCKY 系列 2020 年的收入為 3 億元,到 2021 年隻剩 1.82 億元。
圖源:泡泡瑪特 2021 年年報
對此,泡泡瑪特的解決方法是推廣其他的 IP,試圖以量取勝。
目前,泡泡瑪特共運營 93 個 IP,包括 12 個自有 IP、25 個獨傢 IP 及 56 個非獨傢 IP。
在 2021 年的財報中,自有 IP 下出現小甜豆、SKULLPANDA、Dimoo、Bunny 這些新面孔,但它們貢獻的營收並不高。
這些新 IP 在未來能否挑起營收大梁,仍是未知數,但關於新 IP 的推廣和營銷費用、前期設計和開模成本等,都先花出去。
看來,泡泡瑪特造 IP 的路數,也有文化產業的通病:
事先誰也不知道消費者會不會買賬,往往是碰運氣。
舉個例子,在推出《 陰陽師 》手遊後,網易 2016 年第四季度的在線遊戲服務收入達到 89.59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62.8%,環比增長 35%,網易交出上市以來最好的一份財報。
而到 2017 年第四季度,雖然網易自主研發《 荒野行動 》、《 終結者2:審判日 》、《 楚留香 》等多款手遊,但都沒能抵消《 陰陽師 》熱度下滑的影響,當季度在線遊戲服務收入為 80.04 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 10.7%。
同樣的道理,或許我們也應該對泡泡瑪特通過孵化新 IP 順利接過老 IP 營收大旗的想法,抱有一絲懷疑:
暢銷 IP 或許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期望泡泡瑪特的營收一直像前些年一樣翻倍增長,是不現實的。
除 IP 產業本身不穩定的特點之外,泡泡瑪特還面臨同行競爭的問題。
2019 年,雖然泡泡瑪特在潮流玩具市場零售市場的占有率排名第一,但也隻占:
8.5% 。
潮流玩具市場還是一個很分散的行業,受關註程度當時還沒那麼高。
而當泡泡瑪特上市後,這個悶聲發大財的行業被暴露在聚光燈下,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
本編輯部拉取天眼查中中國潮玩相關企業註冊量的數據,制一張表,你可以看到,泡泡瑪特上市之後,潮玩相關企業的註冊量同比暴漲 255% 。
然而,在一眾競爭對手面前,泡泡瑪特沒有建立起絕對優勢。
拿 IP 來說,泡泡瑪特可以做自有 IP,其他公司也可以( 這種 IP 不太需要故事,隻需要形象 );泡泡瑪特可以拿授權,其他公司隻要舍得花錢,也可以拿授權。
在制造上,泡泡瑪特的玩具主要委托第三方工廠制造,泡泡瑪特負責質量監督,這方面也沒有太多門檻。
在銷售渠道上,泡泡瑪特建立電商+門店+自動售貨機並立的銷售渠道,很猛。
不過,它的競爭對手甚至有現成的。。。
比如名創優品旗下的 TOP TOY 同樣有天貓旗艦店,並且可以依托名創優品在國內的 3168 傢門店,深度觸達消費者。
在價格上,就更拉不開距離,除去 IP 費用,大傢都是代工,產量上來大差不差。
在銷售模式上,泡泡瑪特的 “ 盲盒 ” 式銷售,被認為是帶動復購的 “ 成癮式利器 ”,而這,也很容易模仿甚至升級。
比如,三星堆博物館、河南博物館推出的考古盲盒,將藝術品仿制品藏在泥塊中,消費者購買後需要用附贈的洛陽鏟挖開泥塊,才能知道買到什麼款式的藝術品。
這不僅模仿盲盒,還模仿出新的花活兒。
圖源:淘寶買傢秀
這就像 “ 每日堅果 ” 一樣,這種將各種堅果混在一起賣的形式一開始是由沃隆首創的銷售手段,卻被三隻松鼠、良品鋪子、洽洽等零食品牌搬走發揚光大。
同理,近些年潮流玩具的市場會被競爭對手分流,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為提高品牌競爭力,泡泡瑪特需要提高玩具的工藝水平,同時還需要加大廣告營銷吸引用戶,這又導致凈利率下滑。
總的來講,IP 文創行業本身的業績不穩定,加上潮玩市場從紅利期進入競爭期,泡泡瑪特身上的光環逐漸暗淡,估值的泡沫,也被逐漸戳破。
泡泡瑪特的創始人王寧早年在接受時說:
“ 泡泡瑪特有一個宏偉的目標,就是五年後成為國內最像迪士尼的那傢公司。”
但顯然,泡泡瑪特在 IP 這方面,跟迪士尼差的有點太遠,他們的 IP 更像是空中閣樓,不像迪士尼一樣有深厚的內容文化底蘊。
本編輯部認為,與其說是迪士尼,某種意義上,泡泡瑪特更像是樂高。
同樣是制造門檻不高的玩具,同樣是門檻不高的銷售形式,同樣是在創造或不停地做熱門 IP 聯名,同樣是熱門款被用戶私下炒來炒去。。。
泡泡瑪特相比樂高欠缺的,除爐火純青的 IP 運作手法( 這個可以慢慢練 ),在於沒有更高的可玩性,樂高的可玩性可以充分釋放人們的創造力,也可以充分的創造朋友、親子間的線下互動場景。
或許,讓產品具有更高可玩性,是泡泡瑪特未來的出路之一。
當然,據說他們正在籌劃自己的主題樂園,真的往迪士尼那個方向去,這可能也是出路之一。
不過,樂園生意,可是相當難啃的一塊骨頭。
話說回來,雖然泡沫破,泡泡瑪特依然是一傢能賺錢、有增長的公司。
至於未來如何,還有沒有可能再次重臨千億市值。
就看轉型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