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深響(ID:deep-echo),作者:呂玥 亞瀾,授權站長之傢轉載發佈。
大模型,大機遇。輿論喧囂幾個月,有能力的企業都在搶占生態位。
芯片層,英偉達憑借其GPU優勢,成為ChatGPT熱潮中最先賺到錢的人,博通、微軟、谷歌也都緊盯著芯片機遇,出門問問CEO早前也表示,大模型創業,門檻至少需要5000萬美元,其中的2000萬美元就是用來購買算力的;字節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雖然不做大模型,但也發佈大模型訓練雲平臺占位基建;百度、阿裡、華為、商湯等大公司,以及以MiniMax為代表的創業公司,都已經在大模型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再把各種產業鏈細分概念股都算上,大模型產業生態還能更豐富。產業鏈的豐富將觸發新一輪變化,比如更多玩傢參與的“大模型混戰”,以及應用層的百花齊放。
從近期的行業動態來看,國內廠商正在“默契”地奔向辦公場景,將辦公作為大模型落地的第一站。
但“工具+大模型”的解法可能不適用於缺乏優勢獲客渠道的創業公司。在英偉達NVIDIA初創加速計劃的閉門活動中,泰嶽梧桐資本合夥人楊揚提到應用層的一些機會可能產生於AR或其他下一代消費品與ChatGPT結合的原生性應用創造方面。「深響」解到,目前不少SaaS企業已在接入各類大模型,為自身產品做智能化改造。
大模型生態正在加速繁榮,但繁榮能夠持續多久,取決於行業能否在應用層有質的突破。落地應用是技術進步的永恒母題,關系到公司能否建立健康的業務模式,產業能否形成正循環。
為什麼是辦公?
辦公是當下大模型最清晰的應用場景之一。
4月7日,阿裡雲宣佈大模型“通義千問”開始邀請測試。不到半個月時間,釘釘就帶來大模型落地成果展現。在2023春季釘峰會上,釘釘總裁葉軍現場演示釘釘在接入大模型後,如何輸入斜杠“/”在釘釘喚起10餘項AI能力。利用斜杠“/”,用戶可以在文檔中生成文字或圖片,在群聊裡快速總結並生成摘要和待辦,在視頻會議裡生成核心紀要,還可以隻靠一張圖“拍照生成應用”,操作門檻比近年行業熱議的“低代碼”更低。
除釘釘,百度也將“文心一言”應用在內部工作平臺“如流”上。據解,百度此次在內部發佈的智能工具涵蓋文本和圖片生成、代碼推薦兩個場景。面向B端,“百度智能雲”近期公佈文心一言企業服務在辦公、政務、電商、金融、旅行等場景的內測demo,展現文心一言如何幫助使用者生成PPT內容大綱、撰寫報告等。
阿裡巴巴和百度都有自己的大模型,也都把辦公場景作為大模型落地首選。與此同時,辦公場景裡的應用也試圖依靠AI的加持緊跟浪潮。除金山辦公的WPS AI,近期飛書推出智能AI助手“My AI”,印象筆記也推出“印象AI”。
這些AI能力,在邏輯上和微軟此前發佈的Copilot有諸多共通之處。
今年3月,微軟把GPT-4整合進Office全傢桶,消息一出立即在全球引發熱議。有微軟珠玉在前,國內的廠商幾乎無需再對辦公場景下的AI產品做市場教育,需要的更多是抓緊時間公佈自傢的產品。
不少行業動態都在驗證這一點。2023春季釘峰會上,葉軍提到,以往釘釘的新功能需要主動找客戶試用,而這一次,客戶紛紛要求自己“必須第一個試用”。
除需求端的熱情,辦公本身也確實是合適的技術落地場景。
一方面,辦公場景覆蓋的人群足夠廣,需求足夠高頻。以釘釘為例,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2年11月,釘釘的月活躍用戶數達2.53億。另一方面,辦公場景下的需求通用且具體,職場人都要做“腦暴”、PPT、投票,不同行業的公司都有模版化的人事、財務、報銷工作,這些都適合用“基於大模型調優小模型”的思路來做升級。
再者,和To B高度關聯的辦公場景,也高度符合大廠的產業互聯網戰略。通義千問之於阿裡雲和釘釘,文心一言之於百度智能雲,有著類似的價值。大模型的出現是對已有業務方向的延伸和突破,能否在客戶最有“體感”的辦公場景裡先下一城,將決定著雲廠商能否搶先邁出下一步。
「深響」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到,相比ChatGPT在用戶端的熱潮,國內廠商更願意談大模型和產業的結合。“客戶”和“MaaS(模型即服務)”是高頻詞,“接入我們的大模型”是共同目標。
正因如此,一種接近於“著急”的情緒彌漫在行業。葉軍在現場演示釘釘AI能力時,並不避諱生成內容不盡人意的現實,強調未來AI輸出的結果會隨著大模型的迭代得到優化。此外,行業在AI能力上,時常發佈的是“期貨”而非“現貨”。先“有”再“優”,成行業在本輪大模型及大模型應用軍備競賽中的重要思路。
成功落地才是真價值
當然,無論是大模型在辦公場景的落地,還是此前掀起熱潮的ChatGPT形態的聊天機器人,這些都隻是剛剛開始。
比爾·蓋茨在《人工智能時代已經開啟》中表示,自1980年首次看到圖形用戶界面以來,OpenAI的GPT人工智能模型是他所見過的最具革命性的技術進步。王小川在用完ChatGPT之後,斷言“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這些稍顯激進的判斷,都在極大地擴充大模型應用的想象空間。
源碼資本合夥人黃雲剛提到,大模型將作為基礎平臺支持無數智能應用。浪潮將催生三類機會:
一是原有產品因AI的加入變得能力更強,好比電商因為加入推薦引擎而獲得突破;
二是因新技術的產生,很多產品有機會重做一遍,類似於從PC到移動互聯網的變化;
三是更好的模型和更低的成本解鎖全新場景,催生此前未曾想過的應用。
目前,海外的應用切入點主要分為幾類:以New Bing代表的下一代搜索,以Midjourney、Stability.AI為代表的AI繪畫,Runway所代表的視頻生成產品,Jasper.ai代表的行業工具。此外,代碼生成、個人助手、社交社區也是目前較受關註的應用方向。
相比之下,國內雖有已有各種嘗試,但標志性的大模型應用還在醞釀中。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采訪,創世夥伴CCV合夥人梁宇表示,現在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奇點時刻,也是商業化應用的前夜。AI大模型還沒有經過大量的商業包裝和訓練,需要從業者像園藝師一樣去修剪,形成符合行業規律的商業化產品。
華創資本合夥人熊偉銘則提到,“現在AI的基礎設施有點像上世紀90年代末時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由於AI基礎設施還沒搭建好,國內還沒有出現特別好的公司。
不少觀點興奮於大模型帶來的機遇。這裡面既有技術本身帶來的想象空間,也是行業期待的折射。在移動互聯網紅利幾近消失的情況下,創業者和投資人,以及不斷涉足同行業務,試圖以此搶占空間的大公司們,都渴求一個“靈藥”般的變量,讓行業突破現有的天花板。
大模型承載很多期待。以困擾許多廠商的“標準化-定制化”平衡難題為例,在阿裡雲的設想中,預訓練大模型帶來的新可能表現為,企業隻需將數據放在專屬數據空間,用於大模型自動學習,然後就能生成企業專屬的大模型。相比原本“什麼都要從頭做”的業務模式,大模型提供效率更高的選擇。
再以釘釘為例,在最佳狀態裡,不管什麼行業的公司,都能用斜杠“/”這種標準化的方式開啟智能化升級。AI直接改變原有的業務思路。在葉軍的“暢想”中,未來企業可以借助釘釘這個入口,訓練自己的專屬大模型。每傢企業都可以有專屬的、深刻理解自身企業業務知識的智能客服、智能導購、文案助手、AI設計師。
但這些變化目前還處於“展望”階段,依然有很多問題等待解答——應用本身給客戶、用戶帶來的是顛覆性的體驗升級,還是隻是疊加優化?大模型成本高,在習慣“免費”或“低價”的競爭環境裡,To B應用如何建立健康可持續的收入模式?要先“有”再“優”,廠商自己乃至整個大模型生態,需要進一步突破的是什麼?
種種問題,都需要一個成功的落地應用來給出答案。
和上一次AI浪潮相比,這一次由大模型掀起的浪潮依然要面對落地應用和商業化能力的考驗。AI四小龍曾經被質疑的“巨虧”問題,也將以新的形式被提起。
無法否認的是,大模型浪潮有多重助推力,輿論情緒是其中之一。而目前,輿論端大模型的降溫已經開始,這一切到底是一股風還是推動人類前進的新動力,關鍵還要看落地應用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