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網絡瘋傳一條關於杭州市政府3月1號取消限行的“新聞稿”。然而,反轉來得很快。據浙江之聲報道,真相是:16日下午,杭州某小區業主群討論ChatGPT,一位業主開玩笑說嘗試用它寫篇杭州取消限行的新聞稿,隨後在群裡直播使用ChatGPT的寫作過程,還把文章發在群裡。有些業主不明就裡,截圖轉發,導致失實信息被廣泛傳播。
原來,這是一場由AI寫作引發的烏龍,讓人哭笑不得。事後,涉事業主在群裡道歉。這件事情也看似結,卻結結實實給我們提個醒:人工智能制作的假新聞,看起來比那些網友粗制濫造的謠言更像“新聞”,也勢必會引發更廣泛的傳播。
其實,我們早就應該明白,無所不能的AI,當然也可以造謠,或者準確地說,也可以被用來造謠,以及無意中形成謠言。
近些年,在社交平臺的席卷下,人人皆可創作,內容的龐雜與劣質、傳播的失真與不確定性,都一再被詬病。現在,不僅用戶可以生產內容,AI也可以,信息池也就更加雜亂。有些時候,謠言的制造者和傳播者都是無意識的,他們有的是誤以為真,有的是在不確定真假的情況下私自分享,當這兩種情形的量足夠大時,謠言傳播便形成規模。
關於杭州取消限行,有杭州朋友一周前就在群裡討論,期間大傢也陸陸續續分享一些各自看到的信息,其中就包括這份ChatGPT寫的“新聞稿”,一開始還有朋友在群裡問“消息保熟嗎”,回答當然也是不確定的。不確定,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社交媒體時代的信息生態。
在最開始分享ChatGPT創作的那個微信群,至少會有“肇事者”的解釋,以及內容誕生的來龍去脈,但是被分享到更多群聊、朋友圈、短視頻平臺後,“新聞稿”就成孤零零的消息,大眾不知道它從何而來、什麼時候發出的,隻能看見內容本身,然後將信將疑,“且傳且圍觀”。
或許有人會說,最後解釋清楚不就行,沒必要擔心。但問題是,廓清真相需要一個過程,真相覆蓋謠言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這還隻是一個關於限行的假新聞,如果是和股市、投資等商業活動有關呢?市場變幻莫測,必然會受到假新聞的影響,最終給一些投資者、從業者甚至消費者帶來損失。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AI也不例外。我們當然要積極地擁抱新技術、新事物,讓它們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提供助力甚至是動力,但同時也要註意規避潛在的問題和風險,且這個工作有必要盡可能提前。現在,ChatGPT寫出以假亂真的“新聞”,就是一次警告。
法律是科技的韁繩,我們要始終確保科技駛入正確的方向。當發明傢造出第一輛汽車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想到《交通法》,面對AI,同樣如此。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關於AI的立法,一定會逐漸補位,但我們要對這一事項有充分的預見性,以及行動的迫切性。
值得一提的是,被稱為全球首部人工智能立法的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將於3月底在歐洲議會進行投票。不久前,馬斯克也表示,“AI安全需要立法保護,無論是飛機、汽車還是醫療,任何先進技術都可能威脅人類安全,而AI對於人類來說,則是一個更大的安全隱患。”為AI立法的共識,並不難達成。
技術的問題,需要技術化地解決。比如,能否通過程序上的設置,給AI的假設性創作打上“純屬虛構”、且無法抹掉的標簽?類似的修補和規范,也有待探索。
當我們在為ChatGPT打開的新世界而激動萬分時,那一絲冷靜,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