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設計教父”之稱的德國設計師迪特·拉姆斯曾說過:“模仿是最真誠的奉承。”模仿與被模仿,在汽車行業裡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尤其是在特斯拉推出Model3成功席卷全球之後,廣大車企似乎把模仿特斯拉的設計當做是一種正確的致敬方法。
但人傢特斯拉是“摸著石頭過河”,其他車企卻是“摸著特斯拉過河”。學好就是成功上岸,學不好那可就是跌落河底。
“當初有多愛,現在就有多曬”
這其中,被模仿得最多的設計,莫過於Model 3和Model Y上的全景天幕。
每到夏天的時候,愛美的特斯拉Model 3/Y車主們,通常都會形成一種默契——上車就穿著那種能包住所有裸露皮膚面的防曬衣,再帶上一副大墨鏡。
因為Model 3/Y都采用全景天幕的設計。與傳統的全景天窗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沒有遮陽簾。像特斯拉的天幕是隔斷式的,後排位置的天幕可一直延伸至後風擋,所以如果你是坐在後排的話,幾乎就是全方位享受日光浴。
截圖均來自小紅書
但並不是所有的車主,都樂意享受這種大自然的饋贈。於是,在特斯拉後市場裡,遮陽簾就賣得格外走俏,一套售價1680元的遮陽頂,基本上每半個月就能賣出上百套,整個夏天都處於搶貨狀態。而相比上千元的後裝方案,有一些腦洞大開的特斯拉車主們,直接用兩塊錢的報紙,將全景天幕糊起來。而對於那些臨時乘坐特斯拉Model 3/Y後排的朋友,就隻能默默地地撐起太陽傘。
當然,設計全景天幕的出發點是好的——提升車內座艙空間。因為,純電動車的電池組高度普遍會在10到15厘米左右,受限於底盤電池組的高度,如果采用傳統的天窗結構,給人感覺會比較壓抑。而全景天幕能夠緩解一些,車內垂直高度有限的問題。
特斯拉Model 3後排(圖片來自汽車之傢)
實際上,特斯拉始終沒有放棄對車頂設計的探索。早在特斯拉Model X上,就采用類似直升機艙的全景式前擋風玻璃。曲面前風擋面積達到2.9平方米,是傳統前風擋大小的兩倍。而留給前排乘客的,隻有兩塊特別小的可折疊遮陽板,所以,Model X車主同樣也可以享受充足的“日光浴”。
特斯拉Model X(圖片來源:特斯拉)
有趣的是,無論是全景式前擋風玻璃,還是全景天幕,都引來全球,尤其是中國車企的效仿。結果自然是如出一轍,同樣引發用戶的頻繁吐槽,小鵬G3就是最好的例子。這款車采用與Model X類似的全景前擋風玻璃,同樣也繼承後者的缺點。
小鵬G3 圖片來源:小紅書
“夏天坐在G3這車裡簡直就是暴曬。”一位小鵬G3車主告訴虎嗅:“有一次,坐副駕的女同事跟我吐槽,開這車得把自己防護起來。在意防曬的女生,發現之後問題之後,估計不會再買G3這樣的車。另外,這位車主還表示,因為前擋風玻璃一直延展到頭頂,所以到冬天室外溫度低於零下的時候,頭頂會感覺特別涼。“車裡帶著毯子,空調開到最大也沒用。”
圖片來源:懂車帝
今年7月,懂車帝在50℃的條件下,對40多款新能源車進行夏季測試。測試發現,所有帶天幕、天窗車型的車頂玻璃紫外線隔絕率均在90%以上,用戶無需擔心陽光直射會曬傷駕乘人員。但防曬不一定隔熱,廣汽AION Y、比亞迪秦PLUS EV、小鵬P5等紅外線隔絕較差。
因為,隔絕紫外線隻是做到最基本的防曬,陽光中的紅外線才是熱量的主要來源。
最近一年內新出的車型,通過技術手段逐漸把隔熱的問題解決。比如嵐圖FREE用波音787同理的電控調光玻璃,可以實現超過78%的隔熱率。還有,智己L7通過復合夾層玻璃的工藝,來解決阻熱——雙鍍銀的外層玻璃與Low-E鍍層的內層玻璃,通過PVB層粘合緊固在一起。
再比如,保時捷Taycan采用一種帶光線控制功能的全景式天窗,實際效果極為酷炫。
保時捷采用一種叫PDLC(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istal,聚合物分散液晶)的技術,隻需施加很小的交流電壓,液晶晶體就會在幾毫秒內有序排列,使玻璃變得透明。反之,如果將玻璃與電源斷開,液晶晶體就會切換至無序狀態。玻璃隨即變為不透明的磨砂狀態。更妙的是,這塊玻璃還能夠單獨分區調控,做到精準防曬的同時,不耽誤車內乘客看景。
保時捷研發中心日照模擬室中的測量結果表明,隻有15%的熱量能通過Taycan GTS的全景式天窗進入車內空間,而這一數值在傳統天窗中則達到30%以上。
不過,Taycan這種帶光線控制的全景式天窗,需要花費3.19萬元進行選配。相比之下,還是防曬衣、報紙的物理防曬方式性價比更高。
不光是曬,而且還頂頭
在采用全景天幕的同時,大部分的純電動車為進一步壓榨續航裡程,還會采用溜背式造型。這樣可以壓低整個車身尤其是C柱旨的高度,從而將風阻系數拉至最低。當然,還是特斯拉起個好頭。
最早2012年推出的Model S上,特斯拉就采用的溜背式造型(掀背式後備箱),把風阻系數壓榨到0.22,從而在85千瓦時電池包上,實現480公裡的續航裡程。隨後,特斯拉Model X玩起溜背式造型,再到兩個爆款車型Model 3和Mode Y上繼續延續著溜背式的風格。
在純電動轎車產品中,有幾個擁有超低風阻系數的選手分,他們分別是:奔馳EQS風阻系數0.20、蔚來ET7風阻系數0.208、智己L7風阻系數0.21,均采用溜背式的造型。在溜背設計的加持下,這些車型甚至超過以純電四門轎跑Taycan那0.22的風阻系數。
而在純電SUV車型中,也開始悄悄地溜背。比如國際上比較有名的捷豹i-pace,國內最出名的蔚來EC6,以及今年發佈的阿維塔11,都為低風阻而采用轎跑SUV的造型。
在業內有個數據是:風阻系數每降低0.01,續航增加5-8km。
但如果對比一下,你會發現,數值的變化幅度並不大。比如,蔚來ES6和蔚來EC6是同平臺下,兩種造型的“兄弟”車型,隻不過前者普通SUV造型,後者是溜背。EC6的溜背式造型,把高度壓低27mm,同時結構的變化還減重40kg,但也僅僅是多10km續航(同為75kWh電池包,ES6為455公裡、EC6為465公裡)。
可是,為多這10公裡續航,車輛需要不得已犧牲掉一些後備箱空間和第二排的乘坐空間。
以豪華著稱的奔馳EQS,也走上壓榨空間換續航的道路。EQS的“弓形車身”,把風阻系數壓倒0.20之後,續航裡程最高的版本能夠突破到849公裡(CLTC標準),但卻犧牲掉從奔馳S祖輩上流傳下來的第二排尊貴享受。於是,市場上就有座椅短、座椅高度太高、頭部和腿部空間表現差的評價。
奔馳EQS450+先鋒版(圖片來自汽車之傢)
當然,真正有硬實力的車企不做選擇——既要續航長,還要乘坐舒適。
比如,美國的造車新勢力Lucid,他們將電池模組進行重新的佈局。相較於現在主流的做成一個平板電池組,Lucid的電池組在第二排的腳部空間位置“挖出”一個洞。當然這部分電池並非“丟掉”,而且挪到第二排的座椅下方。
Lucid Air頂配車型(Dream Edition)的EPA續航達到520英裡(約合837公裡),比Model S Plaid 637公裡的續航還要多出200公裡。與此同時,用溜背的車身設計降低風阻的同時,也並未因車身高度的降低,而對Lucid Air的第二排的乘坐舒適性帶來太大的影響。
本質上,這樣的好成績也要歸因於Lucid對電池包結構、底盤佈局的嘗試性突破。
Lucid Air
寫在最後
大部分車企學特斯拉,並沒有學到核心。被馬斯克帶火的“第一性原理”(撥開事物表象,解到其最基本的組成,從源頭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其實就很好的解釋為什麼特斯拉要做一些奇葩設計。再簡單一點說,就是四個字——“降本增效”。
比如采用溜背式造型,會因為零部件數量的減少,而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再比如,全景天幕,它無需傳統天窗的驅動模塊、排水系統、傳動系統等復雜結構,即降低為BOM成本,也降低後期維護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從產品定義初始,就考慮到這款車需要采用高度自動化的方式進行生產制造,大面積的玻璃天幕有利於機械手將座椅直接放入車內。
古話說得好,取給精華去其糟粕。車企們學特斯拉不是不可以,但大傢要考慮到底是為什麼去學,其中有沒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以及,能不能通過攻克技術難關,不要在自己的車上重現特斯拉的用戶痛點。否者,單純的隻是向特斯拉致敬的話,那不如少生產一些,避免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