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本·伯南克(BenS.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W.Diamond)和菲利普·戴佈維格(PhilipH.Dybvig)三個人共同奪得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根據官方說明,這次為3人頒獎是為表彰他們“大大提高我們對銀行在經濟中的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期間。他們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為什麼避免銀行倒閉至關重要。”
“ 為什麼避免銀行倒閉至關重要? ”
這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不是一個常識嗎?
但在伯南克、戴蒙德和戴佈維格之前,銀行( 其他金融中介類似,下文以銀行代稱 )在經濟學領域一直是個很奇怪的存在。
以前的經濟學傢們認為,借錢和想借錢的人中間並不一定需要銀行。而且作為一個中介,銀行又沒什麼特殊,哪怕它倒閉,自然有其他形式的中介填補這個空白……
反正在上世紀 80 年代之前,銀行在經濟學裡就是一個小透明。
可理論上一再否定銀行,現實卻啪啪打臉,銀行在金融體系裡不可或缺。
這種矛盾直到戴蒙德和戴佈維格的的研究才得以消除,他們創建著名的戴蒙德 - 迪維格模型( DD 模型 )。
模型裡的銀行雖然還是一個中介,但這個中介作用可大,它能是消除個人存款和借款人借款之間的主要矛盾,有效實現社會儲蓄的投資能力。
換個通俗易懂的說法,就是社會上很多人的儲蓄是可以用來進行投資發展的,但沒有銀行,這事兒就幹不成。
你看,雖然大傢都有存款( 哦不,我沒有 ),這筆錢放著的確造成資源浪費,按理說應該拿去流動投資再生產。
可投資項目一般都是長線操作,讓你的錢一借就是 5 年 10 年,任誰都不敢保證這麼多年不用存款對吧。
所以,銀行就應運而生,它以較低的利率匯集千千萬萬個人的存款,然後把錢以較高的利率貸給借款人用來發展業務之類的。
最後業務發展順利借款人賺錢,銀行吃到利率差,你賺到利息,大傢都贏麻。
實際操作裡,可沒這麼簡單的,銀行拿到足夠多存款,肯定不能全部用來投資貸款,所以就會分析判斷,同時取錢的數額可能有多少,扣除這部分剩下的才能拿去用。
比如,銀行把小黑胖的存款貸給差評君,等小黑胖要取自己的錢時,銀行不是問差評君要,而是把小發的存款給小黑胖,等小發要取錢就把托尼的存款給小發……最後差評君項目賺錢還貸款,這樣一環套一環就能實現項目正常運轉,大傢存款又可以 “ 隨時 ” 提取。
可惜,這裡是一個理論模型,現實生活中會出現各種突發狀況,比如銀行曝出醜聞、發生戰爭、比如出現經濟危機,讓大傢都恐慌起來,一股腦地去銀行取錢。
從個人角度看,如果大傢都去取錢,先取的能拿到錢( 就算少虧也總比沒有好 ),後取的很可能一分錢都拿不到。
所以一旦有這個勢頭,這個勢頭就會無法避免地進行下去。
可從銀行角度看,手上大部分錢都花出去,沒那麼多錢給用戶,就算長期看能收回錢,但眼下大傢來要錢真的給不出啊。
熬不過去的銀行就隻能破產,從這個角度看,隻要傳某個銀行要倒閉那它就一定倒閉。
所以,戴蒙德和戴佈維格在分析完後提出,需要利用政府和央行的托底建立存款保險( 各個銀行按照存款比例交錢,如果銀行遭遇危機,可以用來支付給存款人 ),來避免銀行擠兌。
這樣一來,哪怕發生銀行擠兌,也可以通過存款保險支付存款人的損失,儲戶有信心,其實也就不會發生銀行擠兌。
在 DD 模型建立後,世界各國都陸續加入存款保險這一措施,而且銀行擠兌在世界范圍內都變少,這也足以表明這個舉措的必要性。
說完戴蒙德和戴佈維格,再來聊聊伯南克,伯南克其實是這次所有諾獎得主裡最出名的一個,畢竟他曾經在 2006 年 -2014 年期間擔任美聯儲主席。
伯南克在入主美聯儲之前其實是一個經濟學博士,癡迷於研究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經濟情況。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經濟危機導致銀行大規模倒閉,但伯南克經過長期分析,提出截然相反的論斷:
“ 在 1930 年代那場 20 世紀最嚴重的大蕭條中,銀行倒閉是經濟衰退最終轉變為大蕭條的關鍵。 ”
也就是銀行的倒閉讓經濟衰退變得更嚴重,以至於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這套理論後來被完善為著名的金融加速器機制( BGG 模型 )。
什麼意思呢?
當經濟下行時,企業的資產負債表( 通常用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 )會收縮,以至於企業看起來沒啥前途,抵押品價值會降低,那銀行就會不願意貸款給它們,畢竟銀行是為賺錢才批貸款的。
但這樣又進一步導致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收縮,形成死亡螺旋。
而如果經濟上行,情況就完全相反,市場會極大火熱,投資更多,資金流動性極大上漲。
這樣看來,銀行就相當於給經濟波動整上個加速器,讓高峰更高、低谷更低,所以這個機制就被大傢叫做金融加速器。
而且伯南克還認為,作為投資中介,銀行手裡有著大量借款人以及項目信息,一旦銀行倒閉就意味著這些數據丟失,短時間內還難以恢復,會極大削弱社會將儲蓄轉化為生產性投資的能力,也會進一步拉長經濟危機的恢復期。
1983 年提出這套理論後,幸運的伯南克還遇到實際踐行自己理論的機會。
在伯南克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遇到次貸危機。
當時的伯南克高舉量化寬松大旗,在短短 15 個月內將美國聯邦基準利率從 5.25% 降至 0 ,還力諫國會通過 7000 億美元的救市計劃。
盡管如今還有不少人對這些舉措有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伯南克的確阻止 2008 年的次貸危機向更廣、更深層次的大衰退演變。
憑此伯南克還成功當選 2009 年《 時代 》周刊年度風雲人物,一時間風頭無兩。
看起來,在如今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將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 3 位專門研究經濟危機的學者,諾獎委員會肯定也是希望大傢都長點心吧。
至於有些人在那陰陽怪氣伯南克的政治身份,質疑 3 名經濟學傢的國籍,什麼明明有更合適的人拿獎之類吧啦吧啦的,差評君隻能說,這些大佬們的研究,都是早就進教科書的高級貨,有沒有諾獎的認可,區別真的很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