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榮譽!三位科學傢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證明愛因斯坦錯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揭曉。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4日中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瑞典皇傢科學院宣佈,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量子信息領域的科學傢: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法國物理學傢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傢約翰克·勞瑟(John F. Clauser) 和奧地利物理學傢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法國物理學傢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教授、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傢約翰克·勞瑟(John F. Clauser) 教授、和奧地利物理學傢塞林格(Anton Zeilinger)教授,以表彰他們通過光子糾纏實驗,確定貝爾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並開創“量子信息科學”這一領域。

“接到這個電話,實際上我非常驚訝,”三位獲獎者之一的塞林格教授在新聞發佈會上對媒體表示,“這個獎項是對年輕人的鼓勵——如果多年來,沒有100多名與我一起工作的年輕人,這個獎項是不可能實現的。”

他們三人將共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2.8萬元)獎金。

值得一提的是,塞林格教授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的導師。1996年,潘建偉赴奧地利留學,獲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當時塞林格任維也納大學物理學教授。2008年全職回國後,基於潘建偉和塞林格教授團隊共同推動,最終促成中科大團隊和奧地利科學院基於“墨子號”衛星的洲際量子通信合作研究。

“這是一個遲來的榮譽。”誇密創始人兼CEO張文卓博士對鈦媒體App表示,此次諾獎中,阿斯佩教授的實驗是上世紀80年代做的,至今已經快40年,這在歷屆諾獎裡面算是相當長的時間。他認為,如果未來諾獎將頒發給量子通信(量子密鑰分發)創始人之後,會對量子信息的產業應用產生巨大影響。

解讀諾獎: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

量子信息科學的研究包括量子計算機、量子網絡和安全的量子加密通信。

目前,量子信息科學已經從理論層面,如今開始得到應用,例如專註於通過單個粒子系統的特殊屬性來建造量子計算機、改進測量方法,以及構建量子網絡和安全的量子加密通信等。

而這一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量子力學如何允許兩個或多個粒子以糾纏態存在。糾纏粒子對中的一個粒子的狀態,決定另一個粒子的狀態,即使這兩個粒子相距很遠——這就是“量子糾纏”,或說是“量子疊加態”。

在幾十年前,量子力學卻曾受到包括物理學泰鬥級人物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薛定諤等多位物理學傢的公開質疑,其中就包括“量子糾纏”。愛因斯坦稱,量子糾纏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他還有一句名言——“上帝不會擲骰子”,也是在否定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即由於測量的幹涉效應,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測定。

量子糾纏示意圖(來源:Johan Jarnestad/瑞典皇傢科學院)

早在1935年,愛因斯坦、博士後羅森、研究員波多爾斯基聯合發表論文《物理實在的量子力學描述能否被認為是完備的?》,後人稱之為EPR文章,EPR即是三人的名的首字母。這篇文章的論證又被稱為EPR佯謬或愛因斯坦定域實在論,愛因斯坦認為,一個粒子隻在局部擁有其所有特性並決定任何測量的結局。

隨後,薛定諤也發表幾篇相關論文,定義“量子糾纏”這一術語。但這種行為被愛因斯坦抨擊為違背定域實在論。他表示,量子力學的標準表述不具完備性。

1964年,英國物理學傢約翰·貝爾(John Stewart Bell)提出以他名字命名的數學不等式。他提出,如果存在隱藏變量,大量測量結果之間的相關性將永遠不會超過某個值。然而,量子力學預言,某種類型的實驗將違反貝爾不等式,從而導致比其他方式更強的相關性。

獲獎者之一的約翰克·勞瑟,發展約翰·貝爾的想法,並進行一個實際的量子糾纏實驗:勞瑟使用鈣原子,在他用特殊的光照射後,鈣原子可以發射糾纏光子。他在兩側設置一個濾光片來測量光子的偏振。經過一系列測量,他能夠證明它們違反貝爾不等式。這意味著,量子力學不能被一個使用隱藏變量的理論所取代。

用貝爾不等式進行實驗

但勞瑟實驗仍然存在一些漏洞(loophole)。隨後,阿斯佩教授進一步完善這一實驗,他在糾纏粒子離開發射源後,切換測量設置,因此粒子發射時存在的設置不會影響到實驗結果。

通過精密的工具和一系列實驗,塞林格教授開始使用糾纏態量子。他的研究團隊(潘建偉教授是成員之一)還展示一種被稱為“量子隱形傳態”的現象,這使得量子在一定距離內從一個粒子移動到另一個粒子成為可能。

三位物理學傢長期對於量子力學的研究工作,最終證明薛定諤的說法是對的——同時也證明愛因斯坦錯。

“越來越明顯的是,一種新的量子技術正在出現。”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Anders Irback表示,“我們可以看到,獲獎者在糾纏態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甚至超越有關量子力學解釋的基本問題。”

張文卓對鈦媒體App表示,目前物理學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學科,主要包括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四種,而這次量子信息屬於第四種,但此次屬於基礎科學領域,距離產業討論還有一定距離。

“目前真正能應用的之一是量子密鑰分發,其他人量子信息方向其實離產業化還比較遙遠。比如,量子計算離真正使用還有十萬八千裡,而現在隻是邁出非常小的幾步而已。”張文卓表示。

諾獎三位獲獎者中,有一位是潘建偉院士的導師

其實這三位大傢,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前,就曾於2010年一起獲得過沃爾夫物理學獎(Wolf Prize)——被認為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外,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2019—2021年連續三年,美國物理聯合會旗下科普網站Inside Science就曾預測這三位物理學傢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因此,三位諾獎得主此番獲獎也是眾望所歸。

其中,阿斯佩教授於1947年出生在法國阿讓,1983年獲巴黎第十一大學博士學位,目前是巴黎薩克雷大學和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教授。

勞瑟教授,1942年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969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69年至1996年,他主要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傢實驗室、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傢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

塞林格是奧地利量子論物理學傢。1945年出生於奧地利 ,1971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因斯佈魯克大學,目前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此外,他還是奧地利科學院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所維也納分所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塞林格教授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的博士導師。

1996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的潘建偉,赴奧地利留學,獲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曾任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所博士後研究員、高級研究員。2008年,潘建偉全職回國,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先後在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領域不斷創新,被英國《自然》雜志評為2017年度十大科學人物。


當然,有網友還分享潘建偉和塞林格師生之間的一段小花絮。在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的斡旋下,促成中科大團隊和奧地利科學院基於“墨子號”衛星的洲際量子通信合作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

潘建偉在10月4日的一場線上直播中表示,他對於本次諾獎感到非常高興和開心。三位早在2010年獲得沃爾夫物理學獎的時候,這個領域還處於實驗室階段,很難從實驗室走出去。如今獲得諾獎,一方面很高興,一方面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遲到的榮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到非常驕傲。比如今天講的時候,我導師做的前面的一些奠基性實驗,包括量子隱形傳態、量子糾纏互化等,我自己也是主要貢獻者之一,後面也提到很多我們中國科學傢的工作,推動的整個領域發展,所以我也感覺非常開心,非常自豪。”他表示。

潘建偉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這次主要是肯定我們這個領域的幾位前輩在量子力學被定性方面的研究,和他們間接、直接地推動量子信息科學的發展。

115次、218人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過115次,其中47次為單獨獲獎,32次為2人共享,36次為3人共享。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期間,在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1942年等六年裡,沒有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1901年到2021年,共219人次獲獎,實際獲獎個人為218人,因為美國物理學傢John Bardeen於1956年和1972年兩次獲獎。

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有4位女性。分別是1903年的居裡夫人(居裡夫人另外還獲得1911年的化學獎)、1963年的Maria Goeppert-Mayer、2018年的Donna Strickland,以及2020年的Andrea Ghez。

此外,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光電效應的原理”,著名物理學傢愛因斯坦榮獲192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22年頒發)。

近五年(2016年-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大部分與天文物理和激光物理有關。其中在2021年,因對理解復雜物理系統做出開創性貢獻,日裔美籍科學傢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國科學傢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與意大利科學傢喬治·帕裡西( Giorgio Parisi),三位獲得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關推薦

2022-10-04

年英國科學傢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德國科學傢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傢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他們分享2020年

2022-10-05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傢科學院宣佈,將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化學傢卡羅琳·貝爾托西(CarolynR.Bertozzi)、丹麥化學傢摩頓·梅爾達爾(MortenMeldal)和美國化學傢卡爾·巴裡·夏普萊斯(K.Barry

2023-10-05

量子點如今已是納米技術工具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三位得主都是探索納米世界的先驅。據悉,2023年每項諾貝爾獎的獎金由去年的1000萬瑞典克朗,增加到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25萬元,以上三位科學傢將平分獎金。此

2022-10-04

息,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揭曉。來自瑞典的科學傢斯萬特·帕博(SvantePääbo)獲獎,他在發現“關於已滅絕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的發現”方面作出突出貢獻。↑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傢斯萬特·

2022-09-22

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

2022-10-03

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以來的一些歷史數據(1901-2021):112次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總共頒發112次。期間有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9年沒有

2022-10-10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10月10日,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BenS.Bernanke,DouglasW.Diamond和PhilipH.Dybvig因“對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獲獎。與其他諾貝爾獎不同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唯一一個並非根據創始人阿爾弗

2023-10-04

今年的諾貝爾獎,女性科學傢爆發。昨天的醫學和生理學獎有一位女性,今天的物理學獎又有一位女性。10月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傢科學院宣佈,將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人,以表彰他們在產生阿秒光脈沖

2022-10-10

庫RePEc統計,Acemoglu是世界范圍內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三位經濟學傢之一,在IDEAS全球經濟學者近十年被引排行榜(截至2022年8月)上,Acemoglu位列榜首。Acemoglu最為著名的論文《發展差異的殖民地起源:一項經驗研究》(The colon

2022-10-02

提名人都是秘密的,而且諾獎通常獎勵給幾十年前的重大科學發現,時間跨度之長使得每一年的獎項都難以預測。在今年諾貝爾獎的熱門奪獎名單中,多名華人科學傢被提及,包括剛剛獲得今年拉斯克醫學獎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

2023-03-13

3月13日消息,日本文學傢、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3月3日因衰老去世,終年88歲。大江健三郎出生於日本四國地區,於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授獎理由是“以詩的想象力創造現實和神話密切結合在一起的世界,並以銳利

2023-03-25

和學生木清(化名)發現並指出,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背景報告中的一處筆誤。王教授則表示,科學面前人人平等,沒有絕對的權威。誰都可以提出合理疑問,這正是學術的魅力,也正是物理學的魅力。資料顯示,2022年諾

2022-10-15

當地時間10月10日,瑞典皇傢科學院宣佈將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美國經濟學傢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佈維格。曾在美國經濟危機期間擔任美聯儲主席的伯南克赫然在列,這在美聯儲持續加息、美國通貨

2024-05-12

文藝復興的CEO時,個人資產已經達到110億美元。至於他賺來的錢,大部分也被用在慈善事業,1994年,他和妻子Marilyn一起創立西蒙斯基金會。到2003年,基金會的第一個資助項目促成,資金主要用於自閉癥的研究。隨著基金會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