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鋅財經,作者:潘越飛,授權站長之傢轉載發佈。
最近,我的視頻號粉絲剛剛突破20萬。
20萬粉絲的視頻號創作者,能賺多少錢,怎麼商業化,怎麼來的。這是我要回答你的問題。
直接說結果,93.1萬左右。
我屬於財經類自媒體,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廣告商單,而不是電商賣貨。
從今年過完春節開始,視頻號的廣告商單市場瞬間爆發,對流量遷移最敏感的互聯網大廠,和對傳播營銷最有需求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成這裡的主力軍。
我接的26條廣告商單,主要圍繞最新的AI趨勢、最強的技術突破、最火的大型產業活動、最熱的新品發佈。隨著粉絲數增長,我的廣告價格從2萬到4萬不等,這塊占我收入的70%。
而我不僅是個內容創作者,也是視頻號最大的創作者聯盟WeGet聯盟的發起人,於是品牌除找我直接合作廣告,還會讓我幫忙策劃和組織其他創作者一起參與,提高效率,放大勢能。
今年有7場新品發佈,4場大型活動,找我組織視頻號整體廣告投放。 視頻號一場營銷傳播,大概預算是20-100萬之間,根據復雜度的不同,我會收取項目費用的10-15%作為服務費。這塊的毛利大概是28萬。
最後一塊收入是視頻號的創作者分成計劃,也就是你在評論區看到的廣告,這是根據流量給的平臺獎勵,大概是1085元。怎麼說呢,我自己又添800塊後,剛換今天這個攝影鏡頭。這連1%都不到的費用,就當是一個流量風向標吧。
再深一步,是視頻號創作者的商業環境到底怎麼樣?
最簡單的方式,是拿去和某音作比較。
第一個,同樣是愛心點贊,視頻號會更難獲得。因為你一點贊,你的微信好友都能看到,所以你會很謹慎,不是真心喜歡的內容、不是認可的觀點、不是覺得對自己提供社交貨幣價值的信息、不是會讓自己在親朋好友同事面前羞恥的內容,你才會點贊。但是一旦點贊,你就用自己的真實社會角色為這個創作者公開站臺。
又稀缺又有價值,這就是熟人社交關系基礎上,視頻號有別於其他平臺的差異點。如果非要做比較,視頻號的千贊可能抵得上某音的萬贊的效果。
第二個,視頻號目前在商業化初期。可能除像百準這樣的稀有物種,生態裡沒有第三方服務商把業務重心真放在視頻號上,因為同一場事件營銷,某音可能是500萬預算,視頻號隻有50萬預算,又少又難做。
這個商業市場,從去年年底開始才有互聯網大廠測試,到今年才有少數幾個行業前三的品牌下場,最快也得明年才有各類品牌加入。我身邊最貴的視頻號創作者,最多一條就是10萬,而某音的達人,最多一條能輕松沖到60萬。
更不要說視頻號裡的KOC種草模式、MCN擴張,超級創意內容、品銷合一投放模型,幾乎都是空白或者特別早期階段。
當然,這也正是機會。
我經常和合作品牌以及WeGet聯盟的盟友說:遠遠被低估的視頻號,是WEB2.0時代最後的紅利平臺,品牌更容易殺出重圍,創作者更容易站穩腳跟。
我今天達到20萬粉絲,算是勉強站穩腳跟。
目前視頻創作者粉絲量最多的是200萬左右,第二梯隊在百萬,我屬於第三第四梯隊,還得繼續努力搞視頻。
我第一次接觸視頻是在大學,拿著學校裡發的攝像機穿梭在學校各個角落,最高光的時刻就是用會聲會影幫學校團委老師做那一屆畢業典禮宣傳片。
後來是出運營、出攝影、出特效,找自媒體人做個人風格的短視頻,那是11年前,我還不知道有種模式叫做MCN孵化。
再後來參與做個短視頻直播app,我記得設計個很特別的功能點,就是直播間打賞特定任務,主播接任務就得完成,借鑒一個懸疑類電影裡的創意,避免直播間隻有重復的秀場模式。
雖然我靠文字自媒體的紅利開出一個傳媒公司,但我一直相信視頻化才是面向未來的趨勢。在今年,我的視頻風格調四次,後期團隊改 三輪,拍攝器材開始習慣一直隨身帶,還幹脆換個辦公室,僅僅是為更好的景深效果。
我會繼續探索視頻號裡更好的表達模式,生產你喜歡的財經類內容。
下一個小目標,就是在40萬粉絲時,在向大傢分享下新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