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作為民生之本,一直是全國兩會熱議的話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就業方面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隨著疫情的結束,經濟復蘇、大廠納新,就業市場也逐漸回暖。2月27日,美團宣佈啟動2023年春季校園招聘,時間周期將持續至5月末。
此次招聘將錄用超4000名高校學生,涵蓋技術、產品、商業分析等多類崗位,工作地點包含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十幾個城市。
攜程方面也透露,今年春招將提供1500個工作機會,相較去年增加30%以上。與此同時,小米、華為、京東、米哈遊等一眾互聯網大廠也都紛紛開啟春招。
數據顯示,2023年春招計劃擴招的企業占比35%,且擴大校招投入的企業占比22%,遠大於校招崗位和預算縮減的企業占比。
智聯招聘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春節後一個月招聘市場亮點及人才流動特征來看,線下消費、新能源、新業態為節後招聘市場增長亮點,IT互聯網、芯片、AI等科技行業備受求職者青睞。
不過,也有不少專傢表示,今年的就業形勢雖然會比過去三年好,但依然不容盲目樂觀,勞動力結構性供給不足、大學生競爭激烈、崗位吸引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
01
芯片、AI招聘霸榜高薪職業
在各行各業加速數字化的背景下,要問哪個行業人才市場最火熱,IT互聯網當仁不讓。
智聯招聘《2023年春招市場行情周報》(以下簡稱《周報》)顯示,春節後的第二周,IT服務(系統/數據/維護)、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硬件、互聯網/電子商務、通信/電信/網絡設備等IT互聯網行業求職火熱,環比增速均達75%以上,包攬求職增速榜TOP 10中的5個位置。
圖源:智聯招聘
同時,IT互聯網行業也成為其他行業轉行、跳槽的首選。其中,文化娛樂、金融業、商業服務從業者想轉入IT互聯網的意願較高,占比分別為23.7%、20.5%、16.9%。從年齡結構來看,95後求職者更多分佈在新興行業,其流動人才在IT互聯網行業占比為24.0%,高於總體的18.7%。
互聯網大廠似乎有種魔力,緊緊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因此有不少求職者表示能進大廠的都是經歷過“廝殺”的人。但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入職網易一年的小博(化名)是這樣告訴《IT時報》記者的。
2021年,正在尋找實習機會的小博對大廠情有獨鐘,字節、B站、米哈遊、騰訊等十幾傢,他都投過簡歷,但每次進入面試階段都被刷下來。心有不甘的他積累經驗,將目光鎖定在網易上,於是便通過官號發佈的外團招聘消息再次投遞簡歷,沒想到在一個月後就收到面試通知。
“因為屬於外團崗位,我報的又是遊戲宣發,面試時就簡單問些做賬號的思路、邏輯,以及在宣傳營銷上的策略等問題,就通過。”順利進入外團後的小博結識網易員工,並隨後通過內推,成功獲得正式職位。
回想起來,小博表示,當年春招競爭非常激烈,技術崗位不僅需要過硬的能力,還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而非技術崗位基本沒有可能。反而是通過社招到外團再到內推這樣層層遞進的方式,獲得職位的機會更大。
不過,如願進入大廠的小博也擁有新焦慮。“我已經有點想跳槽,感覺遊戲宣發做不下去。”小博告訴《IT時報》記者,自從暴雪在中國停運後,網易可以說是“大失血”,裁員頻頻,裁掉一整個項目團隊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而對於小博來說,自己正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盡管裁員的新聞不時傳出,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大廠確實提供和創造許多就業崗位。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等機構聯合完成的《2023中國數字經濟前沿:平臺與高質量充分就業》研究報告顯示,以微信、抖音、京東等為代表的平臺,2021年為中國凈創造就業約2.4億,為當年約27%的中國適齡勞動人口提供就業機會。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ChatGPT聊天機器人火爆全網,人工智能顛覆式提升工作效率的能力為更多企業所解,相關職位招聘薪酬因此快速增長。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芯片、人工智能工程師在春節後四周連續霸榜高薪職業前兩名,且平均招聘薪酬環比持續上漲,在節後第四周分別達到28422元/月、25148元/月,高於節後第三周的25541元/月、22883元/月。此外,高級管理、軟件研發、通信及硬件研發等職業也持續位居薪酬榜前列,春節後第四周的平均招聘月薪超1.6萬元。
02
求職人數增速超過職位供給量
“卷又卷不過,躺又躺不平,擺又擺不爛。”這句在網上流傳甚廣的調侃話語,道出多少畢業生的無奈與辛酸,2022年畢業的阿飛(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還能怎麼辦,先找個班上著吧。”阿飛告訴《IT時報》記者,第一次考研的時候,因為英語沒過線,與心儀院校失之交臂;去年“二戰”本想下狠功夫,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他連學校都不能回。好不容易準備完畢業答辯,他便一頭紮進書海。
但運氣不好的是,在考研前兩天,阿飛陽,拖著昏昏沉沉的腦袋堅持考完,成績可想而知。如今阿飛已經接受現實。“2月底以來,我已經在網上投幾十傢,大部分顯示‘已查閱’,但還沒收到面試消息。”阿飛說,兩年時間自己隻想著考研,對於應聘、面試毫無經驗,焦慮的心從正式畢業起就沒停過。
《周報》顯示,2023年春節後復工復產的一個月,就業市場上招聘職位數逐周增長仍未觸頂。以第一周招聘職位數為基數1,第二、三、四周的招聘規模指數分別為1.2、1.25、1.28。
看似機會增加,但對於阿飛這樣去年的畢業生來說,也許正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根據人社部數據,2023屆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比2022年增加近100萬。《周報》呈現出來的求職人數也在不斷遞增,以節後第一周簡歷投遞量為基數1,第二、三、四周的求職規模指數分別為1.59、1.77、1.76。求職人數增速超過招聘職位供給量。
“今年找工作的人比較多,特別是大學生就業問題可能會更突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傢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李長安表示,從勞動力市場供給看,高校畢業生就業正面臨著,就業需求下降且短期內難以改變;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與勞動力市場結合力度不足;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術發展沖擊勞動力市場等諸多問題。而現在,部分大學生缺乏一技之長,片面追求學歷,在勞動力市場難以找到合適的位置。
對此,李長安建議要完善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面對眾多招聘網站和海量信息,求職者會比較茫然,應舉辦一些專場招聘會、專業招聘會,減少高校畢業生找工作的成本。最後,高校畢業生也要轉變就業心態,積極找工作,對收入的預期也不能太高,擺正就業心態才能更好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
03
求穩成常態
“宇宙的盡頭是編制”,在疫情之後追求穩定工作成為求職者強烈的心願之一。
數據顯示,看重“工作穩定,沒有被裁風險”的求職者占比33.9%,相較去年的26.8%,上漲7.1%,“看重程度”從去年的第五位升至今年的第二位。而去年求職者最為看重的“平臺大,升職空間大”,今年占比34.1%,低於去年的42.6%。求職者的擇業傾向從“求大求熱”向“穩定安逸”轉變。
“當時正好疫情暴發,基本沒有工程可以做,公司就將8成的實習生裁掉,我就是其中之一。”學習建築工程專業的蔡晟銘(化名)2021年畢業後在一傢建工集團工作,結果六個月不到,就被公司裁員。
蔡晟銘告訴《IT時報》記者,失業將近一年的時間裡,自己投將近70份簡歷,但卻沒有拿到Offer,“可能和專業有關系,網上招聘的單位一般都需要2到3年的工作經驗,我在實習期被裁員,失去應屆畢業生身份,這就是卡住我的關鍵。”
“我現在什麼都不想,隻求一份穩定的工作。”今年,在父母的勸說下,蔡晟銘最終走上考編的道路。
三年疫情不僅讓從業者開始求穩,也讓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同時對物流、快遞等服務的依賴性越來越高。《周報》顯示,春節後的第一周,醫藥/生物工程以43.5%的簡歷投遞量同比增速排名第一;物流/倉儲簡歷投遞量同比增速為43%,位居第二。
這背後與活躍的平臺經濟息息相關,眾多靈活的就業崗位應運而生。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群總量已超過2億,其中超過90%屬於非自願靈活就業者。這些外賣小哥、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正面臨著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收入不穩定等諸多現狀。
今年全國兩會中,不少代表和委員關註到平臺經濟與靈活就業問題。民進中央建議,健全勞動者權益分類保障機制,量身定制企業、勞動者雙方都能承受的社保參保標準及形式。同時,出臺減稅降費、財政補貼等政策,鼓勵和督促平臺企業落實用工主體責任,為從業人員提供必要的商業保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