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的《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而根據城區常住人口數量,將城市分為五類七檔: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城市為超大城市,500萬~1000萬為特大城市,而300萬~500萬的I型大城市和100萬~300萬的II型大城市並稱為大城市。
根據《分縣資料》,全國共有105個大城市,包括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14個Ⅰ型大城市以及70個Ⅱ型大城市。
從省份來看,除西藏外,30個省份均有大城市分佈,數量基本呈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內陸遞減趨勢。其中,江蘇、山東和廣東位列前三。較為特別的是,昆山、慈溪、義烏、晉江四個縣級市“打敗”全國大部分地級市,躋身大城市行列。
若計算大城市城區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直轄市“領頭”,而普通地級市普遍靠後。比值較高的省會城市中,既有烏魯木齊、西安、海口等西部省會,也有南京、廣州、杭州等東部發達地區省會。
此種趨勢下,廣東城市的表現十分特別。在這一比例排名前20位大城市中,僅出現4個普通地級市,而3個來自廣東。其中,東莞、佛山分別以城區人口占比91.3%和89.9%位於第3和第4位,珠海該比例也達到77.8%。
一種解釋是,三個城市均為外來人口大市。與省會城市類似的是,大量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在珠三角城市,並帶動當地城區迅速發展。體現在數據上,東莞2020年戶籍人口僅263.88萬人,外來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達74.8%。2020年,佛山和珠海該指標分別為50.2%和42.9%。
據葉青分析,在鄉鎮企業發達的長三角地區,許多年輕人並不願離開其生活的鄉鎮,當地優質的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也使其不必“紮堆”城區。而生活在當地城區的,不少並非土生土長的當地人。
對於不少仍將重心放在城區的城市來說,“外地人經濟”也為當地發展提供重要基礎。
一個例子體現在基建升級上。比如,對於期望修建地鐵的城市,根據2018年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市區人口在300萬以上”為硬性指標之一;再比如,根據最新政策,城區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將不得修建250米以上建築。
從特大城市現有名單來看,排名靠前的武漢、東莞和西安三市均提出沖擊超大城市的目標。但比較城區人口占比,武漢和西安均有20%左右的“挖潛”空間,除自然增長外,能夠進一步通過從市內、外兩方面推動人口流入城區;而東莞“天花板”更為明顯,需要花更大力氣從外地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