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再次發表“火星演講” 這次他的願景似乎更可行


4月9日消息,自2016年9月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的那次演講以來,埃隆·馬斯克(ElonMusk)在近八年裡,一直堅持不懈地向世界宣講他關於火星殖民的宏大願景。上周末,在得克薩斯州南部的SpaceX星際基地(Starbase),馬斯克再度分享他關於“在多個星球上繁衍生息”的夢想。

他在星艦工廠的演講中,向員工傳達將“意識之光”延伸到地球之外的“高度緊迫性”。他強調,這一行動的目的並非因為地球註定會衰敗,或是不值得我們保護。馬斯克認為,人類不應該僅僅滿足於局限於單一星球文明,因為這樣的文明總有一天會面臨被全面摧毀的災難。

這一點,對於航天愛好者和一直關註馬斯克的人來說,早已是耳熟能詳的論調。然而,在過去的八年中,隨著馬斯克逐漸成為一個引發極大爭議的人物,人們對他的看法愈發兩極分化。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他關於火星殖民的言論不過是一場自大狂的幻想。但至少在太空探索這一領域,這種看法過於片面。如今,隨著SpaceX采取一系列具體行動,逐步實現他的許多承諾,馬斯克的跨星球宏願顯得更加具有說服力。

SpaceX不僅擁有真正的太空飛行硬件,並且已經完成三次試飛。下個月,第四次試飛計劃進行。當馬斯克在上周末展望宏偉的火星願景時,他說:“雖然這聽起來似乎不切實際,但它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助推器和飛船

在長達45分鐘的演講中,馬斯克深入討論星艦助推器和飛船的設計,詳細說明SpaceX如何實現向火星運送大量貨物並最終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文明。

面對外界對實現數千次發射的可能性表示懷疑,馬斯克提到,SpaceX已成功執行327次獵鷹火箭發射,其中高達80%使用回收助推器。他透露,今年SpaceX預計將完成約90%的地球軌道發射質量,而中國大約占6%,其餘共占4%。

這一出色表現讓馬斯克對星艦超重型助推器的可重復使用充滿信心。他表示,SpaceX計劃在今年5月的下一次試飛中嘗試將助推器精準降落在墨西哥灣的一個預定地點。如果這次著陸足夠精確,那麼在隨後的第五次試飛中,SpaceX將試圖使用星艦發射塔上的類似筷子的裝置來捕獲助推器。

馬斯克說:“雖然這個時間表充滿挑戰,但我們相信它是可行的。”他進一步指出,由於今年計劃進行多次試飛,發射塔成功捕獲助推器的概率高達80%至90%。

然而,要實現星艦飛船的著陸和重復使用,還需要更多的驗證。飛船必須能夠在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承受極高溫度。3月份的那次試飛中,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因過熱解體。馬斯克表示,在下一次試飛中,星艦飛船將盡力在極端高溫下存活,並在海中實現受控著陸。他期待在今年內實現這一關鍵目標,並計劃明年開始嘗試在得克薩斯州著陸星艦。

建造更多基礎設施、更大飛船

SpaceX正在擴建其地面基礎設施,並對星艦系列進行重大設計升級。

馬斯克透露,該公司正計劃在得克薩斯州建立第二座發射塔,這將支持更加頻繁的試飛活動。而到2025年底,SpaceX還打算在佛羅裡達州建設兩座新的星艦發射塔,這將為各種發射任務提供強大的支持基礎,其中包括可能支持NASA的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

除地面設施的建設,SpaceX還規劃在今年再制造6艘星艦,並計劃到2025年進一步提升產量。屆時,星際基地的全新工廠也將啟用。

與此同時,星艦本身也將進行重大的升級,其體型將變得更大。馬斯克具體介紹SpaceX的“星艦2號”和“星艦3號”項目。其中,“星艦2號”預計將能夠以完全可重復使用的方式向近地軌道運送100噸貨物,“星艦3號”的運載能力甚至將超過200噸。這種前所未有的進步,雖然聽起來幾乎難以置信,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SpaceX從2010年到2018年對其獵鷹9號火箭進行的四次重大整體升級,其性能提升超過一倍。



為減少為月球或火星任務在地球軌道上進行加油的次數,這些更大型的航天器將扮演關鍵角色。馬斯克的目標是,通過僅五到六次加油,就能支持一艘能在火星上降落200噸載荷的星艦。


預期中的“星艦3號”將高達約500英尺(約150米),比現有飛船大約20%。這將提供更多的推進劑存儲空間,從而增加其升力。馬斯克強調,盡管星艦體積增大,但SpaceX有信心以低於獵鷹1號火箭(成本600萬美元)的成本進行發射。更令人驚嘆的是,星艦的有效載荷將是獵鷹1號的400倍。

馬斯克補充說:“雖然這些數字似乎超乎想象,但我們沒有違反任何物理定律。”

播撒首顆火星文明種子

馬斯克終極的目標是在火星種下文明的種子,開啟人類向多行星物種進化的第一步。他相信,要實現這一偉業,火星需要大約100萬名居民及大量物資補給,以便開展采礦、建築和農業等自給自足的活動。

要達成這一目標,將需要進行無數次的發射。馬斯克設想,在地球和火星之間每26個月出現一次的短暫軌道窗口期間,每天需執行10次發射,將數百艘星艦送往火星。雖然挑戰重大,但馬斯克堅信,人類有能力改造這顆“不穩定”的紅色星球。

人們對這個宏大願景的信任程度,很大一部分依賴於對馬斯克本人的信任,以及對在火星極端環境中建立可居住社區所需克服的重重難關的認識。盡管工程挑戰極大,但長期以來,SpaceX的能力一直被人低估。回望過去,這傢公司的員工總能實現馬斯克的設想。那麼,為何現在我們還要懷疑他們能不能繼續創造奇跡呢?

八年前,馬斯克首次公開他的火星殖民計劃時,很多人認為這是“大膽的、瘋狂的、難以相信的”。而現在,盡管這三個詞依舊適用於描述他的願景,但隨著SpaceX證明火箭可重復使用的可能性並建立一個生機勃勃的星艦工廠,這個夢想不再那麼“瘋狂”。

“我們能夠實現。”馬斯克上周末向他的團隊保證。現在,沒有人可以肯定地說他是錯的。


相關推薦

2022-11-18

埃隆·馬斯克在接管Twitter後的“硬核”政策涉及對該公司的Blue訂閱服務進行改造,並對賬戶的驗證方式進行修改。藍色復選標記最初是發放給在政治、媒體和娛樂等方面引人註目的人。馬斯克提議取消他所謂的"領主和

2022-08-27

受采訪時概述其對神經接口技術的態度,並提到埃隆·馬斯克(ElonMusk)旗下大腦芯片公司,稱普通人不會很快想在大腦中植入Neuralink的芯片。紮克伯格透露,Meta也在研究神經接口技術,這是其進軍“元宇宙”(Metaverse)的重要

2024-12-05

貝索斯還提到,科技行業中的另一位重量級人物埃隆・馬斯克最近獲得新的政治影響力,但他對馬斯克將這一權力用於對抗競爭對手的看法並不悲觀。貝索斯表示:“我一生中取得很多成功,而不是抱怨。” 他認為自己很少被人

2022-08-11

1日消息,美國當地時間周二,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Musk)暗示,如果他沒有被迫完成斥資440億美元收購推特的交易,他就會創辦自己的社交平臺。周二,馬斯克在推特上被問及是否會推出自己的社交網站,他隻是

2023-11-18

馬斯克的目標不僅是成為太空企業傢,他的目標是殖民火星,讓人類建立起跨行星的文明。被稱為“人類歷史上體積最大、推力最強運載火箭”的SpaceX星艦(Starship)超重型火箭即將迎來二次發射。據SpaceX日前宣佈,星艦最早將

2023-04-12

推特CEO埃隆·馬斯克周三表示,該社交媒體公司已基本實現收支平衡,大多數廣告商已經回歸。馬斯克是在推特空間上的一次訪談中發表這一言論的,他重申,推特目前的運營水平接近收支平衡,最早可能在本季度實現盈利。

2023-05-14

Linda Yaccarino)周六在推特上表示,她一直受到老板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關於創造更光明未來願景的啟發,很高興能幫助改變這個社交媒體平臺。這是自周四亞卡裡諾被爆出有望成為推特CEO以來,她首次公開發表講話。自去年10月

2023-05-12

一位十分低調的高管。他不喜歡出風頭,但懂得與老板馬斯克的相處之道。如果說馬斯克是特斯拉的門面,那麼他就是特斯拉的幕後掌舵者。柯克霍恩坐在馬斯克旁邊四年前,當紮克·柯克霍恩(Zach Kirkhorn)成為特斯拉CFO時,這傢

2023-11-25

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CEO埃隆·馬斯克最近與父親埃羅爾進行七年來的第一次會面,這次父子重逢發生在上周六SpaceX的“星艦”飛船火箭發射後不久,埃羅爾是應兒子邀請來觀看這次發射的。這次重聚是在SpaceX位於德克薩斯州博卡

2022-09-14

BocaChica)小鎮研發運載火箭和星際飛船,這引得埃隆·馬斯克(ElonMusk)的崇拜者們成群結隊地來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他們希望親眼見證SpaceX殖民太空的過程。星際飛船試射引來鐵桿粉絲佛羅裡達州居民安東尼·戈麥斯(Anthony Gome

2023-04-12

當地時間周二,馬斯克用一個大大的“X”,宣告Twitter的“終結”,醞釀已久的“萬能應用”計劃正式開啟。從技術上講,Twitter已經不再是一傢獨立公司,這個發現多虧一樁訴訟。去年,極右翼人士勞拉·盧默(LauraLoomer)因為發表

2023-03-20

北京時間3月20日消息,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Musk)把全自動駕駛系統(FSD)視為證明公司價值的一項關鍵技術。但是,外媒在周日發表文章,介紹這位世界首富是如何通過魯莽的決策、固執地堅持特立獨行,以及對一個尚未得到

2024-04-22

入門級電動汽車的開發計劃。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Musk)對此項目投入極大的關註,密切監督著從原型車的研發進度到生產能力的規劃等各個方面。RoboTaxi項目的提升顯示特斯拉在市場和技術發展方向上的重大策略

2023-04-07

日活動上預告這一報告。這份報告列出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上月提出的能源轉型願景的細節,並計算出世界實現能源轉型將需要在未來20年內投資10萬億美元。相比之下,若未來20年繼續以2022年的速度生產石油、煤炭和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