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用戶的翹首期盼中,9月6日下午,Mate50系列時隔兩年後正式回歸。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成為唯一一傢在2022年發佈4G旗艦手機的廠商,但這絲毫不影響業界對於這款手機的關註。
兩年前,華為發佈的Mate 40系列刷新Android手機影像性能和外觀設計的上限,成為彼時智能手機市場最火熱的單品。在產量受限的情況下,這款手機在二手交易平臺上一度要加價購買,成為繼Mate X後,華為成功開發出的第二款“理財產品”。
而這一代Mate 50系列同樣延續Mate系列前代產品最顯著的兩個特征:設計與影像。
外觀方面,Mate 50系列依舊保留較高的辨識度,與前代產品類似的圓形鏡頭模組逐漸成為傢族式設計語言。在經歷兩年的沉淀後,殺手級黑科技“可變光圈”技術終於浮出水面,華為此前還專門在7月發佈影像品牌XMAGE,前者正是這一品牌的核心技術底座。
XMAGE將成為華為全新影像品牌
與此同時,圍繞“首款支持衛星通信的大眾智能手機”爭奪戰也正式落下帷幕,華為Mate 50拿下這一桂冠。此外,關於顯示、系統及功能等常規向的升級同樣沒有落下。
一句話總結:除受客觀因素影響的SoC外,其他方面較前代產品都有顯著的提高。隻是這最關鍵的5G通訊解決方案,正隨著美國商務部制裁的逐漸收緊而愈發希望渺茫。
IDC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國內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4.4%,華為被正式列入“others”的行列中,而在海外市場,華為手早已蹤跡難尋。
在日漸萎靡的智能手機行業中,Mate 50系列的發佈無疑是一針強心劑,不僅會讓華為重新回到消費電子主流視野中,也大概率會對整個市場起到提振作用,但在無法取得5G芯片的背景下,華為手機恐怕很難恢復往日榮光,畢竟在智能手機行業中,還沒有公司能夠突破“木桶定律”。
未來華為可能會把折疊屏手機作為Mate系列產品的核心,也可能下註培育唯捷創芯這類開發射頻芯片的公司去彌補5G通訊的問題。
但在當下,華為的黑科技似乎隻能通過不斷地技術研發,去讓人暫時忘掉Mate系列是一部4G手機的事實。
華為黑魔法,仍有驚喜
“一直被追趕,從未被超越,能超越Mate的,隻有Mate!”發佈會開場的一番慷慨表態,令人感到那個熟悉的“餘大嘴”回來。
不過,餘承東的確有資格做這樣的表態。根據此前IDC的統計數據,在2020年上半年,中國600美元以上價位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中,華為以44.1%的占比排名第一,蘋果以4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兩者幾乎壟斷國內高端手機市場。
而在當時,由於P40系列發佈時間較晚,華為的高端市場出貨量大部分都來自於前一年發佈的Mate 30系列,後因為美方制裁Mate系列市場份額迅速縮減。直到今天,也沒有Android手機廠商能夠復刻與蘋果“對分天下”的盛況。
回到這一代Mate 50上,無論是提前一天的發佈時間,還是雙方主推的“衛星通訊”,華為想要從蘋果手中搶回市場的決心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Mate 50系列的五款配色
當然,華為也十分清楚,在缺少5G通訊這個核心應用的背景下,想要重拾消費者的信心,就必須下“真功夫”。
從歷代Mate系列產品的Slogen上能夠看出華為手機在定位上的變化,最早期Mate 7系列那句“天雷滾滾”的“爵士人士”到Mate 10系列的“預見未來”,再到Mate 30系列的“重構想象”,反映出華為從商務場景到人工智能,再到影像旗艦的過渡。
而在這一代Mate 50系列機型上,華為定下的基調是“領勢而上”,即引領趨勢。
最符合這個定位的是“衛星通信”功能。憑借北鬥衛星系統的加持,華為Mate 50系列手機可以在不借助地面基站的情況下,向外界發送暢聯消息。也就是說,即使沒有任何網絡信號,Mate 50系列手機依然可以保障基本信息的發送。
這個功能在城市中的意義不大,但如果身處沒有基站的野外,的確是一項能夠在關鍵時刻“保命”的技術。
隻不過,這項功能現階段的限制還有點多:隻能發送文本信息和定位,且不超過70個字符;不支持接收,需在空曠無遮蔽處使用;首次使用前需在有地面網絡的環境下,通過暢連App激活。
但無論如何,華為讓消費級智能手機邁出衛星通信的第一步。
另外一項“領勢技術”則是以“可變光圈”為核心的XMAGE影像。
去年年末,網絡上曾流出過一段華為內部講話。餘承東在視頻中表示,“現在何剛手上正在做一個項目,目前還沒到公佈的最佳時機,這個項目一旦成功,將對整個手機行業實現碾壓效應。”
現在基本可以判斷出,餘承東所提到的項目就是“可變光圈”。
據悉,該技術可以讓用戶手動完成從F1.4-F4.0多達十個檔位的物理光圈調節,更好地控制拍照時的景深。
可變光圈最高支持十檔調節
“過去手機控制進光量主要通過中灰鏡+算法來實現的,華為Mate 50改用機械葉片去控制進光量確實是一項重大變革。”一位從業人士向虎嗅表示,Mate 50系列上的可變光圈能夠大幅提高手機的虛化能力。
此外,Mate 50系列還是首發HarmonyOS 3的首發機型,華為為其開發超空間存儲壓縮、超級中轉站及智感掃碼等多項功能,這些常規升級是每傢廠商在發佈新品時都會做的,但華為卻讓這些小功能格外別出心裁。
比如智感掃碼功能,該功能可以通過手指輕敲手機背部兩下迅速調出掃碼功能,這對於年輕人來說可能無感,但對於不熟悉智能手機操作的部分老年人用戶非常實用。
整體而言,華為Mate 50系列保持Mate系列的一貫水準,同時在影像、通訊技術上帶來較大提升。美中不足的是,這一代過分強調“中軸對稱”的外觀設計,並沒有Mate 40系列機型發佈時給人們的那份驚艷。
但與SoC的問題相比,Mate 50系列的瑕疵已無足輕重。
Mate必須挺住,華為沒有回頭路
可以肯定的是,作為華為的標桿產品,隻要華為消費者BG不被取締,Mate系列未來一定會持續發佈新品。但“4G旗艦”的名頭還能讓華為堅持多久?
中國信通院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5月國內5G手機市場出貨量占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的85.3%,同比大幅提升12個百分點,環比提升4個百分點。國內主流廠商基本已經停止4G機型的迭代工作。
一個好消息是,在5G實現商用化的第5個年頭,市場上仍未出現“殺手級應用”,這就讓許多用戶對於5G通信的感知不那麼明顯。如果現在行業內出現類似3G到4G時代“短視頻”這個級別的應用,恐怕華為會直接暫停Mate的產品線。
Mate 50系列的技術矩陣仍有遺憾
但任何廠商都不能指望行業內停止關於應用場景的探索,這一點華為也十分清楚,所以從最近兩年來看,華為未來很可能把Mate系列的重心放在折疊屏應用上。
從2019年發佈第一款折疊屏手機開始,華為就在這一細分領域占據較高的市場份額。
IDC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國內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為110萬臺,同比增長70%。其中華為占據市場份額63.6%,位列頭名。雖然折疊屏手機至今仍被人詬病缺乏革命性的應用,但就市場規模來看,至少能支撐起Mate系列的部分市場。
更重要的是,折疊屏手機有著很高的溢價空間。一位產業鏈從業人士向虎嗅透露,華為除第一代折疊屏手機Mate X外(初期研發成本和高昂的售後維修費用),後續發佈的產品都能保證50%左右的單品利潤率。
不過,在嘗過境外制裁的苦頭後,華為在折疊屏的研發上幾乎全部改用本土產業鏈,這也意味著產品的研發周期和成本將被拉長。
比如Mate XS2上的那塊出自凱盛科技的UTG玻璃蓋板,凱盛科技方面曾向筆者表示,“早在兩年前華為就派出技術研發團隊進駐公司,雙方合力完成相關的研發工作。”
雖然本土化的培育加大華為在研發上的負擔,但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無需擔心國外制裁,另一方面也能夠彌補本土產業鏈在部分關鍵節點上的缺失。
當然,即使全力押寶折疊屏產業,也隻能解眼下燃眉之急,無法根本上解決5G芯片缺失的問題。
那麼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大力扶持射頻芯片企業,比如此前哈勃投資的唯捷創芯。
當然,行業內在射頻芯片領域的缺失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彌補的,就像唯捷創芯作為國內射頻芯片的龍頭,其招股書顯示2021年PA產品毛利率僅為18.8%,而且75%以上都是4G產品,這顯然不是靠投資輸血能夠解決的。
無論繼續用“黑科技”去彌補5G芯片缺失的問題,還全力轉向折疊屏賽道,亦或是重金押註射頻芯片,華為的Mate系列短時間內都很難收回丟失的市場份額,但對於華為而言,在消費者業務中想要維持生態體系,離不開高端手機的加持。
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沒有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