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同步熱浪”更頻繁 多份報告預警高溫“副產品”


未來全球升溫是否會“懸崖勒馬”?IPCC認為,這既取決於未來的排放情景,也取決於人類如何選擇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路徑。今夏北半球被熱浪席卷。從歐洲到中國,從印度到美國,甚至在冰川覆蓋的北極地區,多地最高氣溫以及連續高溫天數接連打破紀錄。

8月9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佈最新報告稱,剛過去的7月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個7月之一。

今年上半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先後發佈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2:減緩氣候變化》,深刻揭示氣候、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IPCC分析稱,最近50年來,全球變暖正以過去兩千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熱浪、高溫、幹旱、颶風等極端天氣將更為平常。

“火紅色的地球”

今年夏天全球有多熱?7月13日,美國國傢航天局(NASA)在社交媒體上公佈一張“火紅色地球”照片。這一天,NASA監測到,歐洲、非洲、亞洲多地出現40攝氏度及以上高溫,照片中的北半球甚至還有不少黑色區域,預示著當地處於極端高溫的炙烤中。

面對罕見的40攝氏度的高溫熱浪,2天以後的7月15日,英國政府首次因氣候宣佈進入“國傢緊急狀態”。英國氣象局也發佈該國歷史上首個“極端高溫”紅色警告。7月19日,成為英國氣象局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當天氣溫達40.3攝氏度。

往年,歐洲國傢得益於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帶,夏季的平均氣溫僅為21~27攝氏度。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德國等歐洲多地,頻頻拉響“異常高溫”警報。

國際北極研究中心(IARC)的數據顯示,2020年6月20日,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北部北極小鎮維爾霍揚斯克的氣溫達38℃,打破北極圈內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今年7月,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班納克地區測得32℃的高溫。


每年9月,NASA會對北極海冰的最小范圍(即衛星傳感器顯示單個像素至少被冰覆蓋15%的區域)進行跟蹤觀測。NASA的跟蹤顯示,與1981年至2010年期間的平均范圍相比,北極海冰的最小范圍正以每十年13%的速度減少。2012年的海冰范圍是衛星記錄中最低的,為339萬平方千米。2021年則為472萬平方千米。

在南極,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等機構監測顯示,今年7月監測到的海冰面積為有衛星監測記錄44年以來最低值,比平均水平低7%。

“同步熱浪”幾乎每天發生

美國國傢海洋氣象局(NOAA)綜合1880年至今的數據分析稱,全球地表溫度自1980年以來處於顯著上升通道。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年份為2016年,全年平均升溫0.99攝氏度;緊隨其後的是2020年,升溫幅度為0.95攝氏度。

無論今年的氣溫是否會最終刷新2016年的紀錄,全球科學界的共識是,極端高溫天氣將不是偶發事件,可能是未來全球夏季“標配”,出現的頻率和極端程度還會更高。

世界經濟論壇(WEF)7月22日聯合發表的《今年的熱浪如何影響世界以及我們該如何為未來做好準備》報告提出,要警惕“同步熱浪”多發。所謂同步熱浪,是指中緯度上(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任何兩個地區同時經歷大規模的熱浪。過去40年裡,“同步熱浪”出現的頻率增加6倍,覆蓋范圍擴大46%,最大強度也上升17%。今夏,“同步熱浪”更是差不多每天都在發生。

對於熱浪同步性增強的原因,上述報告認為,一方面是統計學上的必然,即熱浪天氣越多發,各地同時出現高溫的概率也越高;一方面,高速氣流更頻繁地把熱空氣從赤道地區向北輸送。高速氣流,即噴射氣流,是高空大氣中一束通常由西向東的快速氣流。

除氣象學分析,IPCC指出,在全球升溫大趨勢中,人類活動的因素不可忽視。在過去170年地表溫度變化中,如果僅是自然因素,比如日照、山火等,對全球升溫幅度的推高有限,而疊加人類活動因素後,升溫變化與當前的觀測值走勢幾近一致。

警惕同步性增強後果

全球氣溫每上升1攝氏度,氣候變化的影響就會加劇。

IPCC認為,一個既定的事實是,高溫熱浪正在與許多其他社會和環境挑戰相互作用。這些挑戰包括世界人口不斷增長、消費不可持續、持續貧困、土地退化、土地利用變化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污染、過度捕撈和生態環境破壞以及全球流行病。

聯合國5月發佈的《幹旱數字報告》顯示,自2000年以來,作為高溫熱浪最直接的“副產品”,全球幹旱出現次數和持續時間增加29%。僅在1998到2017年間,全球因幹旱導致的經濟損失達1240億美元。2000年至2019年間,幹旱對約14億人造成影響。


歐洲聯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8月22日最新發佈的報告顯示,今夏歐洲近三分之二地區發生幹旱或面臨幹旱風險,部分地區旱情自8月以來持續惡化,已影響到內河航運、水力發電和農業收成。幹旱可能造成今年歐洲多種農作物減產,導致今年歐洲玉米產量比此前5年平均水平減少16%,大豆產量下降15%。這對於當前的全球糧食危機來說,不是個好消息。

未來全球升溫是否會“懸崖勒馬”?IPCC認為,這既取決於未來的排放情景,也取決於人類如何選擇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路徑。IPCC呼籲各國立即采取行動,積極兌現此前的氣候承諾。

在上述系列報告中,IPCC預設多個場景來研判未來升溫情況。比如,未來幾十年內如果不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大幅減排,全球升溫將在本世紀內超過1.5和2攝氏度;若在較低排放情景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將分別在2070年達到凈零,到本世紀中期(2041~2060年)全球升溫將不會超過2攝氏度,但未來20年至少有50%的可能性會超過1.5攝氏度;在最低排放情境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50年前後達到凈零。


相關推薦

2022-08-22

旱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未來可能成為常態。”2022年7月,全球出現罕見高溫熱浪,多國報告超40的極端高溫。在歐洲,持續的熱浪、肆虐的野火、歷史性的幹旱接連來襲,給民眾生活、農業生產、工業經濟都造成極大的影響。在

2022-08-06

上海處於冰雹、暴雨、大風、雷電、高溫“三黃兩橙”五預警天氣。從新聞晨報放出的視頻中可以看到,上海部分地區已經下起冰雹,尺寸大如鵝卵石。據解,冰雹屬於強對流天氣的一種,一般發生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其中,

2022-07-19

的啟示錄”。氣候活動傢曾警告說,溫室氣體排放會導致全球氣溫上升。世界平均氣溫已經從工業化前的水平上升略高於1℃,到本世紀末將上升2.4℃至4℃,這取決於全球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做出的努力。根據聯合國氣候科學

2022-07-24

伴隨著熱浪席卷全球,數百萬人今夏正在親身體驗氣候變化的影響。這不禁讓人思考:氣候變化的發展速度是否比科學傢們預期的要快?考慮到現在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目前的極端氣候事件未來是否比研究預測的更加極端?

2023-03-01

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發生的,但恰巧撞上溫室氣體導致的全球變暖。科學傢們解釋稱,氣溫升高導致更多的水蒸發,使幹旱和強降水更加極端。用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話說,氣候變化使幹旱更頻繁地發生、持續時間更長且影響更加

2022-11-08

跟蹤氣候變化的科學傢們發現,歐洲的氣溫正在以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的速度上升。這一變暖速度是世界上所有大陸中最高的,研究小組警告說,熱浪、野火和其他極端天氣事件會因此而更加頻繁。這些驚人的數字來自世界

2022-08-31

引投資方面面臨阻礙。“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影響全球風電場開發商和運營商繼續在當地建設大規模風電場的意願,因為這些投資涉及數千億新臺幣。”Steven Chen說。因此,周桂田談道,“我們確實需要起草一些應急和備

2023-05-31

到6月2日,廣東仍有35℃及以上高溫,但午後雷陣雨日趨頻繁,局地雨勢大,雷雨時伴有短時大風、雷電等對流性天氣。專傢提醒,高溫天氣註意防暑,同時要警惕心理中暑”。氣溫較高的天氣容易影響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

2022-08-24

歐洲聯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22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歐洲近三分之二地區發生幹旱或面臨幹旱風險,部分地區旱情自8月以來持續惡化,已影響到內河航運、水力發電和農業收成。該聯合研究中心的歐洲幹旱觀測網站根據降雨

2022-11-08

去8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根據聯合國機構的《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在2013年至2022年期間,全球平均氣溫估計比1850年至1900年的水平高出1.14攝氏度。根據該機構,"變暖仍在繼續"--伴隨著海平面加速上升,歐

2022-09-02

一樣。”科學傢認為,目前導致加州發出預警的熱浪源自全球氣候變化。與過去幾十年相比,極端高溫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熱,而且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美國國傢氣候評估機構(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在2018年指出,到本世紀頭十年

2023-12-04

聯合國在締約方大會第二十八屆會議上發佈的全球幹旱報告強調幹旱所造成的嚴重後果,而這些後果往往被忽視。報告提供全球幹旱影響的驚人數據,包括農業、水資源和經濟損失。報告呼籲采取緊急行動並開展國際合作,通過

2022-08-26

能源安全、電力供給穩定,加快轉向可再生能源。當前,全球范圍內史無前例的熱浪正使得多國電力系統承壓。除不斷攀升的電價外,電力供給的安全也顯得尤為重要。權威氣候變化研究機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2023-04-23

關於OLED的物理升級大計劃正在進行中。OLED-info看到的這份報告堅持認為,到2026年,蘋果將把其幾乎所有的產品目錄都轉向OLED,屆時10.9英寸的iPad是唯一使用LCD的型號。報告稱,iPad Pro 11英寸和12.9英寸顯示屏顯然將在2024年之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