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上海昌碩科技有限公司門口,30歲的趙拓(化名)帶著行李箱和一個大編織袋,緩緩走出工廠。在這裡工作三個月後,他準備連夜離開,回到山西老傢“另謀出路”。和趙拓一樣,最近離開昌碩這傢著名蘋果代工廠的人不在少數。離開的原因很簡單,隨著三個月高價小時工周期的結束,他們的收入降低。
而在“硬幣”的另一面,據一些招工中介和廠哥廠妹介紹,今年不少規模大的電子代工廠因為產線轉移,縮減招聘規模,這也明顯體現在招聘返費上,從過去高至萬元縮水至如今的三四百元。
廠哥廠妹和電子代工廠的“春天”,去哪兒?
高價小時工才能掙錢
今年春節前夕,原本在老傢廠裡上班的趙拓聽說上海昌碩工廠正在招高價小時工,收入比他在老傢的工資高出一大截,於是便通過勞務派遣公司來到這裡,簽三個月的短期合同。
“在老傢,一個月收入不到4000元,實在掙不著錢。來到昌碩的這三個月,平均下來每個月能掙8000元。”趙拓告訴《IT時報》記者,在昌碩第一個月薪資能達到42元/小時,第二個月降到30元/小時,從第三個月開始就要按同工同酬計算,2590元的固定底薪,再加上加班費。除短期的高價小時工,同工同酬對趙拓沒有吸引力,和他一起來的朋友,在做完第一個月後就選擇離開。
趙拓在技校裡學習的是焊工專業,但他感覺自己“並沒有學到什麼足以謀生的技能”。起初他曾在老傢的酒店打工一段時間,一個月5000元,感覺“不太掙錢”。於是最近幾年,他流連電子廠流水線間,成一名廠哥。
在趙拓看來,在電子廠上班要“看運氣”,廠工們並不能決定自己的崗位,工作內容、強度全憑系統分配。剛來昌碩時,他被分配到倉庫管理員的崗位,工作比較輕松,後來又被系統調到產線上。
據趙拓介紹,產線上每天要工作10小時,活計不輕松,尤其是打螺絲,要將米粒大小的螺絲用電鉆打入手機。一部手機要打2-8顆螺絲,正常情況下,廠工一天要完成750部手機的工作量,不然便會被扣錢。新手期第一周,趙拓一天最多完成350部手機的工作量,廠裡會給上半個月左右的適應期,熟練以後慢慢能達到標準。一些特別厲害的熟練工,一晚上能打1200部手機。
“和在老傢比起來,還是能攢到點錢。”趙拓在上海的日常消費並不高,住的是公司提供的員工宿舍,8人一間,但通常不會住滿,平日裡除吃飯外也沒有什麼額外開銷,“社交比較少,和同事也沒有太多深入交流,最多搭夥吃個飯。”
三個月的高價小時工合同期結束後,如果選擇續簽收入會大幅降低,減去開銷甚至不如老傢工廠打工的收入,所以趙拓準備先回去休息一段時間,並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曾經返費過萬
如今低至三四百元
像趙拓一樣,沖著過年期間的高價小時工待遇而來到昌碩的廠哥廠妹並不少。這幾天合約期到後,不少人都選擇離開。
這座蘋果公司在上海最大的代工廠,高峰時期員工規模超過8萬人,如今少很多。一些廠工表示,“目前廠裡的效益並不好。部分招來的員工會被調到昆山工廠,因為這裡不需要那麼多人。”
徐立(化名)去年8月從位於福建的一傢新能源工廠來到昌碩,當時簽的是32元/小時的高價小時工,第三個月起同工同酬,“現在加班加滿一個月5000元左右。”他原本打算幹滿3個月就離開,但因為在這裡結識女朋友,所以就暫時留下來。
對於兩個人來說,平日裡開銷最大的是在外租房的費用,即使是在上海郊區,房租加水電費一個月也要2000元左右。23歲的徐立直言:“除非省吃儉用,不然根本掙不到錢。”
“廠裡的八條流水線拆的隻剩三四條,很多產線上的設備都轉到國外。”徐立在昌碩的設備管理科工作,據他介紹,近幾個月隨著訂單變少,加班也越來越少,一線廠工的收入也大打折扣,以前通過勞務派遣過來的廠工最高能拿到8000元左右的內薦費,最低的時候也有3000元,現在“相當於沒有”。
“別說返費,幾個月前想來昌碩上班還得倒貼錢。”當地的一位招聘中介人員告訴《IT時報》記者,目前上海電子大廠普遍不缺人,曾經最高過萬的返費到如今隻有三四百元,“現在效益不好,昌碩招的人很多都被調到昆山,很多年輕人來問完情況都回去,因為沒工作。”
該中介人員介紹,今年一些規模大的電子代工廠效益下降,訂單減少,為降低成本,這些電子大廠們都在悄悄往國外搬遷,對廠工的需求也大幅減少。
一名富士康數位產品事業群的人士表示,今年開年以來,鄭州深圳訂單下滑,招聘直到三月都沒有啟動,自己所在的太原工廠用工缺口也小,工價不是很理想,有些人還在觀望時人已經滿額。“國內訂單很多去印度,去年我們已經有大批的幹部出差印度,裁人可能是遲早的事。”這位人士表示。
代工廠和工人們的春天
去哪?
受影響的不止蘋果產業鏈的各大代工廠們,26歲的王可(化名)是江蘇常州某新能源大廠的流水線工人,他的工作內容是組裝電池模組,以及負責一些自動化設備的簡易操作。忙的時候王可每天要在產線上工作11個小時,生產任務較輕的時候工作8小時。
王可告訴《IT時報》記者,目前自己所在新能源企業的產線工人需求量從去年底開始急劇下降,公司目前基本已經停止招聘一線操作工,很多一線操作工人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時,甚至有部分工人被強制休息。
另一方面,王可也表示,企業車間環境這兩年有很大改變,新車間都已經是恒溫車間,人體感覺舒適,一些高強度的工作崗位由自動化設備來替代。
王可已經在產線上工作3年,薪資根據加班時間長短,在7000-10000元/月區間浮動,而當地很多一線操作工的收入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據其介紹,自己所在企業招聘產線工人設有年齡門檻,男性不能超過40歲,女性不能超過38歲。據其觀察,目前產線員工多在20-30歲之間,超過35歲的已很少見。
雖然工廠對一線工人的學歷沒有苛刻要求,但是也會按照不同學歷來給工人確定不同的級別, “不同的級別在薪資、工作強度都有差別,低級的隻能做一些體力勞動。”隨著一線工人工作年限、經驗、能力的提升,級別也會有相應提升。
長期在長三角地區從事制造業藍領招聘的資深獵頭李華(化名)向《IT時報》記者透露,今年第一季度起,制造業企業訂單出現下滑,包括電子、機械等行業,導致就業市場供大於求現象的出現,“以往企業缺口一百人,前去面試的人員會有小幾十位。今年不一樣,企業缺十個人,會有七八十個人去應聘。”
李華說,在這種情況下,原先來長三角擇業的電子廠工人,長時間找不到工作後就會回老傢。而在制造業找不到工作的人,也會尋找在服務業就業的機會,比如去從事外賣員、服務員、網約車司機、網絡直播等等。
“從我們對幾百傢客戶回訪的情況來看,制造業目前面臨著一定的壓力,以前他們可以預見半年甚至一年的訂單,現在最多預測1-2個月的趨勢。”據李華介紹,在沒有訂單和需求的情況下,大多數制造業企業會減少排班、縮減人員。“今年起,一些企業已經轉到東南亞、印度等市場,如果不是因為那些區域供應鏈還不完善,情況可能更不樂觀。”李華說道。
據央視報道,近年來越南、印度成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轉移的新熱點。蘋果公司近年來致力於推動“供應鏈多元化”,印度是供應鏈轉移目的地之一。不過據報道,蘋果在印度制造的部分產品合格率隻有50%。
蘋果從2017年開始就在印度組裝低階的iPhone,而在去年10月,蘋果公司宣佈計劃在印度生產其最新型號的手機。不過目前來看,蘋果在印度的工廠僅限於組裝面板、芯片及機殼等零部件,相當一部分仍仰賴中國供應商。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分析人士認為,短期內,蘋果公司仍不太可能完全離開中國的高效生產體系。
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推動供應鏈多元化的背景下,不管是企業們還是一線的“廠哥廠妹”們,在產業轉移和產業轉型的浪潮之中,都將迎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