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在英國的藍籌公司尋求國際上市並非第一次。在脫歐後,倫敦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並未如其“脫歐派”預期的那樣增強。與之相反的是,在過去的一年中,倫敦痛失歐洲股市“頭把交椅”,現在還碰上更令其撓頭的事情:包括英國科技行業上的“明珠”——英國芯片巨頭Arm在內的一系列企業,均放棄在英國上市,轉而在美國上市。
甚至歐洲最大的建築材料生產商之一CRH,也在近期作出取舍:該企業認為美國的資本市場更具吸引力,並謀求將上市地從倫敦轉移到紐約,其估值在300億英鎊左右。
這種趨勢對於英國的首次公開發行(IPO)市場而言是重大挫敗: 由於近年來倫敦股票市場過度依賴石油和銀行等舊經濟部門,已經被稱為“恐龍股票市場”,並正在謀求改革。這可能意味著在去年創紀錄的263億美元流出後,更多資金將流出英國國內股票基金。
“從長期增長的角度來看,這確實讓倫敦處於劣勢,”瑞銀全球財富管理英國首席投資官西蒙斯(Caroline Simmons)表示,“在人口結構和技術發展等關鍵驅動因素方面,倫敦已經落後於歐洲和新興市場。”
她補充說:“新上市公司將嚴重阻礙倫敦股市多元化的努力,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投資者情緒對英國的另一個影響。”
痛失行業“明珠”
如上文所述,總部位於愛爾蘭的國際建材巨頭CRH計劃將上市地從倫敦轉移到紐約。該企業自2011年起在倫敦上市,在其總部所在地都柏林二次上市。
而對英國資本市場造成新打擊的重磅新聞發生在上周五(3月3日),日本軟銀集團旗下的英國芯片巨頭Arm表示,2023年,將尋求僅在美國上市。
根據外媒報道,目前全球投行對該企業IPO的市場估值在300億至700億美元之間,這也是近幾年以來,全球半導體行業最值得關註的IPO。
這次公開聲明也表明Arm將放棄在英美雙重上市,這對倫交所和一直推動此事的英國政界構成雙重打擊。
實際上,總部在英國的藍籌公司尋求國際上市並非第一次。自2021年以來,管道和供暖產品集團Ferguson和礦業巨頭必和必拓集團分別將主要上市移至美國和澳大利亞。
要看到的是,自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以來,投資者對英國資產的信心尤其惡化。
直到2013年,與美國、加拿大、法國和日本相比,英國仍是以美元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價值最大的股票市場。自2016年以來,英國一直表現不佳,現在已經是上述市場中最小的。在此期間,富時100指數和富時250指數也明顯落後於以美元計算的所有主要股票基準。
2022年7月,中瑞證券市場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正式開通後,瑞士證券交易所成中企海外上市新選擇。當月,就有首批4傢中國企業發行的全球存托憑證正式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下稱“瑞交所”)上市。
瑞士駐華大使白瑞誼(Jürg Burri)在近期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目前,通過全球存托憑證正式登陸瑞交所的中企在9傢左右,同時“還有30多傢中企在排隊申請上市”。
倫敦市場流動性差
倫敦股票市場缺乏流動性是促使部分上市企業轉移到美國的一個關鍵因素。2023年2月,富時全股指數(FTSE All-Shares Index)的日均交易量約為40億英鎊(48億美元),而2007年同月為近140億英鎊。
英國股市的規模在過去16年中也有所縮減。根據彭博匯編的數據,倫敦上市股票的總市值從2007年的峰值4.3萬億美元下降到今年的約3萬億美元。同期,美國股票市值翻一番多,達到43萬億美元。法國去年取代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股市,這反映市場情緒的惡化。在全球范圍內,它現在是第七大股票市場,位於美國、中國、日本、中國香港、法國和印度之後。
制藥公司GW Pharmaceuticals Plc 的創始人兼前首席執行官戈弗(Justin Gover)表示,“當一個市場對資本流動性強勁推動時,譬如納斯達克,英國投資者實際上更容易在納斯達克交易股票。在某些時候,就數量而言,我們認為倫敦市場可以為像我們這樣的公司提供的能力有限。”
近年來,在倫敦進行 IPO 的回報也很低。自2021年上市以來,送餐平臺Deliveroo股價下跌近 80%,而鞋類品牌Dr Martens股價下跌約58%。2022年,英國資本在歐洲IPO收益中所占份額降至該地區總額的8%,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另一個障礙是投資於英國國內市場的養老基金份額不斷下降。
“我們沒有這些真正熱衷於投資英國股票的大型長期國內投資者,因此企業尋求在其他地方獲得更深厚的資金池也就不足為奇,”高盛策略師莎倫·貝爾(Sharon Bell)分析稱,“你真的必須考慮我們不僅應該鼓勵公司在這裡上市,而且要鼓勵有投資於這些公司股權的需求,無論是來自傢庭基金還是大資本池。”
盡管股票估值仍然低於歐洲和美國同行,但貨幣的劇烈波動也對投資者起到威懾作用。彭博匯編的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英鎊一直是波動較大的發達市場貨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