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這隻是一支普通的筆。但沒想到的是,在落筆的一剎那,這支筆就像一隻無形的眼睛,開始記錄你的筆跡。更可怕的是,所有筆跡都會被傳到老師那裡。這是一名中學生po到網上的經歷,在老師的要求下,他們隻能用一種定制的筆來寫暑假作業。
在紙上寫什麼、落筆速度如何、甚至是寫作業的時長,這支筆都能隨時進行“監視”,將它轉變成摸魚、犯錯的證據。
就像這樣
什麼,顯示不出筆跡?沒關系,立刻會有人幫你調試:
有網友轉發稱,如果直接摔壞,還需要自己原價再買一隻,掏空幾百元零花錢:
而在老師的後臺系統中,也能實時查看完成作業的情況,甚至可以隨時在傢長群裡公佈……
是不是已經有點細思極恐?
這件事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有不少學生表示,自己的學校也在用這種筆,目前全國已經有好些地區在進行試點應用。
有網友調侃:“老師有一支長長的望遠鏡,可以一直望到你傢裡。”
但也有網友認為,老師同樣不想要這樣的設備,“休息時間就沒”。
所以,這支筆究竟是如何“監視”紙上筆跡的?
如何“監視”作業本上的筆跡
這支筆名叫點陣筆,但也有“智能筆”、“馬良筆”一類的稱呼。
具體來說,它由高速攝像機、筆芯/壓力傳感器、處理器、電池、存儲器和藍牙接收器(或USB接口)組成。
它會通過高速攝像頭(≥100Hz)對準筆尖拍照,經過芯片處理後能顯示筆跡和運筆效率,並通過藍牙或WiFi傳到電子設備上。
之所以監測筆跡的效果這麼好,主要靠的是背後的點陣技術。
為能更精準地識別用戶的筆跡,點陣筆通常會搭配一種特殊的紙來使用。
這種紙又名點陣紙,如果拍照放大的話,會發現它上面印刷很多緊密排列的點(例如有的在1200dpi左右),呈現出一種看似不規則的圖案:
圖源淘寶用戶
所以這種不規則的圖案有什麼用?
我們在騰訊投資的一傢智能點陣筆公司官網,找到對應的技術細節。
實際上,這種看似不規則的點陣圖案,正是點陣技術的核心。
在點陣紙上,每36個點構成一個最小數據單元(僅3m㎡),每個點直徑50μm,間距300μm。其中,每個點可以有上、下、左、右四個不同的偏離位置。
每36個點、平均每個點4個點位構成的數據單元,就有4^36種(約47萬億億種)排列方式,確保坐標不會發生重疊。
這樣一來,當我們用這支筆寫字時,先通過高速攝像頭,以每秒100次以上的速度拍照識別點陣坐標,而且連筆跡路徑、壓力參數和書寫速度等信息,也會被同時記錄下來。
從各個點陣筆產品的官網來看,全國各地都有學校在使用這樣的點陣筆。
例如據封面新聞介紹,彭州一所中學就率先在八年級展開點陣筆試點:
這樣的數字科技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對學生課堂過程性學習效果的精準研判,幫助老師優化後續教學方法。
而在一傢教育科技公司官網上,也能看見對應的點陣筆產品,不過是用於課堂互動中。
官網顯示,目前公司已經與二十多所廣東的學校達成合作方案。
而在另一傢公司的官網上,則顯示“基於紙筆數據化的智慧教學解決方案和數據服務”,已服務學校超6000所,教師超10萬人。
這一屆00後被AI監控成什麼樣?
然鵝,不止是筆跡。
這屆00後上課,就連情緒、電腦屏幕甚至是腦電波,都可能被監測到。
例如今年4月,英特爾就搞出過一個情緒檢測AI,用它來檢測學生上網課時的感受(沒錯,就是這麼與時俱進)。
這個系統會通過評估學生的面部表情、互動方式,來判斷他們是否感到無聊、迷惑或“走神”。
如果檢測到你不夠專註,計算機就會向老師舉報:這人其實在走神!
不止如此,一款幾百萬個美國學生都在用的網課軟件GoGuardian,甚至允許老師遠程控制對面學生的電腦。
在上網課時,老師不僅能看到學生們的臉,還可以看到所有學生的屏幕實況。
如果發現學生的界面跳轉到遊戲、視頻上,老師就會發送私人消息提醒學生繼續認真聽講,如果學生屢次不改,老師還能遠程控制他的電腦。
但在下面這個發明面前,遠程控制電腦也算是小case。
貴州一科技公司曾開發出一款“智能校服”,這款校服在樣式和外觀上都和普通中學校服一樣,但在左右肩膀下縫制可以記錄生物數據的智能芯片、以及隨時定位的GPS芯片。
圖源:天眼新聞
此外,這款校服還配套一款APP,傢長可以在上面隨時解孩子在校內的軌跡,查看孩子的在校視頻。
據環球時報介紹,後續升級後,這套智能校服還會有一系列功能上線,比如,“偵測”到學生打瞌睡時會自動響起警報,甚至還能變成智能支付系統。
學生通過智能校服、指紋、或人臉識別等方式,在校園內完成支付後,傢長就能通過手機查看消費情況,甚至采取“強制禁止消費措施”。
是不是感覺仿佛被套上緊箍咒?別著急,“真·緊箍咒”在下面。
更早的時候,浙江的小學生還被戴上過“智能頭箍”。
所謂的“智能頭箍”,其實是一個腦機接口頭環,能夠檢測腦電波,判斷學生在上課時集中註意力的程度並打出分數,分數會實時傳輸到老師電腦上,分數排名也會被發到傢長群裡。
圖源:澎湃新聞
盡管公司回應稱,該產品為專註力訓練系統,而不是用於監控的系統,不需要長期佩戴,但還是引發網友們強烈質疑。
許多教育界專傢也表示反對意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教授就指出,讓學生佩戴智能頭環這種做法是把學生當作學習的工具,是以所謂科技創新、教育創新為名的反教育。
最後,當地教育局在輿論壓力下宣佈已暫停使用“智能頭箍”。
無獨有偶,同年,廣東一所中學的智慧校園信息化采購項目也引發熱議,該校采購3500個能監測學生行為數據的電子手環,被網友們質疑有侵犯學生隱私之嫌。
招標文件中顯示,這款電子手環可以實時顯示心率、提供精準的運動數據(甚至包括舉手次數);可以在校外區域記錄佩戴者的步數、心率數據;也可以實時顯示佩戴者的所在位置。
看到這裡,或許會有人疑惑,這些設備的購置費用都從哪裡來?
科技應該怎麼用?
根據教育部2012年發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各級政府在教育經費中,要按不低於8%的比例列出教育信息化經費。
2019年,國內的教育經費投入就已經超過5萬億,8%就是4000億,換句話說,智慧校園是個千億級別的巨大市場。
圖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近年來,很多人工智能企業、互聯網巨頭紛紛湧進這一領域,雖然初衷是好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一些偏差,部分新技術的應用,反而讓學生越來越難受。
正如新京報快評中所說:
科技助力教育、助力學習不是一件壞事,但也要充分考慮到科技“雙刃劍”的屬性。不能讓點陣筆這種表面上為學生“減負”的工具,成給學生“增負”的“枷鎖”,更不能造成信息安全隱患。
回歸到點陣筆上,點陣技術的用途也不止監測筆跡。
例如國內有用這種點陣筆來做AI練字、畫畫的;國外如NEWYES等公司,也有用這種技術來做電子化手寫筆記、或是公式識別的。
嗯,還有直接用它和同學“共享”傢庭作業的。(手動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