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來臨,幣圈卻還陷於寒冬中。1月以來,加密貨幣的崩盤導致支撐區塊鏈網絡Cosmos的原子幣價格暴跌80%,市值蒸發100億美元。近期,加密貨幣龍頭比特幣一度跌破1.8萬美元,雖然後續有所反彈,但仍在2萬美元上下徘徊。今年的市場崩潰,一定程度上源自美聯儲加息引發高風險金融資產遭到集體拋售,但那些讓加密貨幣成為科技行業最熱門領域的刺激因素,的確會因此削弱。
雖然加密貨幣價格崩盤,支持者卻認為,支撐數字資產的區塊鏈技術能夠扛過最近的估值下跌。
“有人震驚,有人害怕。”Cosmos聯合創始人伊恩•佈克曼(Ethan Buchman)談到用於保障其網絡安全的代幣價格崩盤時說道。他盡量讓自己表現得平靜一些:“但還有人從中看到機會,對自己相信的東西加倍下註。”
另外一傢區塊鏈公司Alchemy的聯合創始人約瑟夫•勞(Joseph Lau)表示:“(市場崩潰時,)大傢都會害怕。”但他認為加密貨幣暴跌並不意味著所有相關項目都在劫難逃,也不意味著業內開發者都會失去興趣。他表示,這場暴跌不代表加密貨幣項目無法長期發展。
加密貨幣狂熱,會帶來泡沫還是革命?
在科技界,狂熱時常上演,但從來不會簡單重復。然而,市場崩潰之際,依然有人言之鑿鑿地宣稱加密貨幣的革命不會受到影響,這難免令人想起科技行業不久前的另外一段往事:世紀之交的互聯網泡沫以及隨之而來的泡沫破裂。
這兩大泡沫都源自所謂具有革命意義的技術,這些技術都可以削弱既有的政治和商業勢力對在線活動的控制,開辟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世界,將權力重新交還給普羅大眾。具體到加密貨幣,最初圍繞比特幣構建的數字貨幣願景,已然延伸出一場名為Web3的運動。倡導者認為,原本用於記錄和追蹤加密貨幣資產的區塊鏈技術,將會催生一批由用戶控制的全新服務,最終取代當今的互聯網巨頭。
這兩次泡沫在金融市場的表現也有相似之處。所有加密貨幣的市值總和在去年11月達到頂峰,隨後暴跌約70%,蒸發2萬億美元。在剩餘的9000億美元總市值中占據42%的比特幣雖然最受各界關註,但加密貨幣世界還存在許多其它的數字資產。與之類似,互聯網泡沫於2000年初達到頂峰,此後的8個月裡,互聯網上市公司總市值蒸發約1.7萬億美元,蒸發比例約為60%。
Meta商務和金融技術主管史蒂芬尼•卡斯瑞爾(Stephane Kasriel)負責公司區塊鏈項目。他認為,當塵埃落定時,加密貨幣狂熱會像互聯網泡沫一樣,成為一場更穩定、更持久的科技革命。
“這些技術很多都會經歷相同的炒作周期。”他說,早期的狂熱和投機過後,泡沫就會破滅。但他也補充道,與本世紀初的互聯網一樣,底層的區塊鏈技術確實可以為人們解決真正的問題,並且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世界有益。
“狂熱”因何而來?
但這並非普世觀念。這種技術究竟是什麼,具備哪些當今技術所不具備的優勢,這些問題依然沒有明確答案。目前為止,加密貨幣技術主要用於金融投機、犯罪活動、去中心化金融(簡稱DeFi,依然遊離於監管之外)以及NFT(非同質化代幣)的創建和交易——NFT本身也經歷繁榮與破滅。
“很多關於去中心化的討論,幾乎就是我們1990年代所談論內容的翻版。”當時擔任英國寶誠保險集團先進技術負責人的瑪莎•本尼特(Martha Bennett)說。但她指出,萬維網發展初期與現在的Web3之間存在一項根本性的差異:“1995年,已經有許多實用功能——可以收發電子郵件,可以上網查信息。但Web3現在還什麼都沒有。”
本尼特目前在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負責新技術分析,她認為,現在判斷任何持久或有用的東西能否存活下去還為時尚早。但科技行業卻有越來越多的評論傢認為,與互聯網不同,加密貨幣的底層技術毫無可取之處。
今年5月,有26位計算機科學傢和學者聯名致信美國國會,警告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有風險、有缺陷、未經驗證”。作為其中一員,計算機安全專傢佈魯斯•施內爾(Bruce Schneier)認為,任何運行在區塊鏈上的應用如果采用其它技術,實用性會更好、安全性會更強、成本效益會更高。“無論你做什麼,沒有區塊鏈都會更好。”他說。
加密貨幣之所以廣受熱捧,源自對新技術的推崇、對傳統社會勢力的反叛以及強大的賺錢效應,這些因素在一個貨幣寬松的時代碰撞到一起,便形成爆炸效應。但隨著寬松時代結束,加密貨幣行業也將進入一個充滿挑戰的新階段。
計算機科學傢、印象筆記前CEO菲爾•裡賓(Phil Libin)對反對加密貨幣和Web3的案例進行總結。他認為,吹大這一泡沫的力量包括:“80%的貪婪、20%的意識形態和0%的技術。”
科技界對加密貨幣的狂熱都源自一個信念:區塊鏈是一種分佈式的開放數據庫。理論上講,任何人都可以更新這個數據庫,所以它會為在線活動構建新的基礎。公共區塊鏈專門設計“共識機制”,以便參與者可以確認更新的準確性。
支持者聲稱,這些區塊鏈(以及用於驗證更新的加密貨幣)將為由用戶(而非公司或政府)控制的一系列新服務奠定基礎。
然而,就連Web3支持者也承認,現有的區塊鏈技術還遠遠無法支持大規模在線服務。作為許多Web3活動的核心,以太坊網絡每秒最多僅能處理30筆交易,而Solana等更新、更快的網絡尚未在這方面給出有利證明。這項技術對非專業人士來說很難使用,而且還面臨隱私、安全和法律等方面懸而未決的問題。
支持者表示,這種現象隻是因為技術尚未成熟,並無根本性缺陷。Protocol Labs的Filecoin網絡就在計算機存儲領域扮演去中心化市場的角色。該公司CEO朱安•本尼特(Juan Benet)認為,當今的區塊鏈就像是當年還處在發展初期的雲計算一樣。他表示,早在1990年代,雲計算就已經在科技行業引發廣泛的興趣,但之後卻花20年進行建設,最終才獲得業界認可。他預計,加密貨幣今後也將迎來類似的技術成熟。
但在此過程中,加密貨幣愛好者理想中的去中心化場景可能會化為泡影,甚至會與它極力取代的技術毫無差異。
用“權益證明”取代“工作證明”就是一種被廣泛宣揚的轉換方向。前者由已經擁有加密貨幣的人來控制網絡的治理方式,後者則需要“礦工”相互競爭來解決加密難題,從而驗證區塊鏈上的新條目——整個過程需要消耗大量電力。裡賓表示,從定義上看,在“權益證明”系統中,最富有的人,權力也最大,這與加密貨幣系統追求的分佈式權力理念背道而馳。
目前還有一些基於區塊鏈開發的新型基礎技術,希望能夠簡化使用方式,增加交易處理數量,但卻同樣會削弱其去中心化的特性。Forrester的本尼特表示,這將催生一批新的主導企業,他們會以“看門人”的角色控制這項技術的渠道,這與科技巨頭主導當今的網絡世界如出一轍。
Web3會落在科技巨頭手裡嗎?
對Web3的分佈式計算平臺悄然展開的任何集中化改造,都會重復之前的網絡世界發展路徑。互聯網所基於的開放溝通協議原本是為阻止任何政府和組織對其施加控制,但卻因此給私企留下充足機會,他們紛紛以此為契機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事後看來,盡管當初開發的基礎技術承諾建設更加民主的網絡世界,但最終並未實現。
正因如此,盡管媒體都在極力渲染Web3對互聯網巨頭構成的生存危機,但Meta等大企業依然主動涉足區塊鏈領域。
“它始終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結合體。”卡斯瑞爾提到Meta所采用的底層技術時說。該公司現在還計劃開發一種區塊鏈,讓軟件開發者可以持續控制他們想要發佈到Meta網絡上的數字內容。
卡斯瑞爾表示,實現這一層面,Meta其實並不需要使用區塊鏈,完全可以通過其它技術達到同樣的效果。但通過區塊鏈來讓渡控制權,就能讓那些不信任Meta的人安心使用。
即便如此,施內爾等批評人士還是認為,區塊鏈存在很大不足,導致其使用價值極低。況且,倘若去中心化的網絡世界成為泡影,那就更沒有理由推薦這種技術。
如果Web3背後技術的長期使用價值依然面臨嚴重質疑,那麼加密貨幣熱潮釋放出的力量也就沒有那麼大的不確定性。理想主義與貪婪的結合與主導互聯網泡沫時期的亢奮情緒一樣強大。支持者認為,這一領域入局人數眾多,根本不可能忽略它的存在。
Avichal Garg任職的Electric Capital是一傢專門投資Web3創業公司的投資機構,他說:“互聯網的經驗法則是,如果有1億人在做某件事情,這件事情就值得關註。”
能否創造出Web3時代的“亞馬遜”?
這種狂熱情緒的核心是嵌入在區塊鏈網絡中的加密貨幣和數字代幣。人們之所以願意為其賦予價值,要麼是認為它們像比特幣一樣具備貨幣的某些屬性,要麼是認為由此衍生出的在線網絡有朝一日會支持新的去中心化數字經濟。但無論如何,這種意願都促成加密貨幣市場的繁榮。
這些數字資產的價格飆升為Cosmos這樣的區塊鏈項目提供融資渠道,還為整個行業吸引大批人才,也為區塊鏈上建立的首批消費者服務吸引不少網民。這其中包括所謂的“邊玩邊賺”(play to earn)遊戲——參與者可以從中賺取代幣,用於日後出售變現。
矽谷風險投資傢Vinod Khosla表示,這些新的財務刺激手段解決互聯網消費者創業公司多年以來面臨的難題:如何吸引足夠的用戶來幫助新服務落地,從而激發網絡效應,以便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不斷提升服務價值。
支持者仍認為,用戶需求已發生深刻變化,這種現象將比泡沫本身更加持久。Polygon Studios CEO瑞恩•懷特(Ryan Wyatt)表示,加密貨幣已經改變整整一代網民的預期。他認為,不向用戶讓渡任何控制權或者不與其分享任何利潤的服務,最終會被用戶拋棄。
包括Cosmos和Alchemy在內的組織都聲稱,加密貨幣價格崩盤並沒有動搖其底層網絡開發者的信念。篤信者表示,雖然很難預測加密貨幣和Web3背後的技術最終會有哪些用途,但這不值得擔憂。畢竟,從Facebook的社交網絡到iPhone引領的移動互聯網,再到AWS開創的雲計算平臺,當今網絡世界的許多服務也都是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後很久才嶄露頭角的。
“即使要花10年才能看到Web3時代的亞馬遜,那也沒有關系。”懷特說,“那將是一傢幾萬億美元的鏈上公司。我想,我們會很欣慰。”
附名詞解釋:
DeFi
去中心化金融是一個總稱,指的是一系列旨在繞過中心化中介(如銀行或交易所)來提供金融服務的加密貨幣資產項目。它們使用新型分佈式應用(distributed application,簡稱DApp)來提供借貸、儲蓄和貨幣交易等常規服務。
以太坊
這是由俄羅斯裔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傢維塔利克•佈特林(Vitalik Buterin)與他人共同開發的一種區塊鏈。Web3希望讓區塊鏈不再隻是一種交易數據庫,而以太坊就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這種技術可以持有資產,讓程序員可以將買賣功能加入智能合約中,還為多數金融DApp提供構建模塊。以太幣是與以太坊相關聯的一種代幣,也是全世界交易活躍度排名第二的加密貨幣。
“工作證明”與“權益證明”
在“工作證明”系統中,被稱為礦工的群體會爭相解決加密難題,以驗證交易,獲勝者將以加密貨幣的形式獲得獎勵。以比特幣為首的這類系統遭到廣泛批評,因為它們在計算過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權益證明”系統則會從一群已經持有某種加密貨幣,並將其持有的加密貨幣在網絡上“下註”(或將其作為抵押品)的人中隨機選擇一個來驗證交易。這種模式消耗的能量遠低於“工作證明”系統,但卻會將控制權集中在最富有的加密貨幣所有者手中。以太坊正從“工作證明”轉向“權益證明”模式,卻幾經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