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個交易日遭遇股價“一日腰斬”之後,商湯科技(00020.HK)雪崩式的股價暴跌並沒有停止。7月4日,商湯科技的股價繼續大幅下挫,跌幅一度超過20%,最終收於2.54港元,跌幅為18.85%。而在前一個交易日(6月30日),商湯科技的股價已經一日大跌46.77%,兩個交易日股價就暴跌超過65%。
目前,商湯科技的總市值已經縮水至850億港元附近,兩日內其市值蒸發超過千億港元。
解禁日投資者上演“大逃殺”
6月30日,商湯科技迎來上市之後的首個解禁日,即上市前投資者、基石投資者股權會基本全部解禁,據公開信息,涉及的股份超過公司總股本的70%。
雖然6月30日一早,商湯科技就發佈公告稱,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立,首席科學傢王曉剛,執行董事徐冰及若幹管理層成員自願承諾,將延長持有受限制的B類股份至2022年年12月29日,股份禁售期延長至12個月。
但這依然無法阻止股價的崩盤。6月30日,商湯科技股價大跌46.77%,報3.13港元/股。更為值得關註的是,當日商湯科技的成交規模為61.98億港元,較上一交易日的1.58億港元的成交量,擴大三十餘倍,這無疑意味著資本,尤其是解禁的投資者們正在上演著“大逃殺”。
商湯科技於2021年12月30日“壓線”完成IPO,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這可能是迫於與投資方殘酷的對賭協議。如果沒有在約定時間前完成IPO,公司要贖回股份,贖回價格為發行價加上每年的復利以及尚未支付的股息。
但商湯科技當時的發行價是3.85港元/股,而股價最高曾經上探到9.7港元,可如今其股價在2.5港元附近。大股東和機構投資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其實,作為明星創業公司,商湯科技的股東名單堪稱豪華。商湯科技的基石投資人有中國誠通發起設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國盛海外香港、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股權投資基金、上汽香港、上海徐匯資本、國泰君安證券投資、香港科技園創投基金、希瑪眼科、泰州文旅等。而軟銀資本、阿裡、春華資本、銀湖資本、IDG、國調基金、鼎暉等也持有商湯科技的股份。
但散戶似乎從一開始就對商湯科技並不感冒。商湯科技在上市前的認購階段,散戶的申購倍數還不到3倍,熱情並不高,尤其是對比近年來登陸港股的新經濟公司,算是比較慘淡的。
2021年虧損額是營收的3.6倍,“燒錢換市場”走不通?
資本的逃離和股價的暴跌背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虧損,而且是連續的巨額虧損。
實際上,對於商湯科技這傢明星獨角獸公司,市場和輿論一直有比較分化的兩種觀點。一方面,AI賽道無疑是被各方都看好的“風口”領域。作為其中的代表性公司,甚至被稱為“AI四小龍”(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最受資本追捧的AI創業公司)之首,商湯科技自然是頗具典型意義的公司。尤其是作為率先登陸資本市場的“AI第一股”,商湯科技更是被市場視為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存在。一個熱門賽道中跑在最前面的公司,資本的追捧是自然的。
但另一方面,整個AI行業都面臨的一個巨大難題——不賺錢,而且特別燒錢,這一點也在商湯科技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
根據商湯科技發佈的上市後的首份年報,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4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4.46億元,同比增長36.4%。但2021年公司的總虧損額達到171.4億元,虧損額是營收的3.6倍,這顯然讓投資者很難接受。一位投資者在評論區調侃:“一傢公司花掉171億元隻‘買’回來47億元的營收,這還確實挺有技術含量的。”
而且商湯科技的虧損已經延續四年,在商湯科技的招股書中透露,2018年至2021年,公司實現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分別為虧損34.28億元、49.63億元、121.58億元、171.40億元,合計虧損376.89億元。
資本或許是有耐心的,但最根本還是逐利的。商湯科技所面臨的資本“大逃殺”,恐怕不是一傢AI公司的困局,而是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影響整個行業融資能力和估值水平的轉折點。
據記者解,現在AI賽道的公司想要得到融資和高估值已經不容易,因為大多數投資人已經不再相信“燒錢換市場、博士多就是技術高、技術高就能盈利……”的邏輯。
AI很熱,但為什麼就是“不賺錢”?
“像商湯這樣獨立AI算法公司,要實現盈利至少需要兩個最基礎性的條件:一是有足夠的應用場景可以實現商業變現;二是算法等技術實力確實過硬,能夠實現人無我有。”一位不願具名的雲計算廠商高層張安(化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國內很多AI公司都是這傢廠商的客戶。
雖然商湯科技在上市招股書中“自我介紹”為:“一傢賦能百業,行業領先的人工智能軟件公司”,是契合這兩個盈利條件的,但理想和現實顯然是有差距。
張安分析說,首先“千行百業都需要AI”這個預判並沒有問題,但問題是現在能夠擁有比較成熟商業變現的行業場景還非常少,主要集中在互聯網行業。
“但大中型互聯網公司幾乎都自己做AI業務,畢竟這涉及到公司的業務核心,而且很可能是核心競爭力,一般隻有比較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的算法業務才會選擇外包第三方。而政務、金融、汽車、制造、醫療等領域AI應用的前景不錯,但目前還遠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現實需求,而且一旦需求爆發,這些公司也很大概率會選擇自己做,邏輯和互聯網公司類似。”張安說。
所以,張安認為,AI到底賺不賺錢要分兩個層面看,一是第三方獨立的AI公司賺不賺錢;二是AI業務賺不賺錢。“如果把互聯網公司的AI業務單獨拿出來,體量不知道要比‘AI四小龍’大多少倍,而且肯定也會是盈利的。”張安說。
所以,獨立AI公司能不能盈利的另外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技術壁壘,讓客戶“不用你不行”。“但坦率地說,這些所謂的‘AI四小龍’,還遠沒有達到這個條件。”張安說。
張安認為,有一個數據其實可以側面反映出一傢AI公司的真實技術實力,那就是人員的薪酬成本。算法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才,好的人才一定是貴的,但包括商湯科技等在內‘AI四小龍’的薪酬水平,其實在行業裡並不算高。
根據商湯科技的招股書披露,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科技共有5000餘名員工,其中,包括40名教授和250名博士,2021年上半年員工薪酬共計24.93億元。據此計算,商湯科技的平均薪酬開支隻有56萬元,而去除股份支付後的人均薪酬更是隻有39萬元。
而且這隻是平均數字。招股書中還披露,截至2021年6月30日六個月,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立的薪酬總計為5.12億元,首席科學傢王曉剛的薪酬總計3.75億元,執行董事徐冰的薪酬總計為3.05億元,三位高管合計薪資高達11.92億元,在所有員工總薪酬中占比約為48%。
但公司財報中披露的薪酬成本和員工實際到手的月薪是有不小的差距的。因為公司的薪酬成本除員工的廣義稅前工資,還包括住房補貼、免費班車、節日禮物、免費食堂、團建費用、培訓費用……
記者也咨詢一位資深財務總監,她表示,以一個到手月薪為10000元的員工為例,公司實際為其支付的薪酬成本,至少也要在13000元左右。而根據拉勾招聘數據研究院發佈的《人工智能行業報告》顯示,在人工智能行業熱門崗位中,架構師的薪資最高,平均月薪能夠達到40870元;驅動開發為30750元;算法工程師為28775元。
張安介紹,AI行業是一條產業鏈,其中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環節,也有勞動密集、低附加值的環節,“甘蔗也不是哪一節都甜的,所以不能籠統地說,隻要做AI公司就是高科技、高回報。”他說。
但張安還是非常看好AI產業的未來前景,隻不過今天的明星公司,究竟最後是成為“先驅”還是“先烈”,答案難測,但這個領域一定會有偉大公司出現。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張安為化名)